飛碟形釣魚器的製作方法
2023-06-28 05:31:36 2
專利名稱:飛碟形釣魚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釣魚器具。
釣魚是一種情趣高雅的娛樂活動,也是一項修身養性的體育鍛鍊。釣魚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上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下止到今天,千百年來,久經不衰,是人們喜愛的一項體育活動。
從現有技術可以知道釣魚一般採用鉤、線、漂、提。就鉤而言,有雙鉤、多鉤、滾鉤、爆炸鉤等,這些形態各一的式樣在垂鉤中發揮各自的功能。中國專利87101744公開一種「盤卡式釣魚器」,其在一鋼絲圓盤上伸出六個方位的固定鋼絲,並在其尖端套上魚卡,當魚吃卡時,魚卡便自動彈開,使魚牢牢掛住,上述技術不足之處是(1)面積小,單鉤面積釣1.3釐米,雙鉤約5釐米。
(2)上述垂釣儘管方法,技巧多樣,但解決釣魚問題的關鍵是魚要吃鉤,如果釣魚受到氣候、風向、地理、環境等因素影響,魚不吃鉤,干著急,無計可施。
(3)有些魚類見到魚鉤後,先不用嘴咬,而是用身子蹭或用尾巴打,同樣也釣不上魚。
(4)有些魚將魚鉤含在口中,如不及時提竿,魚將鉤吐出,失掉鉤住的機會。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避免上述現有技術不足之處,提供一種固定盤與半橢圓形底託漂相連接,在固定盤上設有誘餌柱,周邊布有魚鉤的釣魚器。
本實用新型可以通過以下措施來達到一種飛碟形的釣魚器,含有魚鉤、塑料繩,其特徵是固定盤與半橢圓形底託漂相連接,固定盤中心有立柱,穿孔線在立柱的頂端,立柱周圍分別設有誘餌柱;固定盤周邊有魚鉤孔,魚鉤與固定盤水平成15~20°角,鉤尖朝上,向外傾斜。魚鉤孔與誘餌柱間有蠶蛹形孔,墜子孔在底託漂的末端。
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通過以下措施來達到。
固定盤與底託漂分別用塑料一次壓塑成形。
為了引誘魚類上鉤,在魚鉤下扎有掩飾物遮蔽魚鉤。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固定盤與底託漂相結合,配以適當墜子,懸浮於水中,穩定、接觸面大,靈敏度高。
(2)餌食插於誘餌柱上,固定盤周邊布有魚鉤,而且魚鉤朝上,向外傾斜,無論魚兒從那個方向攝食,或者身體蹭釣魚器,都面臨魚鉤。同時,魚類接觸釣魚器,給該器一作用力,即可被朝上的魚鉤鉤住。同時,使水面上的浮漂上下顫動,鉤手立即提鉤,便可以捕獲。
(3)蠶蛹形孔美觀大方,阻力小。
(4)在掩飾物的遮蔽下,魚鉤不易發現。
(5)結構簡單,經濟實用、成本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述。
圖1是飛碟形釣魚器示意圖。
圖2是飛碟形釣魚器固定盤的主、俯視圖。
實施例,分別採用PP聚丙烯、PE聚乙烯,經模具壓塑的固定盤(6)和底託漂(7)以螺紋形式相連接,絲扣是3毫米。表面塗油脂,呈密封。固定盤直徑為64毫米,厚4毫米,底託漂(7)口徑為24毫米,長為45毫米,末端有直徑為1毫米的墜子孔(8)。固定盤(6)中心有直徑為8毫米、15毫米高的立柱(1)。頂端有直徑為1毫米的穿線孔(10)。3根高9毫米、直徑為3毫米的誘餌柱(2)分別立於立柱(1)的周圍,並距固定盤(6)中心14毫米。固定盤(6)周邊有10個直徑為1毫米的魚鉤孔(4),12號哈腮型魚鉤(3)與固定盤(6)水平成18°角,鉤尖朝上,並向外傾斜。魚餌插於誘餌柱(2)中。
為了迷惑魚類,用綠色超薄膜塑料繩(9)製做成「水草」,安放在魚鉤(3)下,用尼龍線纏繞,把魚鉤(3)與塑料線(9)紮緊。在水中,偽裝的「水草」直立起來,不但能掩遮魚鉤(3),而且能引魚類集中。
當浮漂和釣魚器置於水中,配比15~17克的鉛墜,使釣魚器保持在離水底5~8釐米。需要時可將墜子軟玄加長懸浮一定高度。當魚類攝食或者身子各部位接觸並作用釣魚器,即被魚鉤(3)鉤住,使水面上的浮漂上下顫動,釣手隨即提鉤,便有所獲。
釣魚器屬定點下窩沉底或懸空垂釣法。
釣魚器在冬季鑿冰垂鉤最為理想。成群的魚兒遊往洞口換氣,此時將浮漂和釣魚器置於水中,一次提鉤,可釣上3~5尾。
權利要求1.一種飛碟形釣魚器,由魚鉤(3)、塑料繩(9)組成,其特徵是固定盤(6)與半橢圓形底託漂(7)相連接;固定盤(6)中心有立柱(1),穿線孔(10)在立柱(1)的頂端;立柱(1)周圍分別設有誘鉺柱(2);固定盤周邊有魚鉤孔(4),魚鉤(3)與固定盤(6)水平成15~20°角,鉤尖朝上,向外傾斜。魚鉤孔(4)與誘鉺柱(2)間有蠶蛹形孔(5),墜子孔(8)在底託漂(7)的末端。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飛碟形釣魚器,其特徵在於固定盤(6)與底託漂(7)分別用塑料一次壓塑成形。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飛碟形釣魚器,其特徵在於魚鉤(3)下扎有掩飾物(9)。
專利摘要一種飛碟形釣魚器,是由固定盤(3)和半橢圓形的底託漂(6)相連接。固定盤(3)上有立柱(1)和誘餌柱(2),周邊分布魚鉤孔(4)、魚鉤(7)與固定盤(3)水平成15~20°角,鉤尖朝上,向外傾斜,並覆蓋掩飾物。當魚兒攝食或用身子蹭釣魚器,即可提釣,便有收穫。該釣魚器克服魚不吃鉤、吐鉤現象,而且結構簡單,經濟實用,成本低,是釣魚愛好者最理想的垂釣器具。
文檔編號A01K83/00GK2132389SQ92226819
公開日1993年5月12日 申請日期1992年7月2日 優先權日1992年7月2日
發明者馬昭然 申請人:馬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