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生物醫用材料及其製備方法和用途的製作方法
2023-06-27 17:53:21 3
專利名稱:一種生物醫用材料及其製備方法和用途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生物醫用材料及其製備方法和用途,屬於生物醫學材料領域。
背景技術:
醫用生物材料在臨床治療和醫學科學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組織工程研究和應用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組織工程實現產業化的關鍵。目前已開發的醫用生物材料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化學合成的,主要以聚乳酸(PLA)和聚羥基乙酸(PGA)為主,這些材料在生物相容性、降解速度等方面尚有許多問題未得到解決,其致命的缺陷是會引起材料周圍的組織產生無菌炎症。畢紅等人以合成新的材料α-羥基酸和α-胺基酸的共聚物「新型組織工程支架材料」《生物學雜誌》,2001,18(1)來解決此不足。二是以天然生物材料,如膠原蛋白、殼聚糖、硅藻酸鈉等改性的生物材料用作創傷敷料、止血海綿(纖維)等,這些材料雖有臨床應用,但因所用原料來源短缺,膠原提取率低,目標產物價格高,降解速度過快,不適宜作組織工程支架材料,且無規模化生產。
國內外有關基於膠原改性的生物材料的研究報導表明,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天然真皮替代物和人工真皮的研製方面,主要的代表性產品有人工皮膚、止血海綿和醫用膠原膜。這些材料除上述來源短缺、價格昂貴外,用作組織工程材料仍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如(1)力學性能差。在含水條件下難以塑形,不利於人體內部器官的重建;(2)體外及新生組織細胞產生的膠原酶極易將其降解。材料在體內降解吸收過快,使得材料不能與體內的組織細胞生長、繁殖的速度相匹配;(3)為提高膠原的力學性質和降低其在體內的降解吸收速度,使用戊二醛對膠原進行交聯,形成網狀交聯的大分子。但戊二醛的用量較難控制,過量時易引起目標材料發黃,產生毒性,不利於組織細胞的培養生長;量少時則又達不到改進膠原性能缺陷的目的。(4)有專家指出,目前人工皮膚儘管已經應用於臨床,但仍然沒有完整皮膚的功能。最大的問題是膠原凝膠的收縮,不能抵抗膠原酶的消化,抗感染能力差。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一般採取在膠原分散溶液中加入殼聚糖或選擇無毒性的交聯劑,調節其用量,使膠原大分子交聯成網狀結構。如楊君,肖仕初等人報導的「海綿狀膠原膜真皮替代物的研製及實驗研究」《中華燒傷雜誌》,2002,18(1),用0.1%的醋酸提取膠原,在膠原中加入進口(美國產)硫酸軟骨素,再用0.25%的戊二醛交聯。鄒海燕等人報導的「bFGF膠原海綿的製備及其組織相容性評價」《生物醫學工程與臨床》,2003,1,以豬筋腱為原料,用0.5mol/l醋酸和胃蛋白酶提取膠原,再與其他材料複合。劉晉宇等人報導的「組織工程化人工複合皮膚的構建」《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誌》,2001,15(4),以牛肌腱提取的膠原製成膜再用戊二醛交聯。也有在膠原中加入高親水性的合成生物材料,膠原在體內降解後,合成材料可以與生長的組織細胞相容和維持原有的形態和塑形,以提高目標材料的抗降解性能。這些方法仍未解決原料來源短缺、價格昂貴和用戊二醛交聯的不足,以及合成材料帶來的負面影響。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生物醫用材料及其製備方法和用途,其特點是將皮膠原蛋白或皮明膠與魔芋葡甘聚糖和硫酸軟骨素或殼聚糖經共混改性製成具有獨特效果的生物醫用材料。
本發明選用同是天然生物多糖的葡甘聚糖、殼聚糖和硫酸軟骨素改性皮膠原。本發明者發現這些天然多糖均有生物可降解性,降解產物易被組織吸收,無毒副作用,尤其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均屬聚電解質化合物,因此,通過改變它們之間的配比和環境條件(如溫度、pH值等)就能顯著改變它們之間的聚集態形式和交聯方式,由此改變它們的物理力學、生物學特性。實踐證明,在皮膠原蛋白溶液中,加入少量的葡甘聚糖和硫酸軟骨素或殼聚糖,能顯著改善膠原蛋白的綜合性能。
本發明的目的由以下技術措施實現,其中所述原料分數除特殊說明外,均為重量分數。
1.生物醫用材料的配方組分為皮膠原蛋白或皮明膠,分子量為6.0×104~2.5×105,有效物含量8~10%,30~70份葡甘聚糖,純度≥95%, 20~40份硫酸軟骨素,0~40份殼聚糖,脫乙醯度為85%~95%,0~40份其中硫酸軟骨素和殼聚糖不能同時為零。
2.生物醫用材料製備方法(1)膠原蛋白或明膠的製備取小豬皮或小牛皮100份放入容器中,用去離子水洗淨,加1~2倍去離子水,升溫到40~45℃,加入純鹼0.5~2.0份、食用油脂清洗劑2份、AS1.398或2709蛋白酶0.2~0.4份、脂肪酶0.1~0.4份,保溫攪拌60~90分鐘,祛除毛、表皮和油脂等,再用去離子水洗淨;將上述處理後的皮絞粹或搗成漿,取皮漿100份,加1~2倍去離子水,加溫到80~90℃,升溫60~90分鐘,降溫至40~45℃,調節PH值到6.5~7.0,加入蛋白酶0.1~0.3份,保溫攪拌3~9小時,加熱到60~75℃,保溫60~120分鐘,降溫到45~55℃,離心過濾,將清液減壓濃縮至有效物含量8~10%,測得分子量為6.0×104~2.5×105,低溫保存備用;(2)葡甘聚糖的製備取魔芋精粉50g,用50%乙醇洗3次,每次洗滌均在攪拌下進行30~40分鐘,自然乾燥後,加無水乙醚/乙醇=2/1體積比的混合液浸泡,在溫度35~45℃下攪拌脫脂3~6小時,用適量蒸餾水稀釋,用離心機分離20~30分鐘,上層清液依次用40%、60%、80%、95%乙醇沉澱,無水乙醇洗滌,冷凍乾燥,製得的葡甘聚糖含量≥95%,將製得的葡甘聚糖配成濃度為1.0~1.5%的水溶液備用;(3)硫酸軟骨素的配製將市售硫酸軟骨素用去離子水配成3~6%的溶液備用;(4)殼聚糖的配製將市售醫用或食用殼聚糖,脫乙醯度為85%~95%,用1.5~2.0%的醋酸水溶液配成2.5~3.0%的溶液備用;(5)生物醫用材料的製備取皮膠原蛋白或皮明膠30~70份,葡甘聚糖20~40份,硫酸軟骨素0~40份和/或殼聚糖0~40份加入容器中,在溫度25~45℃攪拌70~100分鐘,將攪拌均勻的改性複合物於溫度40~50℃下減壓脫泡90~150分鐘,再將脫泡後的改性複合物注入模具中,在溫度20~60℃乾燥,製成厚度為0.05~1.0mm的薄膜,待膜乾燥後,移入濃度為0.02~0.3%的鹼水溶液中浸泡20~30分鐘,移出、放入去離子水中洗滌至水的pH值為7.0~7.5,自然乾燥或在溫度40~60℃熱風乾燥,分割包裝,並在常溫下經10~15KGy劑量輻照滅菌處理,獲得薄膜產品;或者將脫泡後的改性複合物注入模具中,在溫度-75~-40℃下冷凍乾燥製成厚度為1.0~3.0mm的海綿狀多孔膜,再按前述方法進行鹼處理,水洗乾燥,輻照滅菌處理,獲得海綿狀、多孔醫用膜產品。
鹼處理中所用的鹼為NaOH、KOH、NaCO3、Ca(OH)2、NaAc、Na3PO4、和/或K3PO4中的至少一種。
生物醫用材料的性能1.有極好的生物相容性、血液相容性和細胞相容性種子細胞諸如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等均可在這種材料上正常生長、繁殖和鋪展,內皮細胞在其上的繁殖比無細胞豬真皮高3倍,比對照樣(聚苯乙烯培養板)高6倍,同時具有很好的血液相容性,因而可作為組織工程支架材料;2.有良好的透氣性、透水汽性和粘附性通過調整共混的組分及比例,適當改變成膜條件,可製成治療創傷的敷料,動物實驗表明貼敷共混膜的創傷傷口不易感染,無炎熱紅腫現象,創口癒合快,無明顯傷痕;3.適宜的力學性能膜材料溼態抗張強度達45×106N/m2,斷裂伸長率達55%以上,水蒸汽透過率達1.88~1.96(g.mm/mm2.mm Hg);4.抗酶降解能力強在溶菌酶溶液中24天僅降解70%,在胰酶溶液中30天僅降解50%,在體液中的穩定性好,因而可製成體內隔離材料和組織工程支架材料。
5.實驗證明,由本發明製備的複合海綿具有極好的止血功能,經大鼠肝臟(切取兩處大小約為1cm×1cm的出血創面)止血實驗表明,市售明膠海綿的止血時間是180秒,本發明製備的改性膠原海綿止血時間是80秒,這種材料可製成優良的止血材料。
生物醫用材料有以下用途1.治療創傷傷口、燒傷、潰瘍和止血材料;2.體內隔離材料,避免手術後腹腔內器官間的粘連;3.體外細胞培養的組織支架材料和組織引導材料。
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1、利用了廉價的動物皮替代數量少、價格昂貴的動物肌腱,克服了用動物肌腱、鼠尾腱提取膠原,原料來源短缺,成本昂貴,應用範圍窄的致命弱點。
2、充分利用了量大、價格低廉的魔芋、殼聚糖等生物資源,利用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協同效應改性膠原蛋白,賦予目標材料以獨特的功能。克服了用戊二醛交聯制膜戊二醛用量較難控制,易形成網狀交聯的大分子,過量時易引起目標材料發黃,產生毒性,不利於組織細胞的培養生長;量少則又達不到改進膠原性能的缺陷等問題。
3、目前人工皮膚儘管已經應用於臨床,但仍然沒有完整皮膚的功能。本發明較好的解決了膠原受熱易收縮、不抗酶降解、力學性能差等缺陷。
4、生產過程中無三廢產生,是環境友好產品,市場前景好,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具體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本實施例只用於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說明,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保護範圍的限制,該領域的技術熟練人員可以根據上述發明的內容作出一些非本質的改進和調整。
實施例11.原料的製備(1)皮膠原蛋白或皮明膠的製備取小豬皮100g放入容器中,用去離子水洗淨,加2倍去離子水,加溫到40℃,加入純鹼2.0g、食用油脂清洗劑2g,2709蛋白酶0.4g,脂肪酶0.2g,保溫攪拌90分鐘,祛除毛、表皮和油脂等,再用去離子水洗淨;將上述處理後的皮絞粹,或搗成漿,取皮漿100g,加1倍去離子水,加溫到80℃,保溫90分鐘,降溫至40℃,調節PH值到6.5~7.0,加入胰酶0.3g,保溫攪拌3小時,加熱到75℃,保溫60分鐘,降溫到45~50℃,離心過濾,將清液減壓濃縮至有效物含量8~10%,分子量為9.0×104~1.8×105,低溫保存備用;(2)葡甘聚糖的製備取魔芋精粉50g,用50%乙醇洗3次,每次洗滌均在攪拌下進行30~40分鐘,自然乾燥後,加無水乙醚/乙醇=2/1體積比的混合液浸泡,在溫度35~40℃下攪拌脫脂6小時,用適量蒸餾水稀釋,用離心機分離20~30分鐘,上層清液依次用40%、60%、80%、95%乙醇沉澱,無水乙醇洗滌,冷凍乾燥,製得的葡甘聚糖含量≥95%,將製得的葡甘聚糖配成濃度為1.0~1.5%的水溶液備用;(3)硫酸軟骨素的配製將市售硫酸軟骨素用去離子水配成3~6%的溶液備用;(4)殼聚糖的配製將市售醫用或食用殼聚糖,脫乙醯度為85%~95%,用1.5~2.0%的醋酸水溶液配成2.5~3.0%的溶液備用;2.生物醫用材料的製備取皮膠原蛋白30g加入葡甘聚糖40g,於溫度35℃攪拌70分鐘,再加入硫酸軟骨素30g,在溫度40~45℃攪拌70分鐘,將攪拌均勻的改性複合物於溫度40~50℃下減壓脫泡100分鐘,再將脫泡後的改性複合物注入模具中,在溫度25℃下乾燥,製成厚度為0.25~0.5mm的薄膜,待膜乾燥後,將膜移入0.02%的NaOH水溶液中浸泡30分鐘,將膜移出,放入去離子水中洗滌至水的pH值為7.0~7.5,自然乾燥,分割包裝,在常溫下經10KGy劑量輻照滅菌處理,獲得薄膜產品;或者將脫泡後的改性複合物注入模具中,在溫度-75~-40℃下冷凍乾燥製成厚度為2.0~2.5mm的海綿狀多孔膜,再按前述方法進行鹼處理,水洗乾燥,輻照滅菌處理,獲得海綿狀、多孔醫用膜產品。
實施例21.原料的製備(1)皮膠原蛋白或皮明膠的製備取小牛皮100g放入容器中,用去離子水洗淨,加1倍去離子水,升溫到45℃,加入純鹼0.5g、食用油脂清洗劑2g、AS1.398蛋白酶0.2g,脂肪酶0.4g,保溫攪拌60分鐘,祛除毛、表皮和油脂等,再用去離子水洗淨;將上述處理後的皮絞粹或搗成漿,取皮漿100g,加2倍去離子水,升溫到90℃,保溫60分鐘,降溫至45℃,調節PH值到6.5~7.0,加入胰酶0.1g,保溫攪拌9小時,加熱到60℃,保溫120分鐘,降溫到45~50℃,離心過濾,將清液減壓濃縮至有效物含量8~10%,分子量為1.6~2.5×105,低溫保存備用;(2)葡甘聚糖的製備取魔芋精粉50g,用50%乙醇洗3次,每次洗滌均在攪拌下進行30--40分鐘,自然乾燥後,加無水乙醚/乙醇=2/1體積比的混合液浸泡,在溫度40~45℃下攪拌脫脂3小時,用適量蒸餾水稀釋,用離心機分離20分鐘,上層清液依次用40%、60%、80%、95%乙醇沉澱,無水乙醇洗滌,冷凍乾燥,製得的葡甘聚糖含量≥95%,將製得的葡甘聚糖配成濃度為1.0~1.5%的水溶液備用;(3)硫酸軟骨素和殼聚糖的配製同實施例1;2.生物醫用材料的製備取皮膠原蛋白60g加入葡甘聚糖30g,於溫度25℃攪拌100分鐘,再加入硫酸軟骨素10g,在溫度40~45℃攪拌70分鐘,將攪拌均勻的改性複合物於溫度50℃下減壓脫泡150分鐘,再將脫泡後的改性複合物注入模具中,在溫度40℃下乾燥,製成厚度為0.70~1.0mm的薄膜,待膜乾燥後,將膜移入0.3% Na3PO4的水溶液中浸泡20分鐘,將膜移出,放入去離子水中洗滌至水的pH值為7.0~7.5,在溫度50℃下熱風乾燥,分割包裝,在常溫下經13KGy劑量輻照滅菌處理,獲得薄膜產品;或者將脫泡後的改性複合物注入模具中,在溫度-75~-40℃下冷凍乾燥製成厚度為2.5~3.0mm的海綿狀多孔膜,再按前述的方法進行鹼處理,水洗乾燥,輻照滅菌處理,獲得海綿狀、多孔醫用膜產品。
實施例31.原料的製備(1)皮膠原蛋白或皮明膠的製備取小牛皮100g放入容器中,用去離子水洗淨,加1倍去離子水,加溫到43℃,加入純鹼1.5g、食用油脂清洗劑2g、2709蛋白酶0.2g,脂肪酶0.3g,保溫攪拌70分鐘,祛除毛、表皮和油脂等,再用去離子水洗淨;將上述處理後的皮絞粹或搗成漿,取皮漿100g,加1倍去離子水,升溫到85℃,保溫75分鐘,降溫至43℃,調節PH值到6.5~7.0,加入胰酶0.2g,保溫攪拌6小時,加熱到70℃,保溫90分鐘,降溫到45~50℃,離心過濾,將清液減壓濃縮至有效物含量8~10%,分子量為6.0×104~1.4×105,低溫保存備用;(2)葡甘聚糖的製備取魔芋精粉50g,用50%乙醇洗3次,每次洗滌均在攪拌下進行30~40分鐘,自然乾燥後,加無水乙醚/乙醇=2/1體積比的混合液浸泡,在溫度37~40℃下攪拌脫脂5小時,用適量蒸餾水稀釋,用離心機分離20~30分鐘,上層清液依次用40%、60%、80%、95%乙醇沉澱,無水乙醇洗滌,冷凍乾燥,製得葡甘聚糖含量≥95%,將葡甘聚糖配成濃度為1.0~1.5%的水溶液備用;(3)硫酸軟骨素和殼聚糖的配製同實施例1;2.生物醫用材料的製備取皮膠原蛋白40g,加入葡甘聚糖20g,於溫度35℃攪拌70分鐘,再加入硫酸軟骨素40g,在溫度40~45℃攪拌70分鐘,將攪拌均勻的改性複合物於溫度40~50℃下減壓脫泡100分鐘,再將脫泡後的改性複合物注入模具中,在溫度60℃下乾燥,製成厚度為0.4~0.6mm的薄膜,待膜乾燥後,將膜移入0.1%的KOH水溶液中浸泡10分鐘,將膜移出,放入去離子水中洗滌至水的pH值為7.0~7.5,在60℃下熱風乾燥,分割包裝,在常溫下經劑量15KGy輻照滅菌處理,獲得薄膜產品;或者將脫泡後的改性複合物注入模具中,在溫度-75~-40℃下冷凍乾燥製成厚度為1.5~2.0mm的海綿狀多孔膜,再按前述方法進行鹼處理,水洗乾燥,輻照滅菌處理,獲得海綿狀、多孔醫用膜產品。
實施例41.原料的製備同實施例1~3;2.生物醫用材料的製備取皮膠明膠70g加入葡甘聚糖20g,於溫度35℃攪拌70分鐘,再加入殼聚糖10g,在溫度40~45℃攪拌70分鐘,將攪拌均勻的改性複合物在溫度40~50℃下減壓脫泡100分鐘,再將脫泡後的複合改性物注入模具中,在溫度35℃下乾燥,製成厚度為0.15~0.4mm的薄膜,待膜乾燥後,將膜移入0.05%的Na2CO3水溶液中浸泡30分鐘,將膜移出,放入去離子水中洗滌至水的pH值為7.0~7.5,自然乾燥,分割包裝,在常溫下經劑量12KGy輻照滅菌處理,獲得薄膜產品;或者將脫泡後的改性複合物注入模具中,在溫度-75~-40℃下冷凍乾燥製成厚度為2.0~2.5mm的海綿狀多孔膜,再按前述方法進行鹼處理,水洗乾燥,輻照滅菌處理,獲得海綿狀、多孔醫用膜產品。
實施例51.原料的製備同實施例1~4;2.生物醫用材料的製備
取皮明膠45g加入葡甘聚糖25g,於溫度35℃攪拌70分鐘,再加入殼聚糖30g,在溫度40~45℃攪拌70分鐘,將攪拌均勻的改性複合物在溫度40~50℃下減壓脫泡100分鐘,再將脫泡後的改性複合物注入模具中,在溫度45℃下乾燥,製成厚度為0.05~0.2mm的薄膜,待膜乾燥後,將膜移入0.1%的NaOH水溶液中浸泡30分鐘,將膜移出,放入去離子水中洗滌至水的pH值為7.0~7.5,在30℃下熱風乾燥,分割包裝,在常溫下經劑量15KGy輻照滅菌處理,獲得薄膜產品;或者將脫泡後的改性複合物注入模具中,在溫度-75~-40℃下冷凍乾燥製成厚度為2.5~3.0mm的海綿狀多孔膜,再按前述方法進行鹼處理,水洗乾燥,輻照滅菌處理,獲得海綿狀、多孔醫用膜產品。
實施例61.原料的製備同實施例1~4;2.生物醫用材料的製備取皮明膠30g加入葡甘聚糖30g,於溫度35℃攪拌70分鐘,再加入殼聚糖40g,在溫度40~45℃攪拌70分鐘,將攪拌均勻的改性複合物在溫度40~50℃下減壓脫泡100分鐘,再將脫泡後的複合改性物注入模具中,在常溫下乾燥,製成厚度為0.4~0.7mm的薄膜,待膜乾燥後,將膜移入0.1%的NaAc水溶液中浸泡30分鐘,將膜移出,放入去離子水中洗滌至水的pH值為7.0~7.5,在40℃下熱風乾燥,分割包裝,在常溫下經劑量10KGy輻照滅菌處理,獲得薄膜產品;或者將脫泡後的改性複合物注入模具中,在溫度-75~-40℃下冷凍乾燥製成厚度為1.0~1.5mm的海綿狀多孔膜,再按前述方法進行鹼處理,水洗乾燥,輻照滅菌處理,獲得海綿狀、多孔醫用膜產品。
實施例71.原料的製備同實施例1~4;2.生物醫用材料的製備取皮明膠30g加入葡甘聚糖30g,於溫度35℃攪拌70分鐘,再加入硫酸軟骨素20g和殼聚糖20g,在溫度40~45℃攪拌70分鐘,將攪拌均勻的改性複合物在溫度40~50℃下減壓脫泡100分鐘,再將脫泡後的複合改性物注入模具中,在常溫下乾燥,製成厚度為0.5~0.9mm的薄膜,待膜乾燥後,將膜移入0.1%的NaAc水溶液中浸泡30分鐘,將膜移出,放入去離子水中洗滌至水的pH值為7.0~7.5,在40℃下熱風乾燥,分割包裝,在常溫下經劑量14KGy輻照滅菌處理,獲得薄膜產品;或者將脫泡後的改性複合物注入模具中,在溫度-75~-40℃下冷凍乾燥製成厚度為2.0~2.5mm的海綿狀多孔膜,再按前述方法進行鹼處理,水洗乾燥,輻照滅菌處理,獲得海綿狀、多孔醫用膜產品。
應用實例1止血將無菌包裝的膠原海綿狀薄膜貼敷於出血創面或傷口,輕壓或在止血海綿上覆蓋消毒棉紗,固定即可。
應用實例2創傷敷料的應用敷料的準備在無菌條件下將密封的膠原基敷料膜取出用生理鹽水潤溼;敷料的貼敷將創面清洗乾淨、消毒,把事先準備好的敷料膜修剪至與傷口尺寸相吻合,貼敷於傷口,在敷料上覆蓋消毒棉紗,固定即可。
應用實例3體外細胞培養在無菌條件下將膜支架或海綿支架放入細胞培養皿中,種植一定密度的待培養細胞,加入DMF完全培養液,將培養板置於37℃,5%CO2培養箱中待細胞繁殖。
權利要求
1.一種生物醫用材料,其特徵在於它主要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製成皮膠原蛋白或皮明膠,分子量為6.0×104~2.5×105,有效物含量為8~10%,30~70份葡甘聚糖,純度>95%,20~40份硫酸軟骨素, 0~40份殼聚糖,脫乙醯度為85%~95%,0~40份其中硫酸軟骨素和殼聚糖不能同時為零。
2.權利要求1所述生物醫用材料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1)皮膠原蛋白或皮明膠的製備將小豬皮或小牛皮100份放入容器中,用去離子水洗淨,加1~2倍去離子水,升溫到40~45℃,加入純鹼0.5~2.0份,食用油脂清洗劑2份,AS1.398或2709蛋白酶0.2~0.4份,脂肪酶0.1~0.4份,保溫攪拌60~90分鐘,祛除毛、表皮和油脂,再用去離子水洗淨;將上述處理後的皮絞粹或搗成漿,取皮漿100份,加1~2倍去離子水,加溫到80~90℃,保溫60~90分鐘,降溫至40~45℃,調節PH值到6.5~7.0,加入蛋白酶0.1~0.3份,保溫攪拌3~9小時,加熱到60~75℃,保溫60~120分鐘,降溫到45~55℃,離心過濾,將清液減壓濃縮至有效物含量8~10%,低溫保存備用;(2)葡甘聚糖的製備取魔芋精粉50份,用50%乙醇洗3次,在攪拌下進行30~40分鐘,自然乾燥後,加無水乙醚/乙醇=2/1體積比的混合液浸泡,在溫度35~45℃下攪拌脫脂3~6小時,用適量蒸餾水稀釋,用離心機分離20~30分鐘,上層清液依次用40%、60%、80%、95%乙醇沉澱,無水乙醇洗滌,冷凍乾燥,製成純度為95%以上的葡甘聚糖,將製得的葡甘聚糖配成濃度為1.0~1.5%的水溶液備用;(3)硫酸軟骨素的配製將市售國產硫酸軟骨素,用去離子水配成3~6%的溶液備用;(4)殼聚糖的配製將市售國產醫用或食用殼聚糖,脫乙醯度為85%~95%,用1.5~2.0%的醋酸水溶液配成2.5~3.0%的溶液備用;(5)生物醫用材料的製備取皮膠原蛋白或皮明膠30~70份,葡甘聚糖20~40份,硫酸軟骨素0~40份和/或殼聚糖0~40份加入容器中,在溫度25~45℃攪拌70~100分鐘,將攪拌均勻的改性複合物於溫度40~50℃減壓脫泡90~150分鐘,再將脫泡後的改性複合物注入模具中,在溫度20~60℃乾燥,製成厚度為0.05~1.0mm的薄膜,待膜乾燥後,移入濃度為0.02~0.3%的鹼性水溶液中浸泡20~30分鐘,移出,放入去離子水中洗滌至水的pH值為7.0~7.5,自然乾燥,或在溫度40~60℃熱風乾燥,分割包裝,並在常溫下經10~15KGy劑量輻照滅菌處理,獲得薄膜產品;或者將脫泡後的改性複合物注入模具中,在溫度-75~-40℃冷凍乾燥製成厚度為1.0~3.0mm的海綿狀多孔膜,再按前述方法進行鹼處理,水洗乾燥,輻照滅菌處理,獲得海綿狀、多孔醫用膜產品。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生物醫用材料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鹼處理液的鹼為NaOH、KOH、Na2CO3、Ca(OH)2、NaAc、Na3PO4和/或K3PO4中的至少一種。
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生物醫用材料的用途,其特徵在於該醫用材料可用於創傷、燒傷及止血材料;體內隔離材料,避免手術後腹腔內器官間的粘連;體外細胞培養的組織支架材料和組織引導材料。
全文摘要
一種生物醫用材料及其製備方法和用途,其特點是取膠原蛋白或明膠30~70份,葡甘聚糖20~40份,硫酸軟骨素0~40份或殼聚糖0~40份加入容器中,在溫度25~45℃攪拌70~100分鐘,將攪拌均勻的改性複合物於溫度40~50℃下減壓脫泡90~150分鐘,再將脫泡後的改性複合物注入模具中,在溫度20~60℃乾燥,製成厚度為0.05~1.0mm的膜,待膜乾燥後移入濃度為0.02~0.3%鹼性水溶液中浸泡20~30分鐘,移出,放入去離子水中洗滌至水的pH值為7.0~7.5,自然乾燥或在溫度40~60℃熱風乾燥,分割包裝,並在常溫下經10~15KGY劑量的輻照滅菌處理,獲得薄膜產品;或者將脫泡後的改性複合物注入模具中,在溫度-75~-40℃冷凍乾燥製成膜為1.0~3.0mm,經前述方法處理,獲得海綿狀多孔膜產品。
文檔編號A61L27/00GK1544097SQ20031011102
公開日2004年11月10日 申請日期2003年11月27日 優先權日2003年11月27日
發明者王坤餘, 王碧 申請人:四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