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錨固體系自保護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27 23:40:46 1

本實用新型屬於錨固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錨固體系自保護裝置。
背景技術:
錨固體系作為深入地層的受拉構件,它一端與工程構築物連接,另一端深入地層中,整根錨杆分為自由段和錨固段,自由段是指將錨桿頭處的拉力傳至錨固體的區域,其功能是對錨杆施加預應力;錨固段是指水泥漿體將預應力筋與土層粘結的區域,其功能是將錨固體與土層的粘結摩擦作用增大,增加錨固體的承壓作用,將自由段的拉力傳至土體深處。
組成錨杆必須具備幾個因素:
① 一個抗拉強度高於巖土體的杆體;
② 杆體一端可以和巖土體緊密接觸形成摩擦(或粘結)阻力;
③ 杆體位於巖土體外部的另一端能夠形成對巖土體的徑向阻力。
現有錨杆或錨固體系都是一次性裝置,遭到衝擊和破壞時即失去其錨固能力,錨固體系自保護研究還未充分展開,現行的設計方法常常是以犧牲工程成本為代價的,結構遠達不到物盡其用、自行保護、自行調節的水平。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是現有錨固體系不能自保護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錨固體系自保護裝置,在受到衝切或承壓力驟變時,錨固體系通過錨固體系自保護裝置完成自保護作用,並實現錨固件的長期作用。
為了解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錨固體系自保護裝置,包括錨頭1、套筒2和底座3,所述錨頭1上設有3~6個凹形槽4,所述套筒2內對應鑲嵌有3~6個鋼球5;所述錨頭1套入套筒2內,所述套筒2與底座3連接,所述凹形槽4與所述鋼球5對齊;所述錨固體系自保護裝置安裝在錨杆或者鋼筋接頭上。
優選地,所述錨固體系自保護裝置設在錨杆的頭部、尾部或中間連接處。
優選地,所述凹形槽4中央為一個直槽41,所述直槽41的寬度小於鋼球直徑,一方面用於與外部套筒進行連接,另一方面可以避免錨固裝置在自保護過程中鋼球卡縫,以保證裝置的正常作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獲得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錨固體系自保護裝置,採用錨頭上設置凹形槽的設計,自保護裝置發生塑性位移,使錨拉杆件上的荷載不會超過設計允許的荷載。當錨杆的拉力達到設計荷載後,鋼球將凹形槽二側的鋼材壓屈,鋼球和凹形槽相對滑移,自保護裝置產生塑性變形,塑性變形是以凹形槽出現塑性壓縮而產生的,錨杆的拉力不會增加,達到保護錨杆的目的,確保局部超載條件下錨拉構件滿負荷工作,但不受損,既保證安全,又節省成本。且塑性變形不受限制、變形連續、成本低廉、結構簡單、工作穩定、易於施工。
附圖說明
圖1是一種錨固體系自保護裝置主視圖。
圖2是圖1中A-A剖面圖。
圖3是錨頭立面圖。
圖4是套筒俯視圖。
附圖標記:1、錨頭;2、套筒;3、底座;4、凹型槽;41、直槽;5、鋼球;6、錨杆。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參見附圖1至附圖4,一種錨固體系自保護裝置,包括錨頭1、套筒2和底座3,所述錨頭1上設有3~6個凹形槽4,所述套筒2內對應鑲嵌有3~6個鋼球5;所述錨頭1套入套筒2內,所述套筒2與底座3連接,所述凹形槽4與所述鋼球5對齊;所述錨固體系自保護裝置安裝在錨杆或者鋼筋接頭上。
進一步地,所述錨固體系自保護裝置設在錨杆的頭部、尾部或中間連接處。
進一步地,所述凹形槽4中央為一個直槽41,所述直槽41的寬度小於鋼球直徑,一方面用於與外部套筒進行連接,另一方面可以避免錨固裝置在自保護過程中鋼球卡縫,以保證裝置的正常作用。
工作原理:錨固體系在工作狀態下,錨拉杆件在外力作用下達到平衡。一旦有超載等情況發生,使作用在錨固結構體系上的外力增大,錨拉杆件便要額外伸長,當錨拉杆件受條件限制,不能伸長時,就會被拉斷,體系就會破壞。當錨拉杆件上的荷載小於設計的荷載時,裝置僅發生彈性位移,通常彈性位移很小,對於實際工程而言可不計。當錨拉杆件上的力超過設計荷載時,裝置發生塑性位移,使錨拉杆件上的荷載不會超過設計允許的荷載。當錨杆的拉力達到設計荷載後,鋼球5將凹形槽4二側的鋼材壓屈,所述鋼球5和凹形槽4相對滑移,自保護裝置產生塑性變形,塑性變形是以凹形槽4出現塑性壓縮而產生的,錨杆6的拉力不會增加,達到保護錨杆6的目的。
以上列舉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之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於以上實施例,還可以有許多類似的改形。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從本實用新型公開的內容直接導出或聯想到的所有變形,均應認為是本實用新型所要保護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