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基於提高皖西大白鵝種鵝生產性能的飼養方法與流程
2023-06-20 22:14:06 3
本發明屬於家禽養殖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基於提高皖西大白鵝種鵝生產性能的飼養方法。
背景技術:
鵝屬於節糧型家禽,生長快、抗病力強,耐粗飼、易飼養。鵝肉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較高,必需胺基酸含量均衡,鵝肥肝、鵝羽絨等也以較高的經濟價值收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養鵝業是我國畜牧業生產中的傳統特色產業。目前我國鵝存欄量達5億隻以上,約佔全球存欄總量的90%左右。然而,在我國養鵝業的發展過程中,養殖品種、養殖方式、營養需要與飼料安全、糞尿對環境的汙染等系列問題日益突出,這些問題不僅危害人體健康,汙染生態環境,也成為養鵝生產健康發展的瓶頸。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基於提高皖西大白鵝種鵝生產性能的飼養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基於提高皖西大白鵝種鵝生產性能的飼養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以下步驟:
(1)利用冬閒地、輪歇地種植冬季性牧草,春季利用閒田種植春季性牧草,收割,切碎,製作青飼料;
(2)在魚塘邊修建鵝舍,魚塘作為鵝的活動水面,舍高3.5m、寬6m、舍長10-12m,鵝舍背面設化糞池,鵝糞便腐熟以後作為牧草肥料,定期處理;
(3)雛鵝期飼餵雛鵝全價飼料,拌入切碎的胡蘿蔔、青菜葉,每天飼餵4-6次,晚上1次,10日齡開始放牧;育成期鵝每天放牧2次,每日餵料4-5次,餵料量為200克/只,先餵飼料後餵青飼料,飼養密度為2-3隻/平方米;育肥期鵝每日餵料5次,飼草自由採食,餵料量為250克/只,在飲用水中加入1-2%的中藥添加劑;
所述中藥添加劑按重量份計,由黃芪2-5份、益母草6-10份、當歸1-3份、刺五加1-2份、黃連2-4份混合而成;
(4)保持舍內透風、清潔、乾燥,定期對鵝舍進行消毒,所述消毒採用0.5-2%的高錳酸鉀水溶液進行消毒。
優選的,所述冬季性牧草包括紫花苜蓿、三葉草、黑麥草、豌豆;所述春季性牧草包括苦蕒菜、籽粒莧。
優選的,所述鵝糞便腐熟方法為:將鵝糞便與農用秸稈按重量比4:1混合,加入0.5wt%的發酵劑發酵5-7天,所述發酵劑由乳酸桿菌、枯草芽孢桿菌、假絲酵母按重量比1:1:5混合而成。
優選的,所述魚塘裡放養鰱魚、鯉魚、草魚和鯽魚。
優選的,所述鰱魚、鯉魚、草魚和鯽魚均選擇重量90-100g/尾的魚種,所述鰱魚、鯉魚、草魚和鯽魚的數量配比為1:4:2:1。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根據季節種植不同牧草,製作成青飼料,滿足不同季節鵝對青飼料的需求;育肥期鵝餵給中藥添加劑,能顯著提高皖西大白鵝平均日採食量和料蛋比,提高皖西大白鵝產蛋率和蛋重,促進鵝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提高皖西大白鵝種鵝生產性能,改善鵝產品品質;鵝舍修建在魚塘邊,鵝就近下水,鵝糞便一部分給魚塘作為肥料,一部分腐熟作為牧草肥料,實現了糞便的循環利用,同時減少對環境的汙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實施例1
10月上旬播種紫花苜蓿,次年6月中旬套種飼用玉米;9-10月播種黑麥草,豌豆,11月、12月、翌年3-6月利用,翌年4月播種苦蕒菜,6-10月利用。適時收割,切碎,製作青飼料。
在魚塘邊修建鵝舍,魚塘作為鵝的活動水面,舍高3.5m、寬6m、舍長10-12m,鵝舍背面設化糞池,鵝糞便腐熟以後作為牧草肥料,定期處理。魚塘裡放養鰱魚、鯉魚、草魚和鯽魚,鰱魚、鯉魚、草魚和鯽魚均選擇重量90-100g/尾的魚種,所述鰱魚、鯉魚、草魚和鯽魚的數量配比為1:4:2:1。
將鵝糞便與農用秸稈按重量比4:1混合,加入0.5wt%的發酵劑發酵5-7天,所述發酵劑由乳酸桿菌、枯草芽孢桿菌、假絲酵母按重量比1:1:5混合而成。
雛鵝期飼餵雛鵝全價飼料,拌入切碎的胡蘿蔔、青菜葉,每天飼餵4-6次,晚上1次,10日齡開始放牧;育成期鵝每天放牧2次,每日餵料4-5次,餵料量為200克/只,先餵飼料後餵青飼料,飼養密度為2-3隻/平方米;育肥期鵝每日餵料5次,飼草自由採食,餵料量為250克/只,在飲用水中加入1-2%的中藥添加劑;
中藥添加劑按重量份計,由黃芪3.5份、益母草8份、當歸2份、刺五加1.5份、黃連3份混合而成。
保持舍內透風、清潔、乾燥,定期對鵝舍進行消毒,採用0.5-2%的高錳酸鉀水溶液進行消毒。
實施例2
實施例2與實施例1不同點在於:中藥添加劑按重量份計,由黃芪2份、益母草6份、當歸1份、刺五加1份、黃連2份混合而成。
實施例3
實施例3與實施例1不同點在於:中藥添加劑按重量份計,由黃芪5份、益母草10份、當歸3份、刺五加2份、黃連4份混合而成。
上述的對實施例的描述是為便於該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理解和應用本發明。熟悉本領域技術的人員顯然可以容易地對實施案例做出各種修改,並把在此說明的一般原理應用到其他實施例中而不必經過創造性的勞動。因此,本發明不限於這裡的實施案例,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發明的揭示,不脫離本發明範疇所做出的改進和修改都應該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