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後圍板與側圍搭接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21 00:42:01 2

本發明涉及汽車零部件,具體涉及一種新型後圍板與側圍搭接結構。
背景技術:
在車身結構中,車身後圍板與側圍連接結構作為下車身與上車身連接的關鍵部位對車身的扭轉剛度、強度、輕量化、開發成本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目前,車身側圍內板直接搭接固定於汽車後地板上,由於車身側圍內板的體積較大,在使用模具成型時,需設計開發的模具較大,難度大,且模具開發成本較高,材料利用率低,不能滿足汽車輕量化要求,同時車身側圍內板與汽車後地板搭接呈板狀結構,其整體剛性和扭轉剛度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新型後圍板與側圍搭接結構,其達到了汽車輕量化設計要求,同時降低了後側圍內板的模具開發成本,提高了材料利用率,進而降低了整車開發成本,同時其具有更高的強度及扭轉剛度。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後圍板與側圍搭接結構,包括後地板、後輪鼓包、後圍下蓋板、後圍側板、後圍連接板、後圍支撐板、後立柱內板、後側圍內板和後側圍外板。所述後輪鼓包的下端與所述後地板搭接固定,所述後圍下蓋板與後地板搭接固定,所述後圍側板搭接固定於後地板上,其兩側分別與所述後輪鼓包和後圍下蓋板搭接固定,且該後圍側板的上端緣向外並向上延伸形成固定翻邊。所述後圍連接板和後圍支撐板的下端分別與後圍下蓋板和後圍側板的上端搭接固定,且後圍連接板和後圍支撐板的側邊相互搭接固定在一起。所述後立柱內板的下端搭接固定於所述後圍連接板和後圍支撐板的上端,所述後側圍內板的兩側邊分別搭接固定於所述後立柱內板和後輪鼓包上,且後側圍內板、後輪鼓包、後圍側板和後圍支撐板之間圍合形成腔體結構,所述後側圍外板的下端搭接於後地板上且包覆於所述後側圍內板外。
優選的,所述後側圍內板的下側邊設有加強翻邊。
優選的,所述後地板、後輪鼓包、後圍下蓋板、後圍側板、後圍連接板、後圍支撐板、後立柱內板、後側圍內板和後側圍外板之間通過焊接方式固定。
優選的,所述後側圍內板上開設有多個通孔,達到了汽車輕量化的設計要求,同時所述通孔的外圍設有加強筋,進而保證了該後側圍內板的強度要求。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本發明一種新型後圍板與側圍搭接結構採用後輪鼓包、後圍下蓋板、後圍側板、後圍連接板和後圍支撐板與後地板搭接固定,後側圍內板可以不與後地板連接,達到了汽車輕量化設計要求,同時降低了後側圍內板的模具開發成本,提高了材料利用率,進而降低了整車開發成本;所述後側圍內板、後輪鼓包、後圍側板和後圍支撐板間圍合形成腔體結構,且後圍側板上端緣的固定翻邊及後側圍內板的下側邊加強翻邊的設計相對於後側圍內板下端緣直接延伸搭接於上呈平板狀的結構設計,其具有更高的強度及扭轉剛度。
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並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於解釋本發明,但並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本發明一種新型後圍板與側圍搭接結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一種新型後圍板與側圍搭接結構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圖。
圖中各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後地板—1、後輪鼓包—2、後圍下蓋板—3、後圍側板—4、固定翻邊—41、後圍連接板—5、後圍支撐板—6、後立柱內板—7、後側圍內板—8、加強翻邊—81、通孔—82、加強筋—83、後側圍外板—9、腔體結構—10。
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徵、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並配合附圖詳予說明。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請參閱圖1和圖2,一種新型後圍板與側圍搭接結構,包括後地板1、後輪鼓包2、後圍下蓋板3、後圍側板4、後圍連接板5、後圍支撐板6、後立柱內板7、後側圍內板8和後側圍外板9。所述後輪鼓包2的下端與所述後地板1搭接固定,所述後圍下蓋板3與後地板1搭接固定,所述後圍側板4搭接固定於後地板1上,其兩側分別與所述後輪鼓包2和後圍下蓋板3搭接固定,且該後圍側板4的上端緣向外並向上延伸形成固定翻邊41,提高了該後圍側板4的剛性。所述後圍連接板5和後圍支撐板6的下端分別與後圍下蓋板3和後圍側板4的上端搭接固定,且後圍連接板5和後圍支撐板6的側邊相互搭接固定在一起。所述後立柱內板7的下端搭接固定於所述後圍連接板5和後圍支撐板6的上端,所述後側圍內板8的兩側邊分別搭接固定於所述後立柱內板7和後輪鼓包2上,且後側圍內板8、後輪鼓包2、後圍側板4和後圍支撐板6之間圍合形成腔體結構10,所述後側圍外板9的下端搭接於後地板1上且包覆於所述後側圍內板8外。所述後側圍內板8的下側邊設有加強翻邊81,所述後側圍內板8上開設有多個通孔82,達到了汽車輕量化的設計要求,同時所述通孔82的外圍設有加強筋83,進而保證了該後側圍內板8的強度要求。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後地板1、後輪鼓包2、後圍下蓋板3、後圍側板4、後圍連接板5、後圍支撐板6、後立柱內板7、後側圍內板8和後側圍外板9之間通過焊接方式固定,且整體剛性強,組裝方便。
綜上所述,本發明一種新型後圍板與側圍搭接結構採用後輪鼓包2、後圍下蓋板3、後圍側板4、後圍連接板5和後圍支撐板6與後地板1搭接固定,後側圍內板8可以不與後地板1連接,達到了汽車輕量化設計要求,同時降低了後側圍內板8的模具開發成本,提高了材料利用率,進而降低了整車開發成本;所述後側圍內板8、後輪鼓包2、後圍側板4和後圍支撐板6之間圍合形成腔體結構10,且後圍側板4上端緣的固定翻邊41及後側圍內板8的下側邊加強翻邊81的設計相對於後側圍內板8下端緣直接延伸搭接於1上呈平板狀的結構設計,其具有更高的強度及扭轉剛度。
根據上述說明書的揭示和教導,本發明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還可以對上述實施方式進行變更和修改。因此,本發明並不局限於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的一些修改和變更也應當落入本發明的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內。此外,儘管本說明書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術語,但這些術語只是為了方便說明,並不對本發明構成任何限制,採用與其相同或相似的其它裝置,均在本發明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