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紅茶自動發酵機的製作方法
2023-06-20 11:18:46 3
專利名稱:工夫紅茶自動發酵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茶葉初制加工中發酵所採用的裝置,主要是一種工夫紅茶自動發酵機。
背景技術:
工夫紅茶的發酵過程是一個緩慢氧化的過程,要求有一定溫度與溼度、一定的供氧,才能使葉子進行充分的酶促氧化作用,使葉子變紅,達到所需的發酵程度。目前普遍採用木盒式靜態發酵,其主要是用一定規格的木盒,(一般高度為20cm左右,大小Im見方)裝入發酵葉,放入發酵室內的木架上,發酵室通入蒸汽控制一定的溫度、溼度;發酵時間3-4 小時,上下葉均為人工操作,發酵過程中不翻動葉子,中間的葉子常因氧化作用溫度較高、 供氧不足而影響到發酵質量;由於是人工上下葉,茶葉常常散落盒邊與地面,不但難以滿足食品加工衛生的要求,而且工效低、勞動強度大。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工夫紅茶自動發酵機,其採用分層通入蒸汽的方式,使每層葉子處在相同的溫度與溼度環境下,同時在發酵過程中,葉子通過網帶從上層翻到下層,起到動態發酵的作用,使發酵更為均勻,加快整體發酵進程,提高發酵均勻度與發酵質量。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工夫紅茶自動發酵機,包括有箱體,箱體上方一側有發酵葉進口,箱體下端另一側有發酵葉出口,所述箱體上水平平行安裝有多層攤葉網帶,每層攤葉網帶之間均有間隔,所述相鄰之間的攤葉網帶是錯位安裝的;所述箱體的後側壁上安裝有多個蒸汽支管,所述的蒸汽支管的出口正對著攤葉網帶之間的間隔內,所述箱體的箱壁上開有通風孔。所述的攤葉網帶為網兜狀。所述發酵葉進口與蒸汽支管位於箱體的同側。所述的多個蒸汽支管連通於一蒸汽總管。所述設在箱體上的攤葉網帶數為5層。本實用新型中蒸汽總管與蒸汽爐連接,為發酵提供所需的溫度與溼度。發酵葉進入後攤放在網帶上,採取分層進蒸汽的方式,使每層發酵葉都處在相同溫度與溼度的環境下,以保證每層葉子充分、均勻地發酵;發酵中葉子通過網帶從上層翻到下層,起到翻拌的作用,提高發酵的均勻度。一側箱壁上有通風孔,可提供發酵所需的氧氣。本實用新型中還可以在箱體前側壁上開有門,這樣便於清掃茶葉。本實用新型實現了工夫紅茶發酵的自動化、連續化生產,而且發酵溫度、溼度、攤葉厚度等環境可調控,發酵均勻,發酵質量明顯提高;同時實現不落地生產,改善茶葉加工衛生環境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本實用新型採用分層進蒸汽的方式,使每層發酵葉具有相同溫度與溼度環境條件;在發酵過程中,通過網帶使葉子翻動,起到動態發酵的作用,加快整體發酵進程,提高發
3酵均勻度與質量。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蒸汽支管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工夫紅茶自動發酵機,包括有箱體1,箱體上方一側有發酵葉進口 2,箱體下端另一側有發酵葉出口 3,所述箱體上水平平行安裝有多層攤葉網帶4,每層攤葉網帶4之間均有間隔,所述相鄰之間的攤葉網帶4是錯位安裝的;所述箱體的後側壁上安裝有多個蒸汽支管5,所述的蒸汽支管5的出口正對著攤葉網帶4之間的間隔內,所述箱體1的箱壁上開有通風孔6。所述的攤葉網帶4為網兜狀。所述發酵葉進口 3與蒸汽支管5位於箱體的同側。 所述的多個蒸汽支管5連通於一蒸汽總管。所述設在箱體上的攤葉網帶數為5層。
權利要求1.一種工夫紅茶自動發酵機,包括有箱體,箱體上方一側有發酵葉進口,箱體下端另一側有發酵葉出口,其特徵在於所述箱體上水平平行安裝有多層攤葉網帶,每層攤葉網帶之間均有間隔,所述相鄰之間的攤葉網帶是錯位安裝的;所述箱體的後側壁上安裝有多個蒸汽支管,所述的蒸汽支管的出口正對著攤葉網帶之間的間隔內,所述箱體的箱壁上開有通風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工夫紅茶自動發酵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攤葉網帶為網兜狀。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工夫紅茶自動發酵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發酵葉進口與蒸汽支管位於箱體的同側。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工夫紅茶自動發酵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多個蒸汽支管連通於一蒸汽總管。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工夫紅茶自動發酵機,其特徵在於所述設在箱體上的攤葉網帶數為5層。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工夫紅茶自動發酵機,包括有箱體,箱體上方一側有發酵葉進口,箱體下端另一側有發酵葉出口,箱體上水平平行安裝有多層攤葉網帶,每層攤葉網帶之間均有間隔,相鄰之間的攤葉網帶是錯位安裝的;箱體的後側壁上安裝有多個蒸汽支管,蒸汽支管的出口正對著攤葉網帶之間的間隔內,箱體上正對著蒸汽支管出風口的一側開有通風孔。本實用新型採用分層進蒸汽的方式,使每層發酵葉具有相同溫度與溼度環境條件;在發酵過程中,通過網帶使葉子翻動,起到動態發酵的作用,加快整體發酵進程,提高發酵均勻度與質量。
文檔編號A23F3/08GK201967604SQ2011200684
公開日2011年9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16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16日
發明者丁勇, 張必樺, 王昶, 黃建琴 申請人: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