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部傳染病電影(小心這8部電影變成現實)
2023-06-02 19:11:33 4
豆瓣評分:7.9
病毒:豬流感
在《釜山行》之前,韓國電影就已經在災難片領域有過嘗試。
相比《漢江怪物》和《鐵線蟲入侵》這種主打非現實元素的片子,2013年的《流感》就顯得「真實」許多。
故事講述一群東南亞偷渡客歷經艱險來到韓國卻不幸遇難,其中一個倖存者僥倖逃入鬧市之中。
然後這位倖存者便成為了「超級傳播者」,他身上攜帶的致命豬流感病毒迅速蔓延,韓國民眾隨之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災難。
電影上映兩年後,韓國爆發了中東呼吸綜合症的疫情,傳染病的噩夢從電影來到了現實。
豆瓣評分:6.3
病毒:禽流感
日本人的災難片比韓國人來得更早,1973年一部《日本沉沒》創造了多項票房紀錄。2006年的翻拍版本再次掀起災難片潮流,之後,一部關於流感的電影《感染列島》上映。
故事從流感的源頭開始講起,首先是菲律賓爆發禽流感,有感染者私自離開疫區埋下隱患。一年後,東京都的某家市立醫院出現禽流感的死亡病例,疫情迅速擴散,人民的平靜生活被打破。
影片試圖表現出了人類對待流感病毒時多方面的應對舉措,不過就是拍得比較普通,甚至有過度煽情的嫌疑。
豆瓣評分:7.1
病毒:喪屍病毒
很多喪屍殭屍類電影都是描述疫情爆發之後的狀況,《驚變28天》卻超越了傳統故事情節,描述了一場迅速爆發的喪屍病毒事件。
影片的導演和編劇現在都已經大名鼎鼎。
導演丹尼·博伊爾有過一部《猜火車》,2010年的《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幫助他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導演。
編劇亞歷克斯·嘉蘭,2014年自編自導一部《機械姬》揚名立萬。
5年後的續集《驚變28周》雖有傑瑞米·雷納這位大咖的加盟,但沒有了丹尼·博伊爾和亞歷克斯·嘉蘭的組合,電影相比前作失色了許多。
豆瓣評分:7.2
病毒:致盲病毒
災難面前見人性。
2008年的《盲流感》就通過一場傳染病事件探討了人性的善惡。
劇情講述一個陷入致盲病毒的城市,所有的患者被不惜一切代價隔離了起來,每一個人都要在極端的環境中做出抉擇。
電影改編自諾貝爾獎得主,葡萄牙小說家何塞.薩拉馬戈的同名小說。只不過一如既往地,電影和文學還是難以融合,導演的影視化表達遠不夠文字來得震撼。
豆瓣評分:6.3
病毒:致命病毒
如果傳染病毒一發不可收拾,社會秩序崩塌,那麼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逃。
2009年的《末日病毒》就講述了一個家庭為了逃避病毒的侵襲,穿越美國西南部的沙漠地帶,踏上了一場漫長的逃亡旅程。
和《盲流感》類似,電影是為了通過災難探討人性,但深度有限,克裡斯·派恩的影迷到時可以看看他早期乖張的表演。
豆瓣評分:8.3
病毒:鼠疫細菌
不管是地震還是瘟疫,只要有大災難發生,就免不了有陰謀論的出現。
與其相信網上胡亂編造的謠言,真不如直接去看一部情節精彩紛呈的電影。
1976年經典的《卡桑德拉大橋》就描述了一場圍繞著病毒洩露而展開的權謀鬥爭。
因為日內瓦的國際衛生組織總部受到恐怖分子襲擊,爭鬥過程中鼠疫細菌洩露到了一輛火車上,並且迅速傳播。國際警局想要把火車直接炸毀,而車上的張伯倫醫生試圖找到解除病菌的方法,只是領導卻不願意相信他的說法。
《卡桑德拉大橋》開創了一種災難片的經典模式。後面的《極度恐慌》的劇情就是後來的優秀效仿者。
豆瓣評分:7.6
病毒:致命病毒
像愛滋病、SARS這些可怕的傳染病都是先由動物傳染給人類。1995年《極度恐慌》裡的致命病毒就是以野生猴子作為宿主,逐漸入侵到了舊金山的香柏溪鎮上。
劇中的美國當局對病毒採取了極端的手段,不僅封鎖城鎮,而且要連當地居民一起直接炸毀,這樣就「萬無一失」了。
面對炸彈和病毒的雙重威脅,「雨人」達斯汀•霍夫曼飾演的美國傳染病研究所上校軍醫山姆需要儘快地找到原始病毒攜帶者,因為這樣疫情才有機會得到控制,才有機會阻止炸彈的到來。
豆瓣評分:6.4
病毒:新型致命病毒
傳染病之所以有點苗頭就能引起極大的關注,是因為這是導致世界末日的一種可能性。
2012末日預言愈演愈烈的時候,2011年華納影業帶來了一部《傳染病》,展現了《2012》之外的另一種末日方式。
電影以SARS為靈感,病毒透過空氣就能傳播,醫療,輿論,平民的多角度敘事野心十足。然而名導史蒂文·索德伯格這次卻沒能hold住,過多的故事線導致影片變得零散,一部災難大作淪為了平庸之作。
不過衝著三位奧斯卡影后瑪麗昂·歌迪亞、格溫妮斯·帕特洛、凱特·溫絲萊特,還有中生代的人氣演員馬特·達蒙、裘德·洛,花個106分鐘感受下疫情防控的氣氛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