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與志怪有什麼不同(為什麼說志怪小說的巔峰是聊齋志異)
2023-06-02 21:35:22 5
興起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志怪小說,主要圍繞神仙方術、鬼魅妖怪、殊方異物、佛法靈怪等主題展示奇幻色彩,曲折反映社會現實,表達人民的愛憎與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志怪小說發展至明朝,出現了一些傳奇小說描寫了一些靈怪故事,引起文人的效仿,延續到清朝,文人也開始撰寫以奇形異事為主題的傳奇式文章,其中,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最富有創造性、文學成就最高,將志怪小說推向了空前絕後的巔峰。本文將從作品對狐鬼世界建構的傳奇性、抒情背後的現實性和寫作手法的創新性三個方面來分析《聊齋志異》成為志怪小說巔峰的原因。
《聊齋志異》中有近500篇故事均以神仙狐鬼為素材,凡人通過夢境、仙境通往奇邦異國,鬼神通過幻化進入人間,這種人與非人之間的轉換建構了一種奇特的故事框架。在這部志怪小說中,有天界、冥界、仙界等,作者大膽想像異界的人相遇、相識、相知、相守之後情感的跌宕起伏,透露出對情感的探索和神秘意識的轉換。
《聊齋志異》繼承了六朝志怪小說中的神道觀念,如靈魂不滅、人死為鬼、物老成精、能化人形。這種觀念體現在作品中,就出現了幻化,如花姑子是獐子精、阿纖是鼠精、狐女為獲得愛情幻化為她人與心愛的男子結婚等。
自古以來,文人創作都表達了內心的志向,蒲松齡也不例外,《聊齋志異》這部作品更是凝聚了蒲松齡半生的苦樂,所以作品中寫書生才冠詞絕,卻科舉失意,抑鬱而死,死不瞑目,於是將自己的身體附著在他人身上,導致年輕人進入仕途,而書生卻感嘆時運不濟,來表達蒲松齡內心無可奈何的悲哀。《聊齋志異》中描寫時代的黑暗,如貪官汙吏的肆虐、鄉紳貴族的為富不仁、壓榨百姓均是普遍的現象,作品中的主人公多在陰曹地府來詛咒官員的罪惡行徑。
《聊齋志異》雖為一部文言小說,但語言極為淺白靈活,無論是寫景還是敘事都表現出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風格,也使用小說的敘述要求,詳細的闡述了事件發生的背景、環境、行為、心理等,豐富了人物形象,創造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讓人讀起來十分舒暢。
結語《聊齋志異》在清朝時期,十分流行,甚至在《紅樓夢》出世之後,這個勢頭還未減弱,而這樣一部志怪小說更是在國內外產生深遠影響,也有很多的作家效仿蒲松齡寫作怪異的故事,可謂是當之無愧的文學瑰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