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式脫胎器的製作方法
2023-06-02 17:53:06 3
專利名稱:臥式脫胎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臥式脫胎器。
機輪、車輪經過一定時間的使用,輪胎受磨損或意外劃、扎傷必須進行維修。修理或更換操作時,必須使輪胎與輪轂分開,分離過程中,對分離設備要求嚴格,作用力大,傳統的操作方法一是將輪子自地面搬起放在脫胎機械的操作平臺上,進行扒壓;二是輪子的規格差別大,分別對垂直方向、徑向進行調節時,往往達不到同步的功能,增加了工作強度和工作量,又不易掌握調節的準確,尤其是大規格的輪子更加突出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克服上述不足而設計一種由蹄形架、左壓盤、右壓盤、升降機構、徑向調節機構、油缸和底架組成的臥式脫胎器,可進行不同規格的輪子的換胎操作。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由以下方案實現承力的蹄形架上設有左壓盤和右壓盤,左壓盤上均布著三個壓瓦,壓瓦裝於絲槓傳動機構的渦套上,與渦套相配合的渦杆固定在齒輪組的齒輪軸上,三個壓瓦徑向移動時,形成不同直徑的同心圓;蹄形架裝於固定在底架上的三組升降機構的套筒上,帶鏈輪渦套傳動套筒,三個鏈輪由同一條鏈條傳動而使蹄形架平行地上下運動。脫胎器的主承力構件由蹄形架構成,輪子呈直立狀態滾入蹄形架內時,經三組升降機構的調整使蹄形架與輪子同軸;當油缸擠壓輪胎時,均布的三個壓瓦經調整與相應的輪轂直徑相對應。以上方案的特點在於利用鏈條與鏈輪和齒輪間的同步傳動特性,使蹄形架平行上下運動,三個壓瓦始終在同一直徑圓上本實用新型的優點1、臥式脫胎器左壓盤上的壓瓦和蹄形架都可以調節,可用於不同規格的輪子。
2、由於本實用新型的左、右壓盤水平設置,只把輪子呈直立狀態推進臥式脫胎器內進行操作,與現有的輪子水平放置的脫胎器械相比省力,大大改善了工作條件。
以下結合附圖
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
圖中1.把手2、油泵3、底架4、油缸5、蹄形架6、左壓盤7、壓瓦8、右壓盤9、油濾10、油箱11、壓力表12、分配閥13、把手14、把手15、定位銷16、升降機構17、渦杆18、齒輪組19、渦套20、渦杆21、帶鏈輪渦套22、套筒23、保護罩24、鏈條見圖一蹄形架(5)採用水平布置,用三組升降機構(16)支承在底架(3)上,通過升降機構(16)使蹄形架(5)上下移動適應不同直徑的輪子,使其軸線平行且與輪子同軸,油缸(4)、油泵(2)、分配閥(12)組成動力裝置,用來克服輪胎與輪轂間的結合力。在油缸(4)右端裝有左壓盤(6)用來擠壓輪胎。
圖二為徑向調節機構(左壓盤6)。三個壓瓦(7)通過渦套(19)、渦杆(17)、齒輪組(18)對稱裝在左壓盤(6)上,旋轉把手(14)經渦杆(17)、齒輪組(18)可以調節壓瓦(7)所包容的直徑大小,滿足不同直徑輪胎的需要。
圖三為升降機構(16)。渦杆(20)固定在底架(3)上,與帶鏈輪渦套(21)相嚙合,套筒(22)固定在蹄形架(5)上,並套在帶鏈輪渦套外側,當旋轉把手(13)時鏈條(24)傳動帶鏈輪渦套(21)沿渦杆(20)上下移動,託起或放下蹄形架(5)。
脫扒輪胎時,將輪子呈直立狀態滾入蹄形架(5)內,通過把手(13).升降機構(16),使蹄形架(5)上下移動直至與輪子同軸;再旋轉把手(14),通過徑向調節機構的齒輪組(18)、渦杆(17)、渦套(19)使壓瓦(1)徑向移動直至與輪轂直徑相對應。根據輪子的寬窄通過定位銷(15),將右壓盤定位,然後搖動把手(1)、油泵(2)打油,分配閥(12)於「1」位,油缸(4)活塞杆伸出,直至壓瓦(7)將輪胎壓至脫離活動輪轂為止,取下活動輪轂。分配閥(12)於「2」位,使活塞杆縮回,左壓盤(6)左移離開輪子。滾出輪子後,水平旋轉180度,再次滾入蹄形架(5)內,重新搖動把手(1)打壓力,重複前次操作,使輪胎與輪轂脫離,滾出輪子完成全部操作程序。
權利要求1.一種臥式脫胎器,包括底架、油缸和蹄形架,其特徵在於承力的蹄形架上設有左壓盤和右壓盤,左壓盤上均布著三個壓瓦,壓瓦裝於絲槓傳動機構的渦套上,與渦套相配合的渦杆固定在齒輪組的齒輪軸上,三個壓瓦徑向移動時,形成不同直徑的同心圓;蹄形架裝於團定在底架上的三組升降機構的套筒上,由帶鏈輪渦套傳動套筒上下移動,三個鏈輪由同一條鏈條傳動而使蹄形架平行地上下運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臥式脫胎器。包括底架、油缸和蹄形架,其特徵在於:蹄形架上設有左、右壓盤,左壓盤上均布三個壓瓦,壓瓦裝於絲槓傳動機構的渦套上,渦杆固定在齒輪組的齒輪軸上,三個壓瓦徑向移動時,形成不同直徑的同心圓;蹄形架裝在升降機構的套筒上,帶鏈輪渦套傳動套筒,三個鏈輪由同一條鏈條傳動而使蹄形架平行地上下運動,把輪子呈直立狀態滾入蹄形架內進行操作時,快速方便、簡單省力,適用於不同規格的輪子。
文檔編號B60C25/00GK2316157SQ9720072
公開日1999年4月28日 申請日期1997年1月21日 優先權日1997年1月21日
發明者馬德裕, 王建新, 周學軍 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58313部隊, 馬德裕, 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