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尋訪懸崖上的古村逯家嶺(濟南-金剛纂村)
2023-06-29 21:18:43 3
改革開放以前,
處於濟南南部山區的金剛纂村,
經濟落後,交通閉塞,
儘管距離濟南市區直線不足20公裡,
但卻被大山阻隔。
上世紀1994年開始,該村歷時11年,
終於打開了通往濟南的山路。
「愚公移山」的故事,
曾激勵過無數中國人自強不息,
但「愚公移山」畢竟只是個傳說,
然而這個小山村卻演繹了一個
現代版「愚公移山」的中國故事。
經各級媒體披露後,
引起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注,
金剛纂村相繼成為
全國青少年創新教育實踐基地、
濟南市基層幹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
科普惠農省級示範基地,
被許多院校列為思想教育實踐基地。
金剛纂村新貌
金剛纂村位於濟南歷城區
錦繡川水庫北岸的一個老峪。
以前,是個出了名的窮山村,
全村610口人,僅有的500多畝薄田
掛在海拔400多米高的山上。
年人均收入不到150元,
其中有一些男性村民,
因沒錢娶媳婦而長年打著「光棍」。
「有女墊了欄,不嫁金剛纂」的民謠,
形象描述了村子當年的境況。
「俺們村四面環山,
出村只有一條坑窪的山石路,
小推車過不去,自行車得扛著走。
要是去濟南城,半夜就得往外走,
翻山越嶺3個多小時哩!」
回首往昔,現年78歲的
村民趙子蓮老人依然心酸滿腹。
自古出山一條路,
向南繞山而行至濟南,
需要步行50多公裡,
但如果翻過村北的北嶺山,
距經十東路僅10公裡。
村兩委黨員研究劈山開路事宜
「我們要靠自己的手劈開大山,走出去!」
1994年,上任伊始的村黨支部書記
馬廣業決定帶著全村百姓自力更生。
當年11月29日,
200多名村民來到北嶺腳下,
開始了「啃」山之旅。
由於需要鑿開67米的隧道,
運走20萬立方米渣石,卡車要運2.5萬次,
開山鋪路困難重重。建路伊始,
村裡就遇到了資金缺乏、勞力不夠等困擾,
並一度放慢了開山鋪路的腳步。
劈山開路勞動現場
在馬廣業的帶領下,
由老人、婦女等組成的修路大軍,
小夥打炮眼、砸石頭,
婦女運石頭,老大爺壘大牆,
不論嚴寒酷暑、風吹日曬,
開山的錘聲一天沒停過,
開山的炮聲一天沒斷過。
歷時11年鍥而不捨地「愚公移山」,
奇蹟般地劈山高度38米,
修通了一條寬8米、長1530米的盤山路,
打通了村裡人連接世界的大門……
1995年3月30日,濟南日報頭版
以《90年代新「愚公」》為題進行報導。
1996年,《大眾日報》推出專題報導——
《劈山開路新愚公》。
《大眾日報》專題視覺報導
馬廣業被譽為「九十年代新愚公」,
先後被評為「泉城十大傑出青年」、
「省、市勞動模範」、「省優秀共產黨員」、
「市文明市民標兵」、「全國勞動模範」等。
村裡有棵神奇的「氣象樹」
如今,群山環抱的金剛纂村
綠樹成蔭、空氣清新,
整潔美麗的街道兩旁,文化大院、
幼兒園、健身場所一應俱全。
這條盤山路讓鄉親們走出了大山,
更讓城裡人知道了金剛纂,
昔日閉塞的小山村日益興旺起來。
村內有特異功能的老槐樹,
廣泛吸引了遊客關注。
古樹南立一石碑,碑中介紹:
「古時樹南30餘米處曾有一廟,
名《五聖堂》。廟四周有大槐樹5棵,
現僅存2棵。」
相傳古樹系唐槐,距今800餘年。
【濟南古樹名木(紅牌)編號:A5-0046】
樹高30多米,樹周長約5米。
據村裡人介紹,
樹幹距地約30釐米處有一孔,
若有水向外滲出,
預示著3日內將天陰有雨。
若向下滲達20釐米以上,
則預示著有中雨將至。
滲水再長,就會大雨磅礴或有連陰天氣。
當地樹民稱之為知陰雨的「神樹」、「氣象樹」。
老百姓眼裡的「神樹」
為什麼古樹會在下雨前「流淚」?
據專家推測,或許是因為古樹年久,
地下樹根形成了類似於巖洞地環境,
內部有必定積水,
外界空氣溼度和氣壓地改動
會經過這個「樹洞」傳遞到內部,
引發水位地改動。
「這只是是一種猜想,究竟是什麼原因,
還需求到現場乃至剖開樹面進行研討。」
金剛纂人新時代的夢想
從30多歲的青壯年,
到如今兩鬢斑白60多歲的花甲之人,
馬廣業傾盡一生精力,
投入到山區生態建設和脫貧致富事業。
美麗山村一隅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馬廣業談起金剛纂村的變化,有感而發。
「鄉親們離不開大山,離不開土地,
我們要在綠水青山裡
做好鄉村振興這篇文章。」
馬廣業提出以生態保護為定位,
美麗鄉村建設為主線,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發展生態觀光、研學旅遊,
得到鄉親們的廣泛支持。
旱地西紅柿、繡豐梨、有機地瓜……
金剛纂人堅持的綠色農產品理念
得到了致富的回報。
山頂上栽植側柏和黃櫨,
山坡路邊栽植迎春花,
數以千計的綠化苗木掩映村中,
美麗鄉村綠樹成蔭。
戶戶安裝自來水、太陽能,
水衝式廁所、沼氣池一應俱全。
610餘個旱地水窖,4000多米的生產路,
農業生產方便高效。
開發研學項目、優化景點風光、
開拓戶外宿營地、升級民宿,
鄉村旅遊正煥發勃勃生機。
金剛纂村依託「愚公移山」精神,
建立青少年勵志教育基地,
積極推行紅色旅遊文化產業。
村文化大院內設有劈山修路實物展示室、
圖片展示室以及放映室,
記錄了金剛纂人11年的劈山修路史,
以實物、圖片、影像全方位的展示
金剛纂人艱苦創業的精神。
2018年8月17日,金剛纂村成為
全國農村首家「走進崇高」示範基地,
並舉行正式掛牌儀式。
當天,北京走進崇高研究院院長賀茂之、
黨委書記劉子賢,山東省旅發委、
農業廳、山東農業工程學院、
錦繡川辦事處有關負責人以及
金剛纂村群眾共300多人參加了揭牌儀式。
揭牌儀式上,
劉子賢將軍宣讀了
《關於對山東省金剛纂村
申請建立走進崇高示範基地的復函》,
賀茂之將軍向金剛纂村黨支部書記馬廣業
頒發示範基地主任的任命證書,
並作了崇高精神內涵的講解,
此舉標誌著金剛纂村
在「走進崇高」的路上邁出堅實的一步。
同時結合抗日戰爭期間紅色故事,
引導廣大青少年、黨員幹部
以及廣大群眾前來參觀學習,
感悟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金剛纂精神,
培育廣大青少年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
劈山開路的愚公故事讓人感動,
而優美的生態環境讓人陶醉。
尤其是金剛纂村的蛇形盤山道,
加上環繞錦繡川水庫的山間路道,
是自行車騎行 競技大賽難得的生態環境。
吸引了泰山騎行俱樂部、
山東省自行車訓練基地等社團落戶,
成為自行車騎行賽事的理想場所,
讓運動與健康、勵志與奮鬥
充盈著這個山村。
文學博士、濟南知名詩人朋星
遊覽金剛纂後賦詩一首:
「我有數行詩,君持一片心。
相邀小村落,邂逅雲霧深。」
河北衡水八旬老作家李祝堯
有著60年黨齡,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他經過3個月的深入採訪,
創作了報告文學《金剛纂傳奇》。
感動之餘,他致信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
「金剛纂村這個典型太值得宣傳了,
希望您支持《金剛纂傳奇》在山東的出版,
把反映金剛纂『愚公移山』精神的
電影劇本《我在山那邊等你》拍成電影,
在更大的範圍宣傳。」
金剛纂村就在齊長城腳下,
而齊長城的後人們,從不缺乏夢想,
更不缺乏為了夢想
而戰天鬥地的情懷與擔當。
金剛纂人,我們新時代的愚公,
在劈山開路的氣魄下,
又展現出詩人的意境、畫家的作品,
企業家的經營模式,
讓金剛纂的山河綠樹按照
新愚公的意志裝扮出更加美麗的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