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抗拒的6部戰爭題材電影(影史最殘酷戰爭片之一)
2023-06-06 19:51:28
公元1930年,俄裔美籍導演——劉易斯·邁爾斯通以馬克雷小說為素材,拍攝了一部名垂影史的戰爭電影——《西線無戰事》。
這是一部「以戰反戰」的經典之作,導演劉易斯以一戰西線戰場為歷史背景,通過第一人稱手法的直觀表達,呈現了戰場的腥風血雨,反襯了戰爭的殘酷無情,極具反思意義。
電影《西線無戰事》的誕生,使得「反戰」成為戰爭題材類型片的核心主流,一直延續至今。
在眾多同類型影視作品之中,有一部高分冷門佳作不得不提,它就是前蘇聯導演依萊姆·克裡莫夫的反戰佳作——《自己去看》(Come And See)。
影片改編自阿達莫維奇紀實小說《哈騰的故事》,以真實歷史事件為原型,講述了二戰期間「德佔區」人民的悲慘遭遇,被影媒稱作「影史最殘酷戰爭片之一」。
這是一部命運多舛的影片,曾因尺度問題被審核8年之久,最終於1985年10月17日在匈牙利首映。
如今36年已經過去,該片當前依舊保持著豆瓣8.7分的優秀成績,是一部久經時間考驗的冷門佳作,值得一看。
片名《自己去看》引自英王詹姆士欽定版《聖經》,意為「啟示錄」中的「七宗罪」降禍人間,為人類世界帶來戰爭和死亡。
影片以一個16歲少年的所見所聞、所感所知,揭露了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的暴虐行徑。不禁讓熒幕前身處和平年代的觀眾深陷戰爭之殤,久難平復。
故事時間發生在前蘇聯「衛國戰爭」打響兩年後的1943年,此時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已正式形成,二戰進入關鍵轉折點。
在白俄羅斯的德佔區內,16歲男孩弗列拉不顧母親反對,毅然加入了當地遊擊隊,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貢獻出了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這一年,蘇聯紅軍先後收復哈爾科夫、羅斯託夫,使德軍陷入層層包圍。在接下來的庫爾斯克戰役中,蘇軍再次重挫德軍,使其徹底喪失進攻能力,全線轉攻為守。
雖然敵人大勢已去,但殘渣餘孽仍在為害一方。一支以黨衛軍少校沃爾特·施泰恩為首的別動隊,正在弗列拉的家鄉瘋狂肆虐。
加入遊擊隊後,弗列拉一心想要上前線殺敵。然而戰場的殘酷,是他所從未經歷過的。隊長不忍讓這樣一個孩子早早就犧牲掉,便讓他駐紮在後勤營地看守物資。
與弗列拉共同留下的,還有一個年輕的女醫療兵。兩人年紀相仿,不免互相吸引。一場青澀的戰地愛情,就此生根發芽。
戰火很快就燒到了弗列拉所在的村莊,敵人奪去了他母親與妹妹的生命。這樣的打擊令他難以承受,痛苦與憤怒折磨著弗列拉,一點點摧殘著他的精神。
敵人像趕牲口般驅逐著村民,將人群圍困在倉房內,朝他們射擊、扔手榴彈,慘絕人寰,喪盡天良!
在沃爾特·施泰恩的帶領下,這群喪家之犬歇斯底裡地宣洩著心中的獸性,將殺戮變成了一種娛樂、一場遊戲。人性的黑暗面,在此展露無遺。
宣洩過後,意猶未盡的士兵又端起火焰噴射器點燃倉房。裡面哭嚎連天,外面歡聲笑語。此情此景,又與人間煉獄何異!
他們抽著煙、喝著酒、鼓著掌,直到倉房內再也沒有男人的哀嚎、女人的慘叫、以及孩子的拗哭……
就算是惡魔或死神看到這番場景,也不免會落下眼淚。然而這一切,卻被僥倖活下來的弗列拉看了個結結實實。
不知不覺間,這個遭受了極刑般打擊、且承受著剜心之痛的16歲男孩,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兩鬢斑白、愁容滿面的「老頭」,衰老於一瞬之間。
人世間最慘痛的事,莫過於親眼看著親朋摯友在痛苦中死去,最後卻獨自活著承受著這一切。痛苦的回憶,終將如影隨形,縈繞一生,折磨一生。
讓人略感欣慰的是,這群惡魔離開村莊後不久,便被迎面而來的遊擊隊打了個落花流水。然而善良的村民和戰士並未折磨他們,而是給了這群人渣一個痛快。
經歷了這些變故之後,弗列拉已然成了一副老態龍鐘的模樣。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只是他們涉世尚淺,暫不明了人性的陰鷙罷了。
望著被屠戮的村莊,倖存下來的弗列拉從地上撿起一支槍,朝著元首畫像射出一顆顆憤怒的子彈。
影片末尾,克裡莫夫導演使用了一組精彩絕倫的蒙太奇混剪鏡頭——每開一槍,歷史就倒退一格,讓人嘆為觀止。
隨著一聲聲槍響,電影畫面從二戰爆發退至戰爭前夕,從慕尼黑協議退至德奧合併,從納粹上臺退至魏瑪時期……然而這只是人類漫長戰爭史中的一段回溯,沒有人能將其改變分毫。
同為戰爭題材電影,和同時期的《史達林格勒》與《莫斯科保衛戰》不同——依萊姆·克裡莫夫的這部《自己去看》並沒有氣勢恢宏、排山倒海的大型戰爭場面,而是透過德佔區難民的悲慘遭遇,來呈現戰爭的殘酷無情,令人悲從中來、懼由心生。
「反戰」是戰爭電影的核心價值與最高體現,它能讓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在光影中追溯歷史,在戰火硝煙中懂得和平的來之不易與彌足珍貴——緬懷過去,進而珍惜當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