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最後三個皇帝(南宋末代皇帝最後的結局如何)
2023-06-07 09:22:38 2
南北兩宋的滅亡都是因為外患,不過相比於北宋的滅亡,南宋的滅亡則並沒有遭受北宋皇室靖康之變那樣的恥辱,而是得以保全,但這並不表示南宋的末代皇帝就得到了善終。
提起北宋的滅亡,第一個印象就是靖康之變,實際上金朝對這些被俘虜至北方的皇室成員也的確足夠殘忍,最終徽欽二帝也都是被摧殘而死,這也成為了後來南宋在金朝岌岌可危時袖手旁觀的原因,並不是南宋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只是靖康之恥的歷史記憶難以徹底抹滅。不過有一點令人詫異地是在世界史上都出了名的殘忍的蒙古人在滅亡南宋後倒是給予了南宋皇室善待,其實這也並不難理解,主要還是蒙古人被漢化的緣故,至少成吉思汗之子窩闊臺,之孫忽必烈都是比較底底的漢化皇帝,因此在善後的處理上就不會顯得太過極端。南宋末代皇帝一共三位,被統稱為宋末三帝,宰相陸秀夫背著崖山殉國的是宋末帝趙昺,之前在流亡途中病逝的是宋端宗,而1279年杭州城破被俘的則是宋恭帝,而這位宋恭帝則又在元朝度過了四十九年的歲月,直到最終因觸犯文字獄而被賜死。整個宋朝的歷史開始於趙匡胤從一對孤兒寡母手中取得政權,三個世紀後又以同樣的形式結局,雖然忽必烈對南宋的遺孤展示了寬大的胸懷,但錦衣玉食並不能掩蓋這對孤兒寡母內心亡國情結的悲哀,最終兩人也都以遠離紅塵作為最終的歸宿,宋朝的末代皇后全皇后最終在北京正智寺出家為尼,而隨著宋恭帝的長大,最終也選擇了和母親同樣的道路,在成年後毅然遠赴西藏棄絕紅塵,不過該來的終究還是會來的,1323年,年過半百的宋恭帝還是等來了自己最終的歸宿,因文字獄而被賜死,徹底告別了這個早已在無任何留戀的世事。
不過關於宋恭帝之死還有另一說,其實他一直不知道自己曾經皇帝的身份,出家也只是基於忽必烈的安排,而1323年,因為某種原因他才得知自己的身份,於是寫了「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臺下客,應是不歸來」以示感慨,而詩中的黃金臺指得是戰國時期燕昭王為了報齊宣王時期滅國的恥辱,而招納賢士的地方,而關鍵是最終燕昭王也的確成功了,著名的五國伐齊將當時的齊國幾近亡國,可想這個黃金臺的破壞力之大,因此在元朝用黃金臺這個典故無疑是觸犯了元朝統治者的忌諱,最終此詩寫後不久宋恭帝被元英宗賜死。其實在任何時代都一樣,這些處於高位的人在時代的浪潮中總是最先被打到的,也正因此,南朝宋的劉子鸞說出的那句「來世不生帝王家」或許已道出了所有這些人的心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