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板運動器具的製作方法
2023-06-07 01:45:36 2
專利名稱:平衡板運動器具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平衡板運動器具,為一種平衡板式的運動器具的繩索支持器或保持器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市面上所習用的平衡板式的運動器具相當多,其一般均只設有一可供支持使用者的腳踏平板,以及一偏心或弧形的支持結構,將該平板支持成可偏心或偏轉或傾斜的狀態而可讓使用者來進行平衡式的運動方式。然而,這些目前市面上所習用的平衡板式的運動器具均沒能結合繩索,以供使用者支持或順便鍛鍊手部肌肉的機構,所以其結構較不能吸引使用者的注意。
實用新型內容有鑑於一般常用的平衡板運動器具的諸多缺點,經多次的研究改良設計,終於開發出本實用新型之平衡板運動器具,以提供一種可以套設滾輪裝置的平衡板式的運動器具,以供架設或結合繩索,以供使用者支持或順便鍛鍊手部肌肉的機構。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結構設計,包含有一平板具有插槽;其特徵在於其更包括滾輪裝置安裝至平板的插槽,以供套設繩索之用。所述的平衡板運動器具,其中該滾輪裝置包括軸心安裝至平板的插槽,以及轉軸從該軸心延伸出去,託架安裝至該轉軸,以及滾輪安裝至該託架以供套設該繩索。所述的平衡板運動器具,其中該轉軸包括錨定裝置以供轉動地套設該託架。所述的平衡板運動器具, 其中該錨定裝置包括環槽形成於該轉軸上,以供轉動地套設該託架。所述的平衡板運動器具,其中該託架包括底板,其轉動地套設於錨定裝置,以及兩側板從該底板延伸出去,以形成U字形結構。所述的平衡板運動器具,其中該側板包括穿孔形成於側板中心,用以安裝滾輪。所述的平衡板運動器具,其中更包括輪軸穿設於穿孔,以安裝滾輪。所述的平衡板運動器具,其中該平板下方包括有肋板形成於平板下方,以固定軸心於插槽內。所述的平衡板運動器具,其中該肋板包括有缺口,供軸心轉動地套設於插槽。所述的平衡板運動器具,其中該平板包括至少一個把手。所述的平衡板運動器具,其中該平板包括一弧形突出面,設於平板下方造成側向晃動,以供平衡鍛鍊使用。所述的平衡板運動器具,其中更包括一支撐架,用於支撐使用者上肢。所述的平衡板運動器具,其中該支撐架包括至少一向上延伸立框。所述的平衡板運動器具,其中該立框包括至少一柱體與繩索連結。使用本實用新型的平衡板運動器具,使用者可以在做平衡運動的同時亦可以順便鍛鍊手部肌肉,而且平衡板運動器具的繩索可以相對於平板以及相對於軸心或轉軸轉動至各種角度,而不會從滾輪上掉下來。此外,這種平衡板使得使用者的上半身可以獲得支持,特別是使得少年或較年長者或是初學者可以在操作這種平衡板時可以更安心地操作。
為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徵及其實用的目的,以下附圖詳細說明如下: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示意圖;圖2,3,4:為本實用新型的前視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部份分解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底視不意圖;圖8、9:為本實用新型的其中一滾輪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部份分解示意圖;圖11、12、13:為本實用新型的部份放大立體示意圖;圖14: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示意圖;以及圖15、16: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平衡板運動器具,請配合參閱圖1至4所示,整付平衡板運動器具主要包括一平衡板(I),其包含一 平板(10,圖5-7),其具有一個容室(11,圖7,11-13),例如形成於其底部處,並且由一頂壁(12)和一環壁或周壁(13)所構成,一個或多個(例如四個)插槽(14)形成於頂壁(12)內並和容室(11)相聯通,以供分別架設或安裝一滾輪裝置(3),以及包括一個或多個(例如四個)缺口(15,圖7,11-13),分別形成於各插槽(14)的底部並且和插槽(14)相聯通,而可供將滾輪裝置(3)固定至平板(10)。例如,一對或多對(例如四對)肋板(16,17)從頂壁(12)往容室(11)內延伸,並且分別位於各插槽(14)的底部處,並處於各插槽(14)的兩側,或是各插槽(14)系位於各對肋板(16,17)之間,該缺口(15)則系形成於各對肋板(16,17),另外各對肋板(16,17)各包括一個限縮的頸部(18),以及其中一或兩肋板(16,17)各包括一個栓扣裝置(19)往各缺口(15)裡面延伸進去,以便形成各限縮的頸部(18)。最好頂壁(12)包括一個或多個孔洞
(20)以供形成把手(20)。該等滾輪裝置(3)各包括一個軸心(30),以及一轉軸(31)從該軸心(30)延伸出去以供形成一種T形的結構,其中軸心(30)的尺寸設計成可以經由平板(10)的插槽(14)而嵌插或插入平板(10)的容室(11)裡面(圖11-13),使得軸心(30)可以相對於平板(10)而轉動至各種角度,例如九十度左右,並使得各軸心(30)的末端(32)可以嵌插或插入平板(10)的肋板(16,17)的缺口(15),並且可以和平板(10)或肋板(16,17)的限縮的頸部
(18)以及/或者栓扣裝置(19)相嵌配或結合(圖13),使得該滾輪裝置(3)可以拆卸式地固定或結合至平板(10)並且使得該滾輪裝置(3)的轉軸(31)可以相對於平板(10)而轉動至各種角度(圖3-4,10-12)。如圖8-10所示,該滾輪裝置⑶的轉軸(31)各包括一個錨定裝置(34),例如一環槽(34)形成於其頂端(33)處,以及各包括一託架(35)安裝至該轉軸(31),該託架(35)包括一底板(36)和兩側板(37)以供形成一概呈U形的結構,以及包括一穿孔(38)由一環緣(39)所構成,以供容置轉軸(31)的頂端(33),其中託架(35)的環緣(39)會和轉軸(31)的錨定裝置或環槽(34)相嵌配或結合,以供將託架(35)轉動地聯結至轉軸(31)。託架(35)的側板(37)各具一穿孔(40)以供容置一輪軸(41)。該等滾輪裝置(3)各包括一滾輪(42)安裝至該託架(35)的側板(37),例如其具有一穿孔(43)以供容置輪軸(41)而可以轉動地聯結至託架(35)。其中各滾輪裝置(3)系以軸心(30)為軸而可以轉動地聯結至平板(10),而且託架(35)則系可以轉動地聯結至軸心(30)或轉軸(31),使得滾輪(42)不僅可以相對於平板(10)而轉動至各種角度,並且可以相對於軸心(30)或轉軸
(31)而轉動至各種角度。本實用新型的操作方式,請再配合圖15-16所示,使用者⑶可以將一條或多條繩索(50,51)套設至各該滾輪裝置(3)的滾輪(42),以供使用者(8)支持或拉扯,並且讓使用者(8)可以在做平衡運動的同時亦可以順便鍛鍊手部肌肉的機構。其中繩索(50,51)亦可以因為架設在滾輪(42)上而可以相對於平板(10)以及相對於軸心(30)或轉軸(31)而轉動至各種角度,而不會從滾輪(42)上掉下來。接著敬請參看圖1_4,7所示,這種平衡板⑴可以更包括一弧形突出物(21)從平板(10)處往下延伸,使得平板(10)可以相對於一支撐架(7)的一個支持件(70)而傾斜,以供做平衡式的運動,另外該支撐架(7)更包括一立框(71)從支持件(70)處往上延伸,使得使用者(8)的上半身可以獲得支持,特別是使得少年或較年長者或是初學者可以在操作這種平衡板(I)時可以更安心地操作,其中繩索(50,51)亦可以架設或聯結至立框(71)的杆體(72)而 可對平板(10)施加一彈性力。
權利要求1.一種平衡板運動器具,包含有一平板(10)具有插槽(14);其特徵在於:其更包括:滾輪裝置⑶安裝至平板(10)的插槽(14),以供套設繩索(50,51)之用。
2.如權利要求第I項所述的平衡板運動器具,其特徵在於:該滾輪裝置(3)包括軸心(30)安裝至平板(10)的插槽(14),以及轉軸(31)從該軸心(30)延伸出去,託架(35)安裝至該轉軸(31),以及滾輪(42)安裝至該託架(35)以供套設該繩索(50,51)。
3.如權利要求第2項所述的平衡板運動器具,其特徵在於:該轉軸(31)包括錨定裝置(34)以供轉動地套設該託架(35)。
4.如權利要求第3項所述的平衡板運動器具,其特徵在於:該託架(35)包括底板(36),其轉動地套設於錨定裝置(34),以及兩側板(37)從該底板(36)延伸出去,以形成U字形結構。
5.如權利要求第4項所述的平衡板運動器具,其特徵在於:該側板(37)包括穿孔(40)形成於側板(37)中心,輪軸(41)穿設於穿孔(40),以安裝滾輪(42)。
6.如權利要求第2項所述的平衡板運動器具,其特徵在於:該平板(10)下方包括有肋板(16,17)形成於平板(10)下方,以固定軸心(30)於插槽(14)內。
7.如權利要求第6項所述的平衡板運動器具,其特徵在於:該肋板(16,17)包括有缺口(15),供軸心(30)轉動地套設於插槽(14)。
8.如權利要求第I項所述的平衡板運動器具,其特徵在於:該平板(10)包括一弧形突出面(21),設於平板(10)下方造成側向晃動,以供平衡鍛鍊使用。
9.如權利要求第I項所述的平衡板運動器具,其特徵在於:其更包括一支撐架(7),用於支撐使用者(8)上肢。·
10.如權利要求第9項所述的平衡板運動器具,其特徵在於:該支撐架(7)包括至少一向上延伸立框(71),該立框(71)包括至少一柱體(72)與繩索(50,51)連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平衡板運動器具,其主要包括一平板具有插槽,滾輪裝置安裝至平板的插槽,以供套設繩索之用。滾輪裝置包括軸心安裝至平板的插槽,以及轉軸從軸心延伸出去,託架安裝至該轉軸,以及滾輪安裝至該託架以供套設該繩索。轉軸包括錨定裝置以供轉動地套設該託架。其中錨定裝置包括環槽形成於該轉軸上,以供轉動地套設該託架。
文檔編號A63B22/04GK203123439SQ20122054153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22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22日
發明者陳保江 申請人:陳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