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件傳輸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6-07 08:39:0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智能工件傳輸系統,屬於智能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工件自動傳送料道裝置可以完全替代人工搬運,提高人工搬運的低效率、減少誤差,節省人力物力,完全替代了過去使用人工搬運。能夠給企業帶來更多收益,在相同的時間內,創造更大的價值。能夠搬運更重量化,解決人力在搬運過程中不能重量很重的物品,而且搬運能力更持久,能夠長期穩定的工作。它減少了使用人工搬運中的各種誤差與突發事故,只需要少量的人看管即可。加工過中工件會產生很鋒利的倒角毛刺,人工搬運安全保護性差,人工在搬運帶有鋒利邊的工件時會發生工件割傷情況。工件自動傳送料道裝置是時代的必然性,也是企業的福音。它為企業帶來許多生產上的快捷與便利,更好地為人們所服務。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智能工件傳輸系統,該智能工件傳輸系統工件自動傳送料道裝置是將物料進行輸送,可以將工件放在料道上,從最初的供料點到達最終點間形成的一種工件輸送流程。以提高生產效率的裝置;工件傳送可以一班接一班地連續進行工作,效率高,相比人工搬運,減低了勞動強度,有利於減低生產成本,結構簡單,運行可靠,保養維護方便。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智能工件傳輸系統,包括下傳輸架、上傳輸架、滾筒電機和擋料機構,所述上傳輸架位於下傳輸架正上方,且上傳輸架與下傳輸架之間設置有上支撐架,所述下傳輸架一端為上料口,另一端為出料口,上傳輸架的落料口與下傳輸架的上料口位於同側,上傳輸架的出料口與下傳輸架的上料口位於同側,所述上傳輸架與下傳輸架呈銳角設置且上傳輸架的落料口高於上傳輸架的出料口;
所述下傳輸架通過下支撐架放置於地面,所述下傳輸架上平行設置有若干個一端具有齒輪的主動料道滾筒,相鄰主動料道滾筒的齒輪通過鏈條傳動連接,所述滾筒電機通過傳送鏈條連接到一個主動料道滾筒的齒輪上,所述上傳輸架上平行設置有若干個回收料道滾筒;
所述擋料機構安裝於位於下傳輸架靠近其出料口的下表面且位於主動料道滾筒下方,所述擋料機構包括一安裝板、連接杆、前升降杆、後升降杆和垂直設置的垂直氣缸,所述安裝板安裝於下傳輸架下表面,該安裝板固定有左側板、右側板,所述連接杆位於左側板、右側板之間且其連接杆的中心通過一轉軸與左側板、右側板活動連接,前升降杆和後升降杆均設置於相鄰的主動料道滾筒之間,所述前升降杆下端與連接杆的前段連接,所述後升降杆下端與連接杆的後端連接;所述垂直氣缸安裝於安裝板下表面且位於轉軸與前升降杆或者後升降杆之間,該垂直氣缸的活塞杆與連接杆連接,當垂直氣缸的活塞杆運動時,所述前升降杆、後升降杆交替做升降運動;
所述下傳輸架側端面安裝有第一感應對射開關對、第二感應對射開關對,第一感應對射開關對位於前升降杆、後升降杆之間,第二感應對射開關對位於下傳輸架的出料口處。
上述技術方案中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如下:
作為優選,所述上傳輸架與下傳輸架的夾角為15°~30°。
作為優選,所述前傳輸分架下表面固定有2個上滑塊,所述基板上安裝有2個下滑塊,所述導杆的數目為2個,分別依次嵌入位於前傳輸分架下表面的上滑塊與位於基板上表面的下滑塊內。
作為優選,所述推動氣缸位於2個導杆之間。
作為優選,所述上傳輸架側端面安裝有第三感應對射開關對。
作為優選,所述上支撐架的數目為2個,其中一個安裝於上傳輸架與下傳輸架之間,另一個安裝於基板與下傳輸架之間。
由於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和效果:
1、本實用新型智能工件傳輸系統,其將工件從上料口放入,料道滾筒電機帶動鏈輪轉動,通過每個滾筒之間的鏈條進行動力傳輸,達到工件先前移動的目的。當工件到達第一感應對射開關對的位置,第一感應對射開關對收到信號,將信號傳遞給擋料機構,擋料機構開始工作。前升降杆上升,後升降杆下降,動作完成後工件繼續前進,到達第二感應對射開關對的位置,第二感應對射開關對收到信號,將信號傳遞給擋料機構,擋料機構開始工作,後升降杆上升,前升降杆下降。前升降杆下降後工件進行前進,後升降杆上升擋住後面的工件。直到第二感應對射開關對感應不到有工件存在,後面工件才能先前移動,一個循環只容許一個工件通過。NG料道需要其它輔助件才能工作,NG料道是當接收到信號後NG料道氣缸伸出將不合格工件進行接收後,再接到信號後NG料道氣缸再縮回。當NG料道上工件累積到感應開關3的位置後,第三感應對射開關對會反饋信息提醒NG料道已經工件滿請儘快處理。
2、本實用新型智能工件傳輸系統,其工件自動傳送料道裝置是將物料進行輸送,可以將工件放在料道上,從最初的供料點到達最終點間形成的一種工件輸送流程,以提高生產效率的裝置;工件傳送可以一班接一班地連續進行工作,效率高,相比人工搬運,減低了勞動強度,有利於減低生產成本,結構簡單,運行可靠,保養維護方便。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智能工件傳輸系統結構示意圖一;
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智能工件傳輸系統結構示意圖二;
附圖3為本實用新型智能工件傳輸系統結構示意圖三;
附圖4為附圖3局部結構示意圖。
以上附圖中:1、下傳輸架;101、上料口;102、出料口;2、上傳輸架;201、落料口;202、出料口;3、滾筒電機;4、擋料機構;41、安裝板;42、連接杆;43、前升降杆;44、後升降杆;45、垂直氣缸;451、活塞杆;46、左側板;47、右側板;48、轉軸;5、上支撐架;6、下支撐架;7、主動料道滾筒;8、傳送鏈條;9、回收料道滾筒;18、第一感應對射開關對;19、第二感應對射開關對;20、第三感應對射開關對。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1:一種智能工件傳輸系統,包括下傳輸架1、上傳輸架2、滾筒電機3和擋料機構4,所述上傳輸架2位於下傳輸架1正上方,且上傳輸架2與下傳輸架1之間設置有上支撐架5,所述下傳輸架1一端為上料口101,另一端為出料口102,上傳輸架2的落料口201與下傳輸架1的上料口101位於同側,上傳輸架的出料口202與下傳輸架1的上料口102位於同側,所述上傳輸架1與下傳輸架2呈銳角設置且上傳輸架2的落料口201高於上傳輸架2的出料口202;
所述下傳輸架1通過下支撐架6放置於地面,所述下傳輸架1上平行設置有若干個一端具有齒輪的主動料道滾筒7,相鄰主動料道滾筒7的齒輪通過鏈條傳動連接,所述滾筒電機3通過傳送鏈條8連接到一個主動料道滾筒7的齒輪上,所述上傳輸架2上平行設置有若干個回收料道滾筒9;
所述擋料機構4安裝於位於下傳輸架1靠近其出料口102的下表面且位於主動料道滾筒7下方,所述擋料機構4包括一安裝板41、連接杆42、前升降杆43、後升降杆44和垂直設置的垂直氣缸45,所述安裝板41安裝於下傳輸架1下表面,該安裝板41固定有左側板46、右側板47,所述連接杆42位於左側板46、右側板47之間且其連接杆42的中心通過一轉軸48與左側板46、右側板47活動連接,前升降杆43和後升降杆44均設置於相鄰的主動料道滾筒7之間,所述前升降杆43下端與連接杆42的前段連接,所述後升降杆44下端與連接杆42的後端連接;所述垂直氣缸45安裝於安裝板41下表面且位於轉軸48與前升降杆43或者後升降杆44之間,該垂直氣缸45的活塞杆451與連接杆42連接,當垂直氣缸45的活塞杆451運動時,所述前升降杆43、後升降杆44交替做升降運動;
所述下傳輸架1側端面安裝有第一感應對射開關對18、第二感應對射開關對19,第一感應對射開關對18位於前升降杆43、後升降杆44之間,第二感應對射開關對19位於下傳輸架1的出料口102處。
上述上傳輸架2與下傳輸架1的夾角為18°。
上述前傳輸分架10下表面固定有2個上滑塊13,所述基板14上安裝有2個下滑塊15,所述導杆17的數目為2個,分別依次嵌入位於前傳輸分架10下表面的上滑塊13與位於基板14上表面的下滑塊15內。
實施例2:一種智能工件傳輸系統,包括下傳輸架1、上傳輸架2、滾筒電機3和擋料機構4,所述上傳輸架2位於下傳輸架1正上方,且上傳輸架2與下傳輸架1之間設置有上支撐架5,所述下傳輸架1一端為上料口101,另一端為出料口102,上傳輸架2的落料口201與下傳輸架1的上料口101位於同側,上傳輸架的出料口202與下傳輸架1的上料口102位於同側,所述上傳輸架1與下傳輸架2呈銳角設置且上傳輸架2的落料口201高於上傳輸架2的出料口202;
所述下傳輸架1通過下支撐架6放置於地面,所述下傳輸架1上平行設置有若干個一端具有齒輪的主動料道滾筒7,相鄰主動料道滾筒7的齒輪通過鏈條傳動連接,所述滾筒電機3通過傳送鏈條8連接到一個主動料道滾筒7的齒輪上,所述上傳輸架2上平行設置有若干個回收料道滾筒9;
所述擋料機構4安裝於位於下傳輸架1靠近其出料口102的下表面且位於主動料道滾筒7下方,所述擋料機構4包括一安裝板41、連接杆42、前升降杆43、後升降杆44和垂直設置的垂直氣缸45,所述安裝板41安裝於下傳輸架1下表面,該安裝板41固定有左側板46、右側板47,所述連接杆42位於左側板46、右側板47之間且其連接杆42的中心通過一轉軸48與左側板46、右側板47活動連接,前升降杆43和後升降杆44均設置於相鄰的主動料道滾筒7之間,所述前升降杆43下端與連接杆42的前段連接,所述後升降杆44下端與連接杆42的後端連接;所述垂直氣缸45安裝於安裝板41下表面且位於轉軸48與前升降杆43或者後升降杆44之間,該垂直氣缸45的活塞杆451與連接杆42連接,當垂直氣缸45的活塞杆451運動時,所述前升降杆43、後升降杆44交替做升降運動;
所述下傳輸架1側端面安裝有第一感應對射開關對18、第二感應對射開關對19,第一感應對射開關對18位於前升降杆43、後升降杆44之間,第二感應對射開關對19位於下傳輸架1的出料口102處。
上述上傳輸架2與下傳輸架1的夾角為25°。
上述推動氣缸16位於2個導杆17之間。
上述上傳輸架2側端面安裝有第三感應對射開關對20。
上述上支撐架5的數目為2個,其中一個安裝於上傳輸架2與下傳輸架1之間,另一個安裝於基板12與下傳輸架1之間。
本實用新型智能工件傳輸系統工作過程如下:將工件從上料口放入,料道滾筒電機帶動鏈輪轉動,通過每個滾筒之間的鏈條進行動力傳輸,達到工件先前移動的目的。當工件到達第一感應對射開關對18的位置,第一感應對射開關對18收到信號,將信號傳遞給擋料機構,擋料機構開始工作。前升降杆43上升,後升降杆44下降,動作完成後工件繼續前進,到達第二感應對射開關對19的位置,第二感應對射開關對19收到信號,將信號傳遞給擋料機構,擋料機構開始工作,
後升降杆44上升,前升降杆43下降。前升降杆43下降後工件進行前進,後升降杆44上升擋住後面的工件。直到第二感應對射開關對19感應不到有工件存在,後面工件才能先前移動,一個循環只容許一個工件通過。NG料道需要其它輔助件才能工作,NG料道是當接收到信號後NG料道氣缸伸出將不合格工件進行接收後,再接到信號後NG料道氣缸再縮回。當NG料道上工件累積到感應開關3的位。
採用上述智能工件傳輸系統時,其工件自動傳送料道裝置是將物料進行輸送,可以將工件放在料道上,從最初的供料點到達最終點間形成的一種工件輸送流程,以提高生產效率的裝置;工件傳送可以一班接一班地連續進行工作,效率高,相比人工搬運,減低了勞動強度,有利於減低生產成本,結構簡單,運行可靠,保養維護方便。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於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並據以實施,並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凡根據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