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讀心術剖析(電影導演愛上讀心術)
2023-06-07 08:28:18 1
你知道這些臉部特寫鏡頭來自哪些電影嗎?J. E. CUTTING ET AL., COGNITIVE SCIENCE,10.1111/COGS.12586, 2017
來自今年美國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的女演員Jennifer Garner的面部照片成為在全球都能見到的臉部特寫鏡頭,因為人們想知道她半恐懼的表情後面隱藏著什麼。同樣,人們喜歡將電影中人物的沉默面部特寫視為一種破解其正在想什麼的方法。最新研究發現,導演們或許正在傾向更多地利用此類讀心術。
心理學家分析了1940~2010年間的24部流行電影,並且發現了3種模式。首先,平均而言,人物鏡頭變得越來越近——導演們最初從膝部開始勾勒人物,後來則從腰部或者胸部以上。研究人員並不認為這一趨勢單純是由攝像技術的飛躍引起的,因為它是漸進的。其次,以臉部特寫鏡頭結尾的對話佔比——對某個人或者某件事作出沉默反應——增加了3倍,從約20%增加到60%~100%。其中,不在抽樣範圍的1998年影片——《第六感生死緣》中的一段對話以12個背對背的臉部特寫鏡頭結尾。第三,觀眾將結束對話的臉部特寫鏡頭中的表情視為消極和發人深省的。電影人物似乎正在壓抑講話的衝動,從而使觀眾想知道到底有什麼話沒被說出來。
心理學家將對另一個人的心理狀態的興趣,或者對思考進行思考,描述為「心智理論」。在即將發表於《認知科學》雜誌的論文中,作者提出了一種關於心智理論的理論的理論(如果你願意,可以將其稱為心智理論的立方)。他們建立的理論是:電影製片人正在越來越多地思考觀眾的心智理論。電影為觀眾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來窺視這些神秘的表情,並且想知道它們對於故事意味著什麼。在虛構故事中鼓勵讀取人物的心理並不只是為了娛樂觀眾,一些學者認為,它通過鼓勵觀眾從女性或者少數族群的角度看待問題促進了人權。(宗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