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小學生看的動物小說排行榜(敘寫父子間的雙向成長)
2023-06-04 04:27:17
作者:趙振傑
2015年,以《丁香結》的發表為標誌,散文名家肖復興開始嘗試兒童文學創作,隨後幾年相繼出版了《紅臉兒》《合歡》《兄弟倆》3部長篇兒童小說,受到業界和讀者好評,有評論家稱之為肖復興的「童年三部曲」。就在大家認為《兄弟倆》可能是其兒童文學創作的收官之作時,新作《春雪》不期而至。
雖然《春雪》講述的依舊是發生在老北京大雜院裡的兒童成長故事,但與「童年三部曲」不同的是,作者這次不僅將筆墨集中在「父與子」上,更以「兒子幫爸爸戒掉酒癮」為故事線索,巧妙地完成了父子角色的互換。肖復興在《春雪》後記中說:「從文化的角度,重新來回顧和審視父與子,擴而言之家長和孩子的關係的話,一般都會經歷『前喻文化』即家長教育孩子,『並喻文化』即家長和孩子相互教育,『後喻文化』即孩子反過來可以教育家長這樣三個階段。」這讓《春雪》不再只是「三娘教子」,而是來了一回「子教三娘」。
基於這樣的認識,作者在兒童文學創作上實現了從「前喻文化」向「後喻文化」的自覺轉變,也使小說呈現出鮮明的雙向「成長性」。乖巧懂事的男孩三江有個嗜酒如命的爸爸,媽媽多次規勸無果後一氣之下回了娘家。面對即將支離破碎的家庭,小小年紀的三江下決心幫爸爸擺脫那如影隨形的酒癮。在一次次與爸爸的「鬥智鬥勇」中,三江逐漸由溫室裡的花朵蛻變為堅強的小男子漢。在兒子的監督下艱難戒酒的過程,也是三江爸爸走出心理陰霾,直面人生缺憾的「再成長」過程。作者通過父子身份的戲劇性互換,使兩個主人公在這個從摩擦不斷到相互理解的溫情故事中共同擁有了清晰可見、令人信服的「人物弧光」(指人物本性的發展軌跡或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春雪》中的「人物弧光」不僅通過「故事」呈現,更通過「心事」來呈現。小說沒有什麼跌宕起伏、曲折離奇的情節,藏於每個人物潛意識中的那些濃得化不開的「心事」才是敘事的核心驅動力。小說寫道:「山區的夏夜那麼寧靜,卻又翻騰著這麼多心事,像這夜空中的星星密密麻麻的,每一顆星星都有自己的心事,只是相互望著,不說一句話罷了。」而這些「心事」又與人物的「記憶」或「夢囈」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它是三江為媽媽默默許下的承諾,是三江爸爸揮之不去的痛苦往事,是建國叔與明秋媽心照不宣的秘密,是夏爺爺和夏奶奶見到明秋時內心的五味雜陳……這些欲言又止的「心事」,使人物時常處于欣喜與落寞相交織的複雜心境或心緒中。例如,當發覺爸爸內心深處還深埋著一段不為人知的辛酸史時,三江似乎對爸爸的酗酒多了幾分理解。作者巧妙採用兒童的限制視角來勾勒三江此時的微妙心情:「大人的心思就是和小孩子不一樣,他們總是把一些事情,尤其是過去的舊事,像用過的一個舊竹帘子,捲起來,藏起來,不願意對小孩子說。」正是在孩童天馬行空的想像中,故事的神秘面紗被層層剝開,三江爸爸的人物形象也由此逐漸豐滿、立體起來。
肖復興在小說《後記》中說:「照本宣科地講述一個生活中常常會出現的父子之間矛盾與鬥法的故事,沒有多大意思。在故事之外,還有一層迷人的東西,亦即雨果所比喻的『比天平更高級的還有七弦琴』。我更關心的是如何找到這樣的七弦琴,哪怕一點點也好。」 顯然,這把「七弦琴」就埋藏在人物的重重「心事」中。在筆者看來,「心事」與「故事」不同,「故事」指向外部世界,而「心事」訴諸人物內心。如果前者對應的藝術形式是鏡頭下的高清影像的話,那麼後者則類似於一幅幅紛亂的人物素描。相對於「影像」,「素描」並不在意事物的邏輯、理性、因果律,它所關切的是訴諸主觀感受的東西,諸如語調、感情、情緒、氣息、氛圍、味道、節奏、韻律等。如此看來,《春雪》所描述的對象就不只是現實生活中的一人一事,而同時是無數人、無數事,一件事涉及另一件事,一個人牽涉出另一個人,像水面蕩開的波紋,又像花朵編織的花環。從這個意義上講,與其說《春雪》是一本講述父與子親情故事的兒童文學作品,毋寧說它是一部充滿「心事」的雙向「成長小說」。
(作者系河北師大文學院博士)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