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置於下水管的存水彎、板蓋一體防逆閥的製作方法
2023-06-04 15:08:06 2
內置於下水管的存水彎、板蓋一體防逆閥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內置於下水管的存水彎、板蓋一體防逆閥,包括:內芯、下擋水板、軸架、軸孔、軸、出水口、軸套、板蓋、墜子、上擋水板、入水口、蓋舌、矽膠蓋。內芯外壁呈圓管形,內芯裡面,上部一側為入水口,上部另一側封閉,入水口直邊向下延伸為上擋水板,出水口在內芯下部呈內低外高的斜面,出水口直邊向上延伸為下擋水板,內芯下部另一側封閉,至此內芯內部形成一存水彎,內芯下底面有位置對稱的兩個軸架,軸架的下部有軸孔,軸穿過軸孔和軸套,軸套在活動蓋的曲部與活動蓋一體,墜子一側的重量大於活動蓋一側的重量,板蓋能以軸為圓心上下轉動,整個下水口低於內芯的下底面,矽膠蓋在內芯上部,矽膠蓋在入水口上面的部分為蓋舌。
【專利說明】內置於下水管的存水彎、板蓋一體防逆閥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汙水管道領域,具體說是一種內置於汙水管的存水彎、板蓋一體防逆閥。
技術背景
[0002]目前使用的地漏及室內其它汙水管的防逆裝置大多為活蓋式,存在著封閉不嚴而且容易損壞的缺陷,導致其防逆味、防逆水、防害蟲效果均不理想,有的排水不流暢。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設計一種內置於汙水管的存水彎、板蓋一體防逆閥。
[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內置於汙水管的存水彎、板蓋一體防逆閥,包括:內芯、下擋水板、軸架、軸孔、軸、出水口、軸套、板蓋、墜子、上擋水板、入水口、蓋舌、矽膠蓋。內芯外壁呈圓管形,內芯裡面,上部一側為入水口,上部另一側封閉,入水口直邊向下延伸為上擋水板,出水口在內芯下部呈內低外高的斜面,出水口直邊向上延伸為下擋水板,內芯下部另一側封閉,至此內芯內部形成一存水彎,內芯下底面有位置對稱的兩個軸架,軸架的下部有軸孔,軸穿過軸孔和軸套,軸套在活動蓋的曲部與活動蓋一體,墜子一側的重量大於活動蓋一側的重量,板蓋能以軸為園心上下轉動,整個下水口低於內芯的下底面,矽膠蓋在內芯上部,矽膠蓋在入水口上面的部分為蓋舌。
[0005]使用時,汙水將蓋舌向下壓開,然後從入水口流入存水彎,再流到出水口,當汙水重量和板蓋一側重量之和大於墜子一側重量時,板蓋向下打開,汙水通過後,在墜子的重力作用下板蓋回貼於下水口,起到封閉作用。當管道中有逆水和逆味時,板蓋受逆反力作用關閉更緊。
[0006]採用上述技術方案,使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緊湊,具有良好的防逆水、防逆味、防害蟲效果。本實用新型與地漏的篦子架和篦子結合就成為一款新型的地漏,本實用新型作為地漏芯子可以直接置於汙水管(彡50型)內。本實用新型置於汙水管道(彡50型)中就成為最好的汙水管道防臭器。本實用新型能夠使室內環境潔淨衛生,有效防止下水道蟲媒傳染病的發生,防止下水道臭氣危害人體健康。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主視圖並作摘要附圖。
[0008]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軸架的正視圖。
[0009]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板蓋、軸套、墜子的正視圖。
[0010]在圖中,I內芯、2下擋水板、3軸架、4軸孔、5軸、6軸套、7板蓋、8出水口、9墜子、10上擋水板、11入水口、12蓋舌、13矽膠蓋
【具體實施方式】
[0011]下面結合附圖和實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如圖所示,
[0012]內芯I外壁呈圓管形,在內芯I裡面,上部一側為入水口 11,上部另一側封閉,入水口 11直邊向下延伸為上擋水板10,出水口 8在內芯I下部呈內低外高的斜面,出水口 8直邊向上延伸為下擋水板2,內芯I下部另一側封閉,至此內芯I內部形成一存水彎,內芯I下底面有位置對稱的兩個軸架3,軸架3的下部有軸孔4,軸5穿過軸孔4和軸套6,軸套6在板蓋7的曲部與板蓋一體,墜子9 一側的重量大於板蓋7 —側的重量,板蓋7能以軸5為圓心上下轉動,整個出水口 8低於內芯I的下底面,矽膠蓋13在內芯I上部,矽膠蓋13在入水口上面的部分為蓋舌12。
【權利要求】
1.一種內置於下水管的存水彎、板蓋一體防逆閥,包括:內芯、下擋水板、軸架、軸孔、軸、出水口、軸套、板蓋、墜子、上擋水板、入水口、蓋舌、矽膠蓋。內芯外壁呈圓管形,內芯裡面,上部一側為入水口,上部另一側封閉,入水口直邊向下延伸為上擋水板,出水口在內芯下部呈內低外高的斜面,出水口直邊向上延伸為下擋水板,內芯下部另一側封閉,至此內芯內部形成一存水彎,內芯下底面有位置對稱的兩個軸架,軸架的下部有軸孔,軸穿過軸孔和軸套,軸套在活動蓋的曲部與活動蓋一體,墜子一側的重量大於活動蓋一側的重量,板蓋能以軸為圓心上下轉動,整個下水口低於內芯的下底面,矽膠蓋在內芯上部,矽膠蓋在入水口上面的部分為蓋舌。
【文檔編號】E03F5/042GK204126041SQ201420544915
【公開日】2015年1月28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11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11日
【發明者】孫爭鳴, 於中洋, 宮兆玉, 朱瑞英, 隋寧 申請人:孫爭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