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顯示設備的頂框、包括該頂框的液晶顯示設備及其製造方法
2023-06-04 21:04:36 1
專利名稱:液晶顯示設備的頂框、包括該頂框的液晶顯示設備及其製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液晶顯示(LCD)設備,更具體地,涉及一種用於LCD設備的頂框、包括該頂框的LCD設備及其製造方法。
背景技術:
LCD設備使用液晶分子的光學各向異性和偏振特性來產生圖像。具體地,因為液晶分子由於其長、薄外形而具有確定的排列方向,並且被布置為具有初始預傾角,所以可以通過施加電場來控制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因此,施加的電場的變化影響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由於光學各向異性,所以入射光的折射取決於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因此,通過適當地控制施加的電場,就能夠產生具有期望亮度的圖像。
通常,LCD設備包括彼此相對的上基板和下基板並且在二者之間插有液晶分子。每個基板在其內表面上具有電極,並且通過向電極施加電壓來產生電場,從而驅動液晶分子以根據透光率來顯示圖像。
因為LCD設備不發光,所以需要附加光源來產生可視圖像。因此,LCD設備通過在其後部設置背光組件並從該背光發射光來顯示圖像。
圖1是根據現有技術的LCD設備的立體裝配圖。在圖1中,LCD設備包括液晶板11、背光組件20、主框27、底框35和頂框13。將背光組件20和液晶板11依次布置在主框27的上表面上,主框27具有開口側,並且基本為矩形。底框35沿主框27的開口側與主框27相組合以防止主框27變形。為了固定上述組件,將頂框13與主框27和底框35相組合,並且頂框13覆蓋液晶板11的正面邊緣。
在圖1中,印刷電路板17通過柔性電路板15與液晶板11的至少一邊相連。另外,背光單元20包括燈29、反射板25、導光板23和光學片21。在主框27的上表面上布置有白色或銀色的反射板25,導光板23位於反射板25上,而光學片21布置在導光板23上。燈29在其兩端處具有燈架(holder)31並且被布置在導光板23的一側處。在主框27的開口側還布置有燈29,燈導(lamp guide)33覆蓋燈29並露出燈29的與導光板23相鄰的一側。
在圖1中,頂框13被摺疊並具有倒「L」形以覆蓋LCD設備的正面邊緣和側面邊緣。另外,頂框13在前部是開口的,通過頂框13的開口的前部顯示來自液晶板11的圖像。通過將金屬板切割成一定尺寸的矩形、在切割後的金屬板中形成矩形開口、將切割後的該金屬板彎曲並拉製成具有倒「L」形來製造頂框13。這裡,矩形開口是通過衝壓工藝對切割後的金屬板的一部分進行切割形成的。然而,切割金屬板用於矩形開口的部分具有較大的面積,並且浪費了這部分切割金屬板。因此,增大了製造成本。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旨在一種液晶顯示設備的頂框、包括該頂框的液晶顯示設備及其製造方法,其基本上克服了由於現有技術的局限和缺點所導致的一個或多個問題。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用於液晶顯示設備的使製造成本降低的頂框。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液晶顯示設備及其製造方法,該液晶設備包括使製造成本降低的頂框。
本發明的另外的特徵和優點將通過以下的說明進行闡述,並部分地通過該說明而明了,或通過對本發明的實踐而習得。本發明的目的和其它優點將通過所撰寫的說明書及其權利要求以及附圖中具體指出的結構來實現並獲得。
為了實現這些和其它優點,並根據本發明的目的,正如具體實施和廣泛描述的,一種液晶顯示設備,其包括底框;在底框上方並基本為矩形的主框;在主框上方的背光單元,該背光單元包括反射板、在反射板上方的導光板、在導光板的一側的燈、覆蓋燈的燈導、在導光板上方的光學片;在背光單元上方的液晶板;以及覆蓋液晶板的邊緣並與主框和底框相組合的頂框,其中頂框包括多個可分離部分。
在另一方面,一種製造液晶顯示設備的方法,其包括提供底框;提供在底框上方並基本為矩形的主框;提供在主框上方的背光單元,該背光單元包括反射板、在反射板上方的導光板、在導光板的一側的燈、覆蓋燈的燈導、在導光板上方的光學片;提供在背光單元上方的液晶板;並且提供覆蓋液晶板的邊緣並與主框和底框相組合的頂框,其中頂框包括多個可分離部分。
在另一方面,一種用於液晶顯示設備的框裝置,其包括覆蓋液晶顯示設備的液晶板的邊緣並與連接到液晶板的主框和底框相組合的頂框,其中該頂框包括多個可分離部分,所述多個可分離部分包括第一部分,具有形成在該第一部分的各個垂直側邊的至少一個固定凸出;第二部分,具有形成在該第二部分的各個垂直側邊的至少一個固定孔。
應該理解,上述概括說明和以下詳細說明都是示例性和解釋性的,旨在提供對要求保護的本發明的進一步解釋。
包含附圖以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的理解,將其併入並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附圖示出了本發明的實施例,並與說明書一起用於解釋本發明的原理。在附圖中圖1是根據現有技術的LCD設備的立體裝配圖;圖2是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LCD設備的立體裝配圖;圖3是根據本發明的圖2的示例性頂框的示意性立體圖;圖4A是根據本發明的頂框的示例性連接部分的示意性立體裝配圖;以及圖4B是根據本發明的頂框的圖4A的示例性連接部分裝配後的示意性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將詳細參照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其示例在附圖中示出。
圖2是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LCD設備的立體裝配圖。在圖2中,LCD設備包括液晶板111;背光組件120、主框127、底框135和頂框113。背光組件120和液晶板111依次設置在主框127下側的上表面上,主框127具有開口側並基本為矩形。底框135在該開口側沿主框127的背面設置並與主框127相組合以防止主框127變形。為了固定以上元件,頂框113與主框127和底框135相組合,並且頂框113覆蓋液晶板111的正面邊緣。這裡,頂框113包括兩個可分離的部分。
在圖2中,印刷電路板117通過柔性印刷電路115與液晶板111的至少一邊相連。背光單元120包括燈129、反射板125、導光板123和光學片121。具有反光的彩色表面(諸如白色和銀色)的反射板125布置在主框127的下側的上表面上,導光板123位於反射板125上,並且將光學片121布置在導光板123上。燈129在其兩端具有燈架131,並且將燈129布置在導光板123的一側。在主框127的開口側也設置有燈129,燈導(lamp guide)133覆蓋燈129並露出燈129的與導光板123相鄰的一側。
圖3是根據本發明的圖2的示例性頂框的示意性立體圖。在圖3中,頂框113被摺疊並具有倒「L」形以覆蓋LCD設備的正面邊緣和側面邊緣。頂框113在正面部分是開口的,並且通過頂框113的開口前部顯示來自圖2的液晶板111的圖像。頂框113的在與相對的拐角相鄰的部分處是分離的,並且頂框113包括第一部分113a和第二部分113b。第一部分113a和第二部分113b可以具有相同形狀,並且第一部分113a和第二部分113b中的每一個都具有相互垂直的兩個側邊。第一部分113a和第二部分113b在這兩個側邊處相互組合,以覆蓋LCD設備的邊緣。
在圖3中,頂框113可以包括四個部分,每部分對應於LCD設備的一邊。例如,這四個部分可以具有直線形。另外,頂框113是通過對金屬板進行切割然後彎曲金屬板以形成各個部分、並且將各個部分相組合來形成的。根據本發明,因為頂框113包括可分離部分,所以在形成頂框113時減少了金屬板的浪費部分,從而降低了製造成本。
圖4A是根據本發明的頂框的示例性連接部分的示意性立體裝配圖,而圖4B是根據本發明的頂框的圖4A的示例性連接部分裝配後的示意性立體圖。在圖4A中,頂框113包括第一部分113a和第二部分113b,其中第一部分113a在其內表面上具有第一固定凸出137a和第二固定凸出141a。另外,頂框113的第二部分113b在其內表面上具有第一固定孔137b和第二固定孔141b。第一固定凸出137a和第二固定凸出141a分別與第一固定孔137b和第二固定孔141b相組合。為了提高連接程度,在第一部分113a和第二部分113b的兩個側邊中形成多於兩個的固定凸出和固定孔。例如,在第一部分113a和第二部分113b的側面內表面中分別形成有第一固定凸出137a和第一固定孔137b,並且在第一部分113a和第二部分113b的正面內表面中分別形成有第二固定凸出141a和第二固定孔141b。
在圖4A中,第一固定凸出137a和第一固定孔137b可以是圓形。因此,針對空間有限的LCD設備(例如筆記本監視器),第二固定凸出141a和第二固定孔141b可以是圓形或可以是矩形,以避免與液晶板的衝突。
在圖4B中,通過如下的鉚接方法組裝頂框113將第一固定凸出137a和第二固定凸出141a分別插入第一固定孔137b和第二固定孔141b、然後錘打第一固定凸出137a和第二固定凸出141a以及第一固定孔137b和第二固定孔141b。第一部分113a的用於第一固定凸出137a和第二固定凸出141a的部分與第二部分113b的用於第一固定孔137b和第二固定孔141b的部分相互交疊,因此形成了交疊部分143。例如,用於第一固定孔137b和第二固定孔141b的部分與第一部分113a和第二部分113b的其它部分相比向內突出,用於第一固定凸出137a和第二固定凸出141a的部分與用於第一固定孔137b和第二固定孔141b的部分一致。因此,交疊部分143的外表面與第一部分113a和第二部分113b的外表面處於同一水平面,如圖4B所示,並且使得在LCD設備中用於頂框113的空間最小化。
根據本發明,因為頂框113是分離的,並且在頂框113的側面內表面和正面內表面上形成有多於兩個的固定元件137a,137b,141a和141b,所以增加了頂框113的強度。此外,可以將頂框113用於受限的LCD設備(諸如筆記本監視器)。另外,減少了用於頂框113的金屬板的浪費部分,從而降低了製造成本。
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顯然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對本發明的用於液晶顯示設備的頂框以及包括該頂框的液晶顯示設備作出各種修改和變型。因此,本發明將涵蓋落入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範圍內的對本發明的修改和變型。
本發明要求於2005年6月23日在韓國提交的韓國專利申請No.2005-0054535的優先權,在此以引用的方式將其併入。
權利要求
1.一種液晶顯示設備,其包括底框;在所述底框的上方並基本為矩形的主框;在所述主框的上方的背光單元,該背光單元包括反射板、在該反射板的上方的導光板、在該導光板的一側的燈、覆蓋燈的燈導在該導光板的上方的光學片;在所述背光單元的上方的液晶板;以及覆蓋所述液晶板的邊緣並與所述主框和底框相組合的頂框,其中該頂框包括多個可分離部分。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顯示設備,其中所述頂框包括可分離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並且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別具有至少一個固定凸出和至少一個固定孔。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顯示設備,其中所述頂框還包括可分離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顯示設備,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每一個都包括相互垂直的兩個側邊,並且其中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凸出形成在所述第一部分的各個側邊上,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孔形成在所述第二部分的各個側邊上。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顯示設備,其中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凸出和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孔具有圓形形狀和矩形形狀中的一種。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顯示設備,其中所述第一部分是通過利用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凸出和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孔的如下鉚接方法與所述第二部分相組合的將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凸出插入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孔並錘打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凸出和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孔。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顯示設備,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具有相同形狀。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顯示設備,其中所述第二部分的用於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孔的部分與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其它部分相比向內突出,所述第一部分的用於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凸出的部分與用於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孔的所述部分一致。
9.一種製造液晶顯示設備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提供底框;提供在所述底框的上方並基本為矩形的主框;提供在所述主框的上方的背光單元,該背光單元包括反射板、在反射板上方的導光板、在導光板的一側的燈、覆蓋燈的燈導、在導光板上方的多個光學片;提供在所述背光單元上方的液晶板;以及提供覆蓋所述液晶板的邊緣並與所述主框和底框相組合的頂框,其中所述頂框包括多個可分離部分。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提供所述頂框的步驟包括通過切割金屬板、然後彎曲金屬板來形成第一部分;通過切割金屬板、然後彎曲金屬板來形成第二部分;並且組合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提供所述頂框的步驟還包括分別在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內表面上形成至少一個固定凸出和至少一個固定孔。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凸出和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孔具有圓形形狀和矩形形狀中的一種。
13.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組合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步驟包括將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凸出插入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孔,並且錘打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凸出和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孔。
14.一種用於液晶顯示設備的框裝置,其包括覆蓋液晶顯示設備的液晶板的邊緣並與連接到該液晶板的主框和底框相組合的頂框,其中所述頂框包括多個可分離部分,所述多個可分離部分包括第一部分,具有形成在該第一部分的各個垂直側邊的至少一個固定凸出;第二部分,具有形成在該第二部分的各個垂直側邊的至少一個固定孔。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框裝置,其中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凸出和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孔具有圓形形狀和矩形形狀中的一種。
16.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框裝置,其中所述第一部分是通過利用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凸出和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孔的如下鉚接方法與所述第二部分相組合的將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凸出插入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孔並錘打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凸出和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孔。
17.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框裝置,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具有相同的形狀。
18.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框裝置,其中所述第二部分的用於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孔的部分與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其它部分相比向內突出,而所述第一部分的用於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凸出的部分與用於所述至少一個固定孔的所述部分一致。
全文摘要
液晶顯示設備的頂框、包括該頂框的液晶顯示設備及其製造方法。一種液晶顯示設備包括底框;在所述底框上方並基本為矩形的主框;在所述主框上方的背光單元,該背光單元包括反射板、在該反射板上方的導光板、在該導光板的一側的燈、覆蓋燈的燈導、在該導光板上方的多個光學片;在所述背光單元上方的液晶板;以及覆蓋所述液晶板的邊緣並與所述主框和底框相組合的頂框,其中該頂框包括多個可分離部分。
文檔編號G02F1/1333GK1885119SQ20051009710
公開日2006年12月27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30日 優先權日2005年6月23日
發明者樸徹 申請人:Lg.菲利浦Lcd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