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青年的歷史責任(大路朝天以生命血脈貫通國之血脈)
2023-05-27 21:27:39 2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青年的歷史責任?電影《大路朝天》是一個震撼的故事,這種震撼,不是視覺上的震撼——那種來自高科技製作3D效果血火爆裂的大片視覺,也不是簡單情節上的震撼——那種碟中諜計中計臥底反轉喋血搏殺抑或驚天地泣鬼神泣血絕戀海枯石爛的商業片套路,而是一種可以真正引發觀者內心深處無言感動的震撼,一種可以引發通過對片中主人公們的人生價值追求的思考,進而比照自身人生觀世界觀的震撼,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青年的歷史責任?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青年的歷史責任
電影《大路朝天》是一個震撼的故事,這種震撼,不是視覺上的震撼——那種來自高科技製作3D效果血火爆裂的大片視覺,也不是簡單情節上的震撼——那種碟中諜計中計臥底反轉喋血搏殺抑或驚天地泣鬼神泣血絕戀海枯石爛的商業片套路,而是一種可以真正引發觀者內心深處無言感動的震撼,一種可以引發通過對片中主人公們的人生價值追求的思考,進而比照自身人生觀世界觀的震撼。
恆心
一群樸素的人所構建出的偉大,惠及到我們每一個人,更構築成我們這個偉大國家的基石。
《大路朝天》是一個樸素的故事,講述的是一群樸素的人,但是他們樸素而平凡的人生所構建出的偉大,惠及到我們每一個人,更構築成我們這個偉大國家的基石。
《大路朝天》的故事如同片名,講的是修路的故事。如今的共和國,早已不是以前的一窮二白,路橋高鐵機場港口等,組建出的交通網絡,如同暢通的血脈,將整個國家的肌體滋養得生機勃勃。在這個被網絡上驕傲地戲稱為「基建狂魔」的奇蹟背後,是共和國的建築工人們一代代辛勞的汗水和犧牲。而《大路朝天》講述的,就是這些建築者平凡而又偉大的人生故事。
在如今的通俗語彙中,幾代是一個常見詞,無論是科技用詞的某(產品)幾代,還是作為貶義詞的「官二代」「富二代」等,都已經見怪不怪,但是看了《大路朝天》才知道,還有「路一代」「路二代」「路三代」……在建國初期靠人挑肩抗幾乎是用血肉建起那些崇山峻岭中的盤山道鐵路橋深涵洞的建築工人們,他們的後代,居然堅定地接過他們的班,繼續著貫通共和國血脈的大業,雖然他們手中的建築工具在不斷更新升級,建築技術也在不斷飛躍,但是那種不懼險阻鑿穿頑石的愚公移山般敢為之心和夸父逐日般堅忍之志卻傳承不絕。也許筆者孤陋寡聞,但是在我所接觸的文藝作品和聽聞的各種傳承中,從無一個能有如此震撼,至此,方才明白,愚公移山的故事,並不僅僅是一個故事,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留傳下來的真正精神內核,這種胼手胝足的實幹態度,這種不懼困難的勇敢精神,這種眾志成城的團結模式,才是5000年文明未曾中斷的根源所在。
匠心
路橋建設,已經不再是硬邦邦的鋼筋水泥,而化作千百萬勞動者活生生的血肉,印入觀眾的心底。
《大路朝天》選擇的視角,是四川路橋建設中的普通勞動者,這群完成奇蹟工程的建設者們本身,並沒有特別轟轟烈烈的奇蹟,但是他們這種獻了青春獻子孫的傳承精神,卻扎紮實實地成為一個群體奇蹟,在電影中,我們真真切切地了解到,路橋工人是如何在本沒有路的地方開山鑿洞潛水架橋,在都市裡的手機控宅一族們連取個快遞都不願意下樓的當下,那些人跡罕至的地方,仍然有這樣一群以生命和血肉挑戰大自然險阻的人們,這不由得人們不心生敬意,而主旋律電影的傳播價值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大路朝天》講述了一個質樸的故事,而電影本身的風格也同樣是質樸無華的,創作人員並沒有太多的炫技,而是以平實的視角真實地展現幾代路橋人的平凡人生和非凡精神。但是平實並不等於平庸,相反,電影的這種平實之中透露出創作者超越於技巧之上的創作功力和審美品位,對於路橋人本身令人驚嘆的偉大精神世界,加入任何的人為因素,都如同在一鍋純天然食材裡添加人工色素人造味精,絕對是暴殄天物,反而是創作者這種「天然無雕飾」的表達方式,才正適合講述這個故事。而在這樣的平實講述中,創作者的匠心獨運並非沒有體現,只是他們很巧妙地把自己的「刀工」隱藏在了故事背後,不易為觀者所注意。其匠心首先表現在,創作者,無論是編劇,導演,還是演員們,非常精準地捕捉到了他們所要表現的這個群體最重要的精神核心,這並不是很多看起來熱鬧的所謂高票房高流量作品所能做到的,只有沉下心去認真體驗,用身心一起學習,才能做到這一點。匠心的另一個表現在於,這樣一個短短的故事,居然凝聚了幾代路橋人的人生,其事業追求,精神境界,和生活中的悲歡離合,都展現得淋漓盡致,路橋,這個如今中國大地上處處可見的宏大景象,已經不再是硬邦邦的鋼筋水泥,而化作千百萬勞動者活生生的血肉,印入觀眾的心底。
用心
利用視覺來講故事,更多地以攝影本身的韻味來感染觀眾,這種手法其實比特技更需要創作者的功力。
《大路朝天》的導演、編劇苗月,曾經有多部優秀的主旋律電影電視劇作品,離得最近的是剛剛獲得華表獎的《十八洞村》。苗月的出色在於,她的每一個創作,一定要經歷艱苦的深入生活,從中尋找題材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元素和精神內涵。所以近年來她的創作,往往是先親自編劇,然後再親自導演,以保持作品的創作主旨不走樣。在如今電腦特技滿天飛,對口型演藍屏都已經司空見慣的影視界,這種相當傳統的現實主義創作態度,往往如出土文物一般罕見。但是,也正是秉承著這種看起來笨拙老土,但充滿著工匠精神的創作態度,苗月連續多年奉獻出現實題材的精品力作,而且也已經連續幾年獲得各種獎項。她講的故事,往往是平實的,但是意味往往是深遠的。另外很值得一提的,是苗月導演的藝術品位。她很善於利用視覺來講故事,她的電影中,很少見電腦特技,而更多地是以攝影本身的韻味來感染觀眾。這種手法其實比特技更需要創作者的功力。而適合故事的表現風格,也體現出導演的創作水準。《十八洞村》講的是湘西的農村故事,所以整個影片是唯美的,溫婉秀麗,但那種青山秀水的柔美下面,隱現出中國農民的堅忍和剛健,是一種柔中帶剛的色彩。而《大路朝天》講的是鑄就鋼筋水泥大工程的工人,所以影片的攝影風格體現出很多工業化的剛強粗狂之美,但是這種剛強之下,又有山水的柔情和人物的真情,是一種剛中帶柔的狀態。套個五行術語,《十八洞村》是水生木,《大路朝天》則是金生水。
也許《大路朝天》這樣的作品難以獲得太高的票房,但是誰也不能否認,這樣的作品對當下中國的意義。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們有太多可以講的中國故事。很期待苗月導演創作出更多的好作品。鬱曉東
編輯:李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