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波浪能發電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28 00:33:44 2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波浪能發電裝置。該波浪能發電裝置利用空氣作為工質,隨著水位的變化將波浪能轉換為機械能,然後把機械能再轉換為電能,能夠充分有效地利用波浪能,屬於新能源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問題日益嚴重,因此,世界各國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作為能源建設的重要戰略措施。其中,海洋中的波浪能量巨大且易於直接利用,目前各種類型的波浪能發電裝置已被研製開發,波浪能發電技術逐步發展完善。但是,現有的波浪能發電裝置造價高,結構複雜,波浪能利用率低,導致發電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的波浪能發電裝置造價高,結構複雜,波浪能利用率低,最終導致發電效率低的問題。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波浪能發電裝置。新型波浪能發電裝置利用空氣作為氣壓工質,通過隨著水位變化將波浪能轉換為機械能,然後把機械能再轉換為電能。
本實用新型為實現上述目的,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的波浪能發電裝置,主要包括匯集罐、蓄氣箱、安全閥、匯集罐出氣管、蓄氣箱出氣管、蓄氣箱回氣管、氣動馬達、聯軸器、發電機、支撐平臺、匯集罐進氣管、單向閥、彈性浮子和浮體,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單向閥固定安裝在匯集罐進氣管上,彈性浮子上表面固定安裝在匯集罐進氣管入口端處,彈性浮子下表面固定安裝在浮體上,匯集罐進氣管出口端與匯集罐進口相連,匯集罐出氣管入口端與匯集罐出口相連,匯集罐出氣管出口端與蓄氣箱相連,蓄氣箱出氣管入口端與蓄氣箱出口相連,蓄氣箱出氣管出口端與氣動馬達相連,氣動馬達通過聯軸器與發電機連接,蓄氣箱回氣管入口端與氣動馬達相連,蓄氣箱回氣管出口端與蓄氣箱相連,安全閥焊接在蓄氣箱頂部,支撐平臺通過匯集罐進氣管固定,匯集罐貫穿支撐平臺與支撐平臺連接。
所述的新型波浪能發電裝置,其特徵在於:單向閥固定安裝在匯集罐進氣管上,使空氣只能從匯集罐進氣管進入匯集罐,然後通過匯集罐出口管進入蓄氣箱。
所述的新型波浪能發電裝置,其特徵在於:浮體上下運動帶動彈性浮子上下運動,然後通過匯集罐進氣管將空氣輸送進匯集罐中,匯集罐通過匯集罐出氣管將空氣輸送進蓄氣箱,利用空氣作為氣壓工質。
所述的新型波浪能發電裝置,其特徵在於:彈性浮子採用波紋結構,具有彈性,可伸縮。
採用新型波浪能發電裝置,浮體處於漂浮狀態,其上表面位於海平面附近,發電裝置主體都在支撐平臺上,使新型波浪能發電裝置浮在海面上,彈性浮子固定在浮體上表面。浮體隨海面水位變化上下運動,帶動彈性浮子上下運動,在單向閥作用下,空氣只能從匯集罐進氣管進入匯集罐,然後通過匯集罐出口管進入蓄氣箱。隨著彈性浮子的上下運動,蓄氣箱中的氣壓增大,空氣通過蓄氣箱出氣管進入氣動馬達,加快氣動馬達運轉,氣動馬達通過聯軸器帶動發電機發電,進入氣動馬達的空氣通過蓄氣箱回氣管流回蓄氣箱進行二次利用,進一步增大蓄氣箱中的氣壓,當蓄氣箱中壓力過大時,安全閥打開,進行排氣。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充分利用了波浪能,具有波浪能利用率高、結構簡單、造價低、發電效率高等優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新型波浪能發電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為新型波浪能發電裝置主視圖。
圖3為新型波浪能發電裝置俯視圖。
圖4為新型波浪能發電裝置中彈性浮子結構示意圖。
圖中1為匯集罐,2為蓄氣箱,3為安全閥,4為匯集罐出氣管,5為蓄氣箱出氣管,6為蓄氣箱回氣管,7為氣動馬達,8為聯軸器,9為發電機,10為支撐平臺,11為匯集罐進氣管,12為單向閥,13為彈性浮子,14為浮體。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風能聯合波浪能發電裝置主要包括:匯集罐1、蓄氣箱2、安全閥3、匯集罐出氣管4、蓄氣箱出氣管5、蓄氣箱回氣管6、氣動馬達7、聯軸器8、發電機9、支撐平臺10、匯集罐進氣管11、單向閥12、彈性浮子13和浮體14。
其特徵在於:單向閥12固定安裝在匯集罐進氣管11上,彈性浮子13上表面固定安裝在匯集罐進氣管11入口端處,彈性浮子13下表面固定安裝在浮體14上,匯集罐進氣管11出口端與匯集罐1進口相連,匯集罐出氣管4入口端與匯集罐1出口相連,匯集罐出氣管4出口端與蓄氣箱2相連,蓄氣箱出氣管5入口端與蓄氣箱2出口相連,蓄氣箱出氣管5出口端與氣動馬達7相連,氣動馬達7通過聯軸器8與發電機9連接,蓄氣箱回氣管6入口端與氣動馬達7相連,蓄氣箱回氣管6出口端與蓄氣箱2相連,安全閥3焊接在蓄氣箱2頂部,支撐平臺10通過匯集罐進氣管11固定,匯集罐1貫穿支撐平臺10與支撐平臺10連接。
實際使用時,浮體14處於漂浮狀態,其上表面位於海平面附近,發電裝置主體都在支撐平臺10上,使新型波浪能發電裝置浮在海面上,彈性浮子13固定在浮體14上表面。浮體14隨海面水位變化上下運動,帶動彈性浮子13上下運動,在單向閥12作用下,空氣只能從匯集罐進氣管11進入匯集罐1,然後通過匯集罐出口管4進入蓄氣箱2。隨著彈性浮子13的上下運動,蓄氣箱2中的氣壓增大,空氣通過蓄氣箱出氣管5進入氣動馬達7,加快氣動馬達7運轉,氣動馬達7通過聯軸器8帶動發電機9發電,進入氣動馬達7的空氣通過蓄氣箱回氣管6流回蓄氣箱2進行二次利用,進一步增大蓄氣箱2中的氣壓,當蓄氣箱2中壓力過大時,安全閥3打開,進行排氣。
以上所述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