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倭國的由來(日本之前叫倭國)
2023-05-28 07:17:12 1
早在戰國時代,日本就被中國稱為「倭國」,不過很明顯充滿藐視的意思。據《魏史》記載,日本島有個國家叫做邪馬臺國,但並沒有文字,因此派遣使者到中國盼獲得國名,而魏明帝則封為「倭」。至於何時開始被稱為日本,一般認為是在武則天時期,《史記正義》就曾記載:「武后改倭國為日本國。」
▲武則天替日本改名。(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為何稱日本為「倭」?有些學者認為這是音譯,因為日本也稱「大和」民族,而「和」跟「倭」是諧音字;但另一層意思則有貶意了,因為「倭」字跟「矮」相近,有矮小、猥瑣及醜陋的意思。
不過,隨著中國文化輸入,倭國人也發現這個稱呼有歧視的意涵,便在669年派遣使團到中國提出更改國號一事。
早在武后之前,日本已對中國提出更變國號之申請。而中國對此則置之不理。其原因之一在於兩者之間統一的差距。《舊唐書》有云:
「日本國者,倭國之別種也。以其國在日,故以日本為名。或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或云:『日本舊小國,並倭國之地。』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不以實對。故中國疑焉。」
按,使者蓋以神武天皇東徵之時,於日下登陸,遂致統一全國等事,告知詢問更號之由的中國官人。在通譯誤謬之下,遂有「日本(日下)舊小國,並非倭國之地。」之說,而遣唐使亦以不成熟的中文更正,仍舊無法溝通。
這時候倭國已經經過多年的文化積累,經濟也不斷提升,再加上唐朝盛世來到尾聲,也讓倭國認為更改國號的時機成熟,但唐朝一開始並沒有答應此請求。
直到武則天登基後,當時倭國主政的文武天皇再次派遣使團,由熟悉唐朝文化的粟田真人領隊,盼能更改國名。
粟田真人其實是日本古代派往中國的第8任遣唐使。他前往中原之時,正值武則天稱帝時期。日本史書《續日本紀》曾記載其事跡如下:
(慶雲元年)秋七月甲申朔,正四位下粟田朝臣真人,自唐國至。初至唐時,有人來問曰:「何處使人?」答曰:「日本國使。」我使反問曰:「此是何州界?」答曰:「是大周楚州鹽城縣界也。」更問:「先是大唐,今稱大周。國號緣何改稱?」答曰:「永淳二年,天皇太帝崩。皇太后登位,稱號聖神皇帝,【武則天也。】國號大周。」問答略了,唐人謂我使曰:「亟聞,海東有大倭國。謂之君子國。人民豐樂,禮義敦行。今看使人,儀容大淨。豈不信乎?」語畢而去。
史書《舊唐書》亦有記載如下:
長安三年,其大臣朝臣真人,來貢方物。朝臣真人者,猶中國戶部尚書,冠進德冠、其頂為花、分而四敵、身服紫袍、以帛為腰帶。真人好讀經史、解屬文、容止溫雅。則天宴之於麟德殿,授司膳卿,放還本國。
武則天發現粟田真人學識淵博,也對他有了好感,便安排設宴款待,兩人也有了充分交流的機會。
宴會過程中,粟田真人不斷誇獎武則天當政的政策,讓武則天十分欣喜,酒也一杯接著一杯,酒意也慢慢起來。粟田真人眼見時機成熟,便把更改國號的構想向武則天報告,武則天心情大好,便立即同意其要求,把倭國改為日本。《史記正義》云:「倭國,武皇后改曰日本國。」
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中國對日本國號之承認,粟田真人功不可沒。
參考資料:《舊唐書》《續日本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