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噪吸塵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28 07:06:41 1
專利名稱:降噪吸塵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一種能夠減少使用時噪聲的降噪吸塵器。
目前,國內市場上的雙風機、低轉速、大功率吸塵器,其設計路線比原有單節高速風機吸塵器合理,故使用效果好,但該類吸塵器也普通存在著噪聲高的嚴重缺陷,加之工藝欠佳及用料與原設計的差異,使噪聲更大到令人難以忍受的地步,以致影響到產品的銷售。該類吸塵器的結構一般是由前、後殼,置於後殼內的電風機及其固定卡,電風機密封圈所組成,後殼底部為風道出口,電風機在其間工作、產生的震動無疑是大的且噪聲過於開放,故造成吸塵器使用過程中噪聲過高的弊病。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在原有吸塵器上加裝一些減噪設施,使之成為一種降噪吸塵器,該類經降噪後的800W左右的無極調速吸塵器平均減噪可達8-10分貝,使許多不合格產品達標,將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一種降噪吸塵器,包括吸塵器前殼、後殼、置於後殼內的電風機及其固定卡、電風機密封圈及後殼底部的風道出口,其特徵在於在所說的電風機外部及前、後殼內部的噪聲開放位置設置多道減噪圈及減噪墊,在後殼底部的風道出口部增加多個小孔。所說的設置減噪圈的位置可為電風機外殼及前殼內壁,所說的設置減噪墊的位置可為電風機與密封圈相接處,前、後殼交接處,電風機導線所在後殼側壁處及後殼的風道出口內壁處,所說的在後殼底部的風道出口部所增小孔,其數量可為30-80個,其孔徑可為10mm-4mm。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吸塵器的上述各不同部位設置減降圈、墊是根據機器各部位的噪聲頻率及噪聲強度不同而決定的,在風道出口上增加小孔,除消聲外尚能減少風阻,吸塵器噪聲是一種多聲源多通口的混響噪聲,故上述方式為一種針對吸塵器噪聲特點而採取的因地制宜的除噪設計。
本實用新型的優越性1、設計簡單、不需改動原有模具,故每臺只平均追加成本2-3元,實施方便,且消聲材料輕易可取;2、降噪效果好,經處理好的吸塵器,噪聲相當低,且頻率成分主要分布在對人體危害較低的低頻段,無高頻嘯叫,故為產品打開市場提供了重要保證。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技術。
附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涉降噪吸塵器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為電風機,2為A減噪圈,3為螺釘,4為固定卡,5為B減噪圈,6為A減噪墊,7為密封圈,8為前殼,9為C減噪圈,10為B減噪墊,11為C減噪墊,12為D減噪墊,13為後殼,14為風道出口部增開的小孔。
附圖2為原有吸塵器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5為原風道出口孔。
實施例一種降噪吸塵器(見圖2)包括吸塵器前殼8、後殼13、置於後殼內的電風機1及其用螺釘3固定的固定卡4、電風機密封圈7及後殼底部的風道出口孔15,其特徵在於(見
圖1)在所說的電風機外部及前、後殼內部的噪聲開放位置設置多道減噪圈及減噪墊,在後殼底部的風道出口增加多個小孔。所說的設置減噪圈的位置可為電風機外殼上的A減噪圈2與B減噪圈5及前殼內壁上的C減噪圈9;所說的設置減噪墊的位置可為電風機1與密封圈7相接處的A減噪墊6,前、後殼交接處的B減噪墊10,電風機導線所在後殼側壁處的C減噪墊11及後殼的風道出口內壁處的D減噪墊12;所說的在後殼底部的風道出口增開孔徑為5mm的小孔60個。
權利要求1.一種降噪吸塵器,包括吸塵器前殼、後殼、置於後殼內的電風機及其固定卡,電風機密封圈及後殼底部的風道出口,其特徵在於在所說的電風機外部及前、後殼內部的噪聲開放位置設置多道減噪圈及減噪墊,在後殼底部的風道出口部增加多個小孔。
2.按權利要求1所說的吸塵器,其特徵在於所說的設置減噪圈位置可為電風機外殼及前殼內壁處。
3.按權利要求1所說的吸塵器,其特徵在於所說的設置減噪墊的位置可為電風機與密封圈相接處,前、後殼交接處,電風機導線所在後殼側壁處及後殼的風道出口內壁處。
4.按權利要求1所說的吸塵器,其特徵在於所說在後殼底部的風道出口所增小孔,其數量可為30-80個,其孔徑可為10mm-4mm。
專利摘要一種降噪吸塵器,包括吸塵器前殼、後殼、置於後殼內的電風機及其固定卡,電風機密封圈及後殼底部的風道出口,其特徵在於在所說的電風機外部及前、後殼內部的噪聲開放位置設置多道減噪圈及減噪墊,在後殼底部的風道出口部增加多個小孔,本實用新型的優越性在於1、設計簡單,不需改動原有模具,實施方便,且消聲材料輕易可取、降噪成本低;2、降噪效果好,為產品打開市場提供了重要保證。
文檔編號A47L9/00GK2128864SQ92209650
公開日1993年3月31日 申請日期1992年5月16日 優先權日1992年5月16日
發明者連桂森, 凌理華 申請人:浙江大學流體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