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式蜂窩式臭氧發送器雙冷卻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6-13 20:26:16 1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臭氧發生器的冷卻系統,尤其是一種採用管式電暈放電的蜂窩式臭氧發生器的冷卻系統。
背景技術:
臭氧是殺菌、脫色、除異味的強氧化劑,對環境、水、空氣、器具和食品進行消毒滅菌後不存在對人體有害的二次汙染。目前人工生產臭氧的方法很多,按照原理分,主要有:光化學法、電化學法、原子輻射法和電暈放電法等,電暈放電法又包括管式、平板式和其他結構形式。雖然常溫下氧分子或氧原子被電離至氧離子與氧分子反應生成臭氧的整個過程需要吸收一定的熱量,但是,溫度越高,臭氧分解的速度也會越快,反而會使臭氧的產率降低,因此,降低臭氧發生器的工作溫度是提高臭氧產率的有效途徑。目前,對臭氧發生器降溫的冷卻方式主要有液冷和風冷兩種方式。
將臭氧管採用蜂窩式排列是提高臭氧發生器的臭氧產率的又一途徑,在大型管式臭氧發生器一般都採用豎管蜂窩式或臥管蜂窩式的排列方式。它們的冷卻方式一般都是在罐體夾套內注水,僅通過臭氧管的外電極管對臭氧發生器進行冷卻。這種冷卻方式,冷卻效果較差,影響臭氧發生器的臭氧產率。
申請人曾於2009年5月27日提交了一份名稱為「蜂窩式臭氧發生器的冷卻系統」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授權公告號為CN201245435Y,並將其產品投放市場,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實踐中我們發現臥式機的冷卻效果明顯低於豎式機,而在本領域中,並沒有涉及解決此類問題的相關報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針對目前臥式蜂窩式臭氧發生器的冷卻系統的冷卻效果不佳的實際情況,通過一種新的用於臥式蜂窩式臭氧發送器雙冷卻系統。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臥式蜂窩式臭氧發送器雙冷卻系統,包括臭氧發生器罐體和含內外電極管的臭氧管,臭氧管蜂窩式排列在臭氧發生器罐體中,臭氧發生器罐體的一端為進氣腔,另一端為出氣腔,進出氣腔之間由臭氧管的內外電極管之間的放電間隙溝通,其特徵在於:各臭氧管的外電極管與臭氧發生器罐體之間的公共密封空間為外冷媒腔,循環冷媒由一端下部的冷媒入口進入外冷媒腔,由另一端上部的冷媒出口流出;每個臭氧管的內電極管內為內冷媒通道,循環冷媒由一端注入內冷媒通道,由另一端流出;內冷媒通道流出端設有L型溢流管,L型溢流管的溢流口上翹後位於內冷媒通道的頂部。
在本發明中,內冷媒通道的冷媒注入口設有L型注入管,L型注入管的注入口下壓後位於內冷媒通道的底部。
在本發明中,所述的每個臭氧管內冷媒通道的注入端位於進氣腔一端,進氣腔中設有一個接續排,每個內冷媒通道的注入口通過四氟管與接續排對接,接續排通過管路由進氣腔下方穿越後與外冷媒槽的冷媒入口匯合,並由閉合的循環冷卻系統提供循環冷媒;所述的每個臭氧管內冷媒通道的流出端位於出氣腔一端,出氣腔中設有匯集排,每個內冷媒通道的流出口通過四氟管與匯集排對接,匯集排通過管路由出氣腔上方穿越後與外冷媒通槽的冷媒出口匯合,集中返回形成閉合的循環冷媒。
在本發明中,各臭氧管水平呈蜂窩狀排列在臭氧發生器罐體中,臭氧發生器罐體下部設有支撐底座。
在本發明中,所述的冷媒為冷卻水或冷卻油或製冷劑。
本發明的優點在於,由於在內冷媒通道中設置L型溢流管,且溢流口上翹後位於內冷媒通道的頂部,可以確保內冷媒通道內的冷媒介質存量較大,其與內電極管的接觸面積隨之加大,更有利於降低臭氧管的工作溫度。由於內冷媒通道的冷媒注入口設有L型注入管,L型注入管的注入口下壓後位於內冷媒通道的底部,可以驅使沉積在冷媒通道底部的冷媒介質向上翻動,在擾動中帶走更多的熱量。由於外冷媒腔和內冷媒通道的入口和出口匯集統一形成閉合的循環冷媒,結構將更為緊湊。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具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1、進氣腔,2、出氣腔,3、臭氧發生器罐體,4、外電極管,5、蜂窩板,6、L型溢流管,7、內電極管,8、L型注入管,9、四氟管,10、接續排,11、冷媒入口,12、接續排埠,13、埠,14、冷媒出口,15、匯集排埠,16、埠,17、匯集排,19、底座。
具體實施方式
附圖非限制性的公開了本發明實施例的具體結構,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描述。
由圖1可見:本發明包括臭氧發生器罐體3和含內電極管7、外電極管4的臭氧管,外電極管4通過蜂窩板5蜂窩式支撐排列在臭氧發生器罐體3中,臭氧發生器罐體3的一端為進氣腔1,另一端為出氣腔2,進出氣腔1出氣腔2之間由臭氧管的內電極管7和外電極管4之間的放電間隙溝通,各臭氧管的外電極管4與臭氧發生器罐體3之間的公共密封空間為外冷媒腔,循環冷媒由一端下部的冷媒入口11進入外冷媒腔,由另一端上部的冷媒出口14流出。每個臭氧管的內電極管7內為內冷媒通道,循環冷媒由一端注入內冷媒通道,由另一端流出;內冷媒通道流出端設有L型溢流管6,L型溢流管6的溢流口上翹後位於內冷媒通道的頂部。內冷媒通道的冷媒注入口設有L型注入管8,L型注入管8的注入口下壓後位於內冷媒通道的底部。所述的每個臭氧管內冷媒通道的注入端位於進氣腔1一端,進氣腔1中設有一個接續排10,每個內冷媒通道的注入口通過四氟管9與接續排10對接,接續排10通過管路由進氣腔1下方穿越後,接續排埠12與外冷媒槽的冷媒入口11匯合,並由閉合的循環冷卻系統通過埠13提供循環冷媒;所述的每個臭氧管內冷媒通道的流出端位於出氣腔2一端,出氣腔2中設有匯集排17,每個內冷媒通道的流出口通過四氟管9與匯集排17對接,匯集排17通過管路由出氣腔2上方穿越後匯集排埠15與外冷媒通槽的冷媒出口14匯合,集中後由埠16返回形成閉合的循環冷媒。各臭氧管水平呈蜂窩狀排列在臭氧發生器罐體中,臭氧發生器罐體3下部設有支撐底座19。
具體實施時,內電極管7、外電極管4的電路連接和控制均與傳統的臭氧發生器相同。
具體實施時,所述的冷媒為冷卻水或冷卻油或製冷劑。其中,冷卻水最經濟,而製冷劑的冷卻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