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系列恐龍匯總(別被侏羅紀系列洗腦了)
2023-06-13 04:23:00 4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大美科學
七月,我們推出「史前生物」專題,為大家介紹一些有趣的史前生物知識,希望大家持續關注。
6月15日,《侏羅紀世界2》在國內各大影院上映,熒幕上體長2米多、臀高0.5米、具有顯著速度的迅猛龍呈現在觀眾面前。陰森的古堡裡,突然出現的 「捕食者」迅猛龍——這恐怕又會成為不少人的童年陰影。
《侏羅紀世界2》劇照
而碰巧,6月17日,中美澳恐龍足跡考察隊的專家學者宣布,在山東郯城發現的一大型恐龍足跡點證明:上億年前,包括迅猛龍在內的一批恐龍曾經在此群居生活。
山東郯城縣李莊,恐龍足跡面
迅猛龍擅長群居生活
足跡學家在發現的恐爪龍類恐龍(包括馳龍類、傷齒龍類,影片《侏羅紀世界》中兇猛的迅猛龍即屬於馳龍類)足跡大多是獨行俠,只有一例是平行的行跡暗示著群居,該類是否是群居生活這個爭議一直困擾著古生物學者。
而在郯城最新發現顯示,每個足跡只有7至8釐米長,組成了四道行跡卻始終保持平行狀態,這是典型的群居性體現。此次科學家發現首例小型馳龍類確鑿的群居性證據,為恐爪龍類恐龍是否群居生活這個爭議畫上了句號。
與恐龍相關的化石主要包括恐龍骨骼、恐龍腳印、恐龍蛋和恐龍糞便化石。只有在泥沙的溫度、黏度、顆粒度都很適當的地面,恐龍足跡才能被保留下來。這批足跡發現於較為潮溼柔軟的古沉積物上,部分特徵不是很明顯,為此研究團隊使用了三維攝影法為足跡化石製作了數字模型,使得足跡的輪廓、深淺一覽無餘。據計算,這些小恐龍的體長約1米,奔跑速度非常快,可以達到每秒2.4米。
李莊恐龍足跡點的馳龍類足跡特寫
真實的恐龍可能超乎你的想像
大眾對於恐龍的認識更多是來自影片中,古生物學家經過研究證實,影片中對於恐龍的「復現」描述存在很多科學錯誤,但一些爭議仍舊沒有定論,真實的恐龍可能超乎你的想像。
「毛茸茸」的霸王龍?
自從1842年歐文命名「Dinosauria」(希臘語:恐怖的蜥蜴)以來,恐龍作為體覆鱗片狀皮膚的大爬蟲這一形象,就長久地固定在了從科學家到普通大眾的心中。1996年,帶有原始絲狀羽毛、屬於美頜龍類的中華龍鳥化石在中國遼西被發現,從而顛覆了古生物長期以來對恐龍的認知。
大量長羽毛的恐龍化化石證據傾向於證明,長羽毛的情況在恐龍家族中普遍存在。例如2012年華麗羽王龍的發現,首次證實在大型恐龍,特別是暴龍類恐龍身上也存在羽毛。
中國發現的華麗羽王龍,是霸王龍近親
一系列考古發現讓學界開始懷疑霸王龍的真實模樣。霸王龍會像這些近親一樣擁有精緻、甚至還挺華麗的羽毛?還是被一層已經退化、並不起眼的細小絨毛包裹?或者是經歷了從羽毛到鱗片的反向進化,順利披上冷酷的鱗甲?
BBC《與恐龍共舞》團隊發布的霸王龍畫像
2017年6月,由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瑞典的7名科學家組成團隊,對世上僅有的包含霸王龍的頸部、骨盆和尾部皮膚痕跡的化石進行了分析(這些化石出土於美國蒙大拿州,自2006年起存放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休斯頓自然科學博物館),發現霸王龍的皮膚被光滑的鱗片覆蓋,並無長羽毛的跡象。除了霸王龍之外,他們還檢查了同期的一些大型暴龍,得到了相同的結論。如果這些暴龍真的長有羽毛,也只可能長在他們唯一沒有化石佐證的身體部位——背上。
存放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休斯頓自然科學博物館的
霸王龍皮膚化石
霸王龍是否長羽毛,古生物界仍舊沒有定論,需要將來更多的證據考證。
五彩斑斕的恐龍?
在影片和博物館中見到的恐龍模型,大多膚色顏色暗淡。科學界對於恐龍的顏色一直存有爭議。傳統的「色彩暗淡論」認為恐龍身軀龐大笨重,為了自我保護,皮膚一定較厚而顏色一定暗淡。也有人提出恐龍是卵生爬行動物,大型爬行動物都沒有絢麗多彩的顏色。
這種觀點是大多數學者堅持的,也有一定的說服力,因此在自然博物館和大型科幻電影中,臃腫龐大的恐龍都是土黃色或灰綠色,沒有豔麗的色彩花紋。
「色彩鮮豔論」向傳統觀點挑戰,他們認為恐龍雖然早已滅絕,而通過進化發展的鳥類卻繁衍至今。鳥類的世界色彩斑斕,那麼它們的祖先恐龍也應該有鳥類的基本特徵,如孔雀般的美麗羽毛。更有學者指出恐龍既然是鳥類的祖先,其一定有分辨顏色的能力,因此可以推理出,恐龍會把自己打扮得光彩奪目。
中華龍鳥彩色版復原圖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010年,中國、英國和愛爾蘭三國的科學家發現了中華龍鳥化石上的黑色素體,首次為恐龍體表顏色復原提供了科學依據。隨後近鳥龍、小盜龍等體表顏色進行復原。科學家們在這些化石中發現了兩種黑色素體,一種為真黑色素,另外一種為褐黑色素,這兩種色素均在現生鳥類的羽毛中存在。根據和現代鳥類的對比,科學家推測這些帶羽毛的恐龍和古鳥類的身體已經具有以灰色、褐色、黃色及紅色為主要色彩的基礎。證明了恐龍不再是或綠或棕的醜陋傢伙。
小盜龍復原圖,羽毛上具有虹色光澤
關注公眾號大美科學為你漲姿勢~
下載科普中國app了解更多精彩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