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巖是一個紅色經典故事嗎(紀念小說紅巖出版60周年⑧)
2023-06-13 21:16:04 6
12月20日,紀念小說《紅巖》出版60周年座談會在紅巖幹部學院舉行。
《紅巖》兩位作者羅廣斌、楊益言是重慶渣滓洞、白公館集中營獄中鬥爭的親歷者。1961年12月,兩人合作創作的長篇小說《紅巖》,經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出版,迄今已印製181次,總發行量逾1200萬冊。
中國青年出版總社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皮鈞在分析《紅巖》出版現象時,特別提及一個重要的創舉,那就是《紅巖》第一次將個性化的創作與社會化生產緊密結合,把個人感受與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緊密結合,把廣大工人、農民、戰士等群眾作者隊伍與專業化的編輯出版隊伍緊密結合,在短時間內探索出一條新中國社會主義文藝生產方式的新路。
那麼,《紅巖》是如何誕生的?為什麼幾版《紅巖》一直沿用了「紅巖青松」的經典封面?《紅巖》的當代價值體現在何處?重慶日報連線了身在北京的《紅巖》現責任編輯葉施水。
一封讀者來信促成《紅巖》誕生
重慶日報:最早是怎麼發現「紅巖故事」的?是如何策劃這個選題的?
葉施水:最初策劃《紅巖》緣起於1957年4月,我們收到一封來自四川長壽縣(今重慶市長壽區)一名叫趙山林的讀者來信。
這位讀者推薦的題材正是需要的線索。他所講的內容和原擬的同類選題《江竹筠傳》相比,涉及的場面、人物更加豐富。因此,除向這位熱情的讀者回信致謝外,我們當時的編輯當即約稿,半年以後,我們就收到由羅廣斌、楊益言等根據報告整理而成的回憶錄《在烈火中得到永生》。
重慶日報:從早期的《在烈火中得到永生》,到長篇小說《紅巖》,紅巖故事是如何從回憶錄走向長篇小說的?
葉施水:當時編輯向作者提出「請他們以《在烈火中得到永生》為基礎,加以擴充,撰寫成中篇回憶錄,出版單行本」,作者也及時響應,同年將稿件寄來。
1959年2月,《在烈火中永生》正式出版。同時,《北京晚報》作了全文轉載。果然不出所料,此書一出,立即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反響。
1958年11月,了解到四川省的國慶十周年獻禮計劃中有羅廣斌、楊益言等創作的《禁錮的世界》(即《紅巖》的前身)。《禁錮的世界》也隨之作為我們的正式選題計劃。
重慶日報:從約稿起,《紅巖》的誕生經歷了哪些大的調整和修改?
葉施水:從1957年4月中國青年出版社的《紅旗飄飄》叢刊開始向作者約稿,經歷了從小到大、從粗到細、從真人真事到藝術創造三個階段:一是1958年2月,在《紅旗飄飄》第六集發表了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二是1959年2月,出版了經補充、增訂後的單行本《在烈火中永生》;三是1961年,從年初到年終,經過為期一年兩易其稿、反覆加工整理後的小說《紅巖》出版。
重慶日報:在創作過程中,兩位作者是如何做的呢?
葉施水:在羅廣斌、楊益言創作書稿的過程中,在當時的重慶市委批准的情況下,兩位作者查看相關的敵特檔案,提審了在押的敵特分子。重慶市委更是為作者批准了3個月的創作假,讓他們安心創作。兩位作者為了解決創作中出現的問題,遠赴北京參觀了軍事博物館和革命歷史博物館,從毛澤東同志在解放戰爭時期寫的文件、手稿、電報、文章中,看到毛澤東同志洞觀全國形勢、指揮全國革命鬥爭的雄才大略,從而了解了這個急劇變化的年代的來龍去脈。
中國青年出版總社首次對外公開的重慶市委組織部寫給《紅巖》作者羅廣斌、楊益言的珍貴信件。(中國青年出版總社供圖)
歷經三個版本一直沿用「紅巖青松」的經典封面
重慶日報:《紅巖》至今出版過多少個版本?總發行量是多少?
葉施水:從1961年出版以來,共出版3個版本,發行量逾1200萬冊,雄踞我國紅色經典作品高峰數十載,激勵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愛國情懷和奮鬥熱情。
重慶日報:為什麼這麼多版《紅巖》一直沿用「紅巖青松」的經典封面?
葉施水:小說定名為《紅巖》,從宏觀上說,對全稿起到了高屋建瓴、畫龍點睛的作用。這意味著人民革命歷史的再現和時代精神的展示,是前一段帶著腳鐐手銬的自我禁錮的《禁錮的世界》的結束,是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熱情洋溢、思想解放的《紅巖》的開始。
封面上魏碑的端莊渾厚與《紅巖》風格相輔相成,封面上「紅巖」兩個標題字,是從魏碑中選取的。畫中朝陽下紅色的巖石上聳立著一棵挺拔的松樹,鮮明而深刻、形象而具體地象徵著共產黨人的高尚情操與崇高氣節。
在時代的洪流中,《紅巖》故事依然閃爍著不朽光輝
重慶日報:《紅巖》的當代價值體現在何處?
葉施水:1961年12月,《紅巖》小說出版,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反響。1962年6月14日,《中國青年報》第四版開設了「紅巖精神贊」專欄。
在小說《紅巖》的宣傳過程中,第一次出現了「紅巖精神」的概念。當時的紅巖精神,主要是根據小說《紅巖》中的革命志士的事跡來引申和闡釋的。2021年9月29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第一批偉大精神正式發布,紅巖精神被納入其中。
《紅巖》的故事縱然已走過60個春秋,但革命先烈的精神,永遠是後代學習的榜樣,永遠成為鼓舞后代的力量。歷史是最好教科書,也是最好的營養劑,《紅巖》的故事放到時代的洪流中去看,依然閃爍著不朽的光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