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縫用內置排水式止水帶的製作方法
2023-06-22 12:45:51 1
專利名稱:隧道工程縫用內置排水式止水帶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止水帶,特別是涉及一種隧道工程縫用內置排水式止水帶。
背景技術:
滲漏水是隧道等地下工程的常見危害。隧道等地下工程的滲漏水多發生在襯砌的施工縫、伸縮縫和沉降縫(簡稱工程縫)上,內置式止水帶在工程縫的防水中起著關鍵作用。現有的內置式止水帶大都是「一」字型,安裝時需要確保止水帶安裝在工程縫上且止水帶與工程縫兩側垂直,以達到止水的作用,但是這種止水帶很難安裝就位,常常出現止水帶傾斜於工程縫兩側,不能達到止水帶止水的效果,導致工程質量不能保證,後期地下水很容易順著止水帶的兩側外流;另外,絕大多數止水帶不具備排水洩壓能力,即當地下水從圍巖滲入襯砌工程縫並遇止水帶阻礙時,滲水沿工程縫下滲較難,致使止水帶外側水壓增加而導致滲水繞止水帶滲漏。目前出現的一種「X」形止水帶的排水通道會因為混凝土渣的進入而經常被堵塞,造成排水效果差,為實際的使用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隧道工程縫用內置排水式止水帶。該隧道工程縫用內置排水式止水帶的排水通道不會發生堵塞,排水效果好, 且其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生產成本低,便於推廣使用。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隧道工程縫用內置排水式止水帶,包括帶狀中肋,所述帶狀中肋上部的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所述帶狀中肋下部的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第三翼板和第四翼板,所述第一翼板、第二翼板、第三翼板和第四翼板均沿帶狀中肋的長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與帶狀中肋的連接呈「V」形,所述第三翼板和第四翼板與帶狀中肋的連接呈倒立的「V」形,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翼板的內側面上設置有第五翼板,所述第二翼板的內側面上設置有與第五翼板相連接的第六翼板,所述第五翼板和第六翼板均沿帶狀中肋的長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翼板、第五翼板、第六翼板和第二翼板形成一個流水通道,所述第五翼板上設置有多個進水孔。上述的隧道工程縫用內置排水式止水帶,其特徵在於多個進水孔均靠近第五翼板與第一翼板的連接處。上述的隧道工程縫用內置排水式止水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翼板的上部設置有水平板,所述水平板沿帶狀中肋的長度方向延伸。上述的隧道工程縫用內置排水式止水帶,其特徵在於多個進水孔內均設置有濾水布。上述的隧道工程縫用內置排水式止水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翼板、第二翼板、 第三翼板和第四翼板的內側面上均設置有止水稜。上述的隧道工程縫用內置排水式止水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翼板、第二翼板、 第三翼板和第四翼板均一體成型設置在帶狀中肋上;所述第五翼板一體成型設置在第一翼板上,所述第六翼板一體成型設置在第二翼板上。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單,設計新穎合理。2、本實用新型通過第一翼板、第五翼板、第六翼板和第三翼板形成一個流水通道, 且所述第五翼板上設置有多個進水孔,通過進水孔可以使水進入排水通道,同時又避免了混凝土渣進入排水通道從而對排水通道造成堵塞。3、本實用新型通過在所述進水孔內設置濾水布,進一步對滲漏水中的混凝土渣進行過濾,從而更有效的保證了排水通道的通暢。4、本實用新型通過在第一翼板的上部設置有水平板,因為在止水帶的安裝過程中,工程縫靠近第一翼板一側,通過設置水平板可以延長第一翼板的寬度,從而平衡止水帶承受的水壓。5、本實用新型的實現成本低,使用效果好,便於推廣使用。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新穎合理,工作可靠性高,使用壽命長,該隧道工程縫用內置排水式止水帶的排水通道不會發生堵塞,排水效果好,且其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生產成本低,便於推廣使用。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橫截面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帶狀中肋;2-第三翼板;3-第四翼板;4-第二翼板;5-第六翼板;6-排水通道;7-第五翼板;8-進水孔;9-濾水布;10-止水稜; 11-水平板;12-第一翼板。
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和圖2所示隧道工程縫用內置排水式止水帶,包括帶狀中肋1,所述帶狀中肋1上部的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第一翼板12和第二翼板4,所述帶狀中肋1下部的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第三翼板2和第四翼板3,所述第一翼板12、第二翼板4、第三翼板2和第四翼板3均沿帶狀中肋1的長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翼板12和第二翼板4與帶狀中肋1的連接呈「V」形,所述第三翼板2和第四翼板3與帶狀中肋1的連接呈倒立的「V」形,所述第一翼板12的內側面上設置有第五翼板7,所述第二翼板4的內側面上設置有與第五翼板7相連接的第六翼板5,所述第五翼板7和第六翼板5均沿帶狀中肋1的長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翼板12、第五翼板7、第六翼板5和第二翼板4形成一個流水通道6,所述第五翼板7上設置有多個進水孔8。當對隧道內進行澆築襯砌時,採用分段澆築的方法,各段襯砌之間留有施工縫、伸縮縫和沉降縫,通常是三縫合一,簡稱為工程縫,在工程縫中安裝該內置式可排水止水帶,從該止水帶的帶狀中肋1上第二翼板4的一側按壓止水帶使帶狀中肋1、第一翼板12和第三翼板2與端頭模板接觸,並使與端頭模板相貼的第一翼板12和第三翼板2展平,且展平的第一翼板12和第三翼板2的左側以及帶狀中肋1的左側與工程縫重合,每隔一段距離用鋼釘將該止水帶固定在端頭模板上。混凝土澆築時,外露的第二翼板4和第四翼板3被埋於混凝土內。拆除模板後,先前被壓平的第一翼板12和第三翼板2會因彈性而恢復原有形狀,第一翼板12和第三翼板2將外露。下一段襯砌澆筑後,該止水帶便被置於所封堵的工程縫中央。該止水帶工作時,若地下水沿工程縫流向止水帶,止水帶的第一翼板 12和第二翼板4之間的三角區將阻止水流沿原有方向流動,通過進水孔8進入排水通道6, 水流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排水通道6向下流。如果工程對象沒有排水系統,該止水帶的第一翼板12和第二翼板4將先行堵水,若該防線被突破,該止水帶的第三翼板2和第四翼板3 將繼續封堵,為工程縫防水提供雙重保證。本實用新型能準確的安裝定位,對工程縫處的滲漏水有良好的止水效果,使滲漏水從進水孔8進入到排水通道6內並將滲漏水排出,避免混凝土渣進入排水通道6造成排水通道6的堵塞,從而影響止水帶的整體排水效果,本實用新型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結合圖1和圖2,多個進水孔8均靠近第五翼板7與第一翼板12的連接處,能夠方便滲漏水進入到排水通道6內。所述第一翼板12的上部設置有水平板11,所述水平板11 沿帶狀中肋1的長度方向延伸。因為在止水帶的安裝過程中,工程縫靠近第一翼板12 — 側,通過設置水平板11可以延長第一翼板12的寬度,從而平衡止水帶承受的水壓。如圖2所示,多個進水孔8內均設置有濾水布9,進一步對滲漏水中的混凝土渣進行過濾,從而更有效的保證了排水通道6的通暢。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第一翼板12、第二翼板4、第三翼板2和第四翼板3的內側面上均設置有止水稜10,各止水稜10均沿帶狀中肋1的長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翼板 12、第二翼板4、第三翼板2和第四翼板3均一體成型設置在帶狀中肋1上;所述第五翼板7 一體成型設置在第一翼板12上,所述第六翼板5 —體成型設置在第二翼板4上。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並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換,均仍屬於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1.隧道工程縫用內置排水式止水帶,包括帶狀中肋(1),所述帶狀中肋(1)上部的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第一翼板(1 和第二翼板G),所述帶狀中肋(1)下部的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第三翼板(2)和第四翼板(3),所述第一翼板(12)、第二翼板(4)、第三翼板(2)和第四翼板(3)均沿帶狀中肋(1)的長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翼板(12)和第二翼板(4)與帶狀中肋(1)的連接呈「V」形,所述第三翼板(2)和第四翼板(3)與帶狀中肋(1)的連接呈倒立的「V」形,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翼板(12)的內側面上設置有第五翼板(7),所述第二翼板 (4)的內側面上設置有與第五翼板(7)相連接的第六翼板(5),所述第五翼板(7)和第六翼板(5)均沿帶狀中肋(1)的長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翼板(12)、第五翼板(7)、第六翼板(5) 和第二翼板(4)形成一個流水通道(6),所述第五翼板(7)上設置有多個進水孔(8)。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工程縫用內置排水式止水帶,其特徵在於多個進水孔 (8)均靠近第五翼板(7)與第一翼板(12)的連接處。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隧道工程縫用內置排水式止水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翼板(1 的上部設置有水平板(11),所述水平板(11)沿帶狀中肋(1)的長度方向延伸。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隧道工程縫用內置排水式止水帶,其特徵在於多個進水孔(8)內均設置有濾水布(9)。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隧道工程縫用內置排水式止水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翼板(12)、第二翼板0)、第三翼板(2)和第四翼板(3)的內側面上均設置有止水稜 (10)。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隧道工程縫用內置排水式止水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翼板(12)、第二翼板0)、第三翼板(2)和第四翼板(3)均一體成型設置在帶狀中肋(1) 上;所述第五翼板(7) —體成型設置在第一翼板(1 上,所述第六翼板( 一體成型設置在第二翼板(4)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隧道工程縫用內置排水式止水帶,包括帶狀中肋,帶狀中肋上部的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帶狀中肋下部的左右兩側分別設置第三翼板和第四翼板,第一翼板、第二翼板、第三翼板和第四翼板均沿帶狀中肋的長度方向延伸,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與帶狀中肋的連接呈「V」形,第三翼板和第四翼板與帶狀中肋的連接呈倒立的「V」形,第一翼板的內側面上設置第五翼板,第二翼板的內側面上設置第六翼板,第五翼板和第六翼板均沿帶狀中肋的長度方向延伸,第一翼板、第五翼板、第六翼板和第二翼板形成一個流水通道,第五翼板上設置有多個進水孔。該隧道工程縫用內置排水式止水帶的排水通道不會發生堵塞,排水效果好。
文檔編號E21D11/38GK202157813SQ20112027134
公開日2012年3月7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28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28日
發明者呂康成 申請人:長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