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候的小說有哪些(晚清小說的發展)
2023-06-22 05:26:01 3
晚清小說歷經改革「小說界革命」是戊戌變法前後興起的小說改良運動。它最先由嚴復、夏曾佑等倡導。光緒二十三年(1897),他們在天津《國聞報》上發表《本館附印說部緣起》一文。這是近代中國首次論述小說社會功能的理論文章。由於他們極力鼓吹,小說的地位大大提高。接著,梁啓超、吳趼人等相繼發表論述小說的文章,使「小說界革命」的理論廣泛傳播。
光緒二十八年(1902),梁啓超在日本橫濱主編的《新小說》月刊,是為中國近代最早創辦的小說刊物。
他在創刊號上發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全面而深入地論述了小說的作用、影響、藝術特點及其在文學中的地位,並首次明確提出了「小說界革命」的口號,認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說界革命始;欲新民,則必自新小說始。」此文一出,許多專論小說理論的文章爭相發表,各種新小說作品不斷問世。新的小說刊物相繼出現。較著名的《新小說》、《繡像小說》(1903年)、《月月小說》、《小說林》(1907年),被稱為清末「四大小說雜誌」。其中,《月月小說》是第一個刊載短篇小說較多的文藝刊物,對提倡短篇小說的創作與翻譯,起了開創性作用。
譴責小說20世紀初年,在文學方面小說異軍突起,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僅宣統元年就創作小說達九十七種以上,是歷年小說出版的高峰。就在小說創作的高潮中,出現了一批譴責小說。其中以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遊記》、曾樸的《孽海花》最有代表性,被稱為清末「四大譴責小說」。此類小說無情地揭露、鞭撻封建官場與當時社會的種種病態。在藝術上比較粗糙,對典型人物塑造不夠,而且抓住一些社會新聞和官場醜聞草率成篇。
而後來,這類小說便墮落為專門揭人陰私、進行人身攻擊的黑幕小說。由於譴責小說的墮落與西方偵探、俠情小說的大量翻譯,在小說創作中出現了擬舊小說、寫情小說、嫖界小說的創作逆流。
從光緒三十四年(1908)前後,寫情與嫖界小說逐漸發展成為鴛鴦蝴蝶派小說,至民國初年曾風行全國。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徐枕亞的《玉梨魂》、陳蝶仙的《淚珠緣》、李定夷的《美人福》,等等。此派的主要刊物是《禮拜天》。《玉梨魂》是民國小說家徐枕亞於1912年創作的文言哀情小說。小說講述了青年教師何夢霞第一次看到青年寡婦白梨影后,產生了愛戀之情。後來,雖然兩人情投意合,但終因封建倫理束縛,不得結合的愛情悲劇。《淚珠緣》小說主要敘述杭州宦門之後秦寶珠及其親友的情緣故事。以「緣」字牽引出秦府第四代兒女的情懷,反映出清末大家庭的盛衰。書中描寫人物眾多,以秦氏宗族為主,旁及姻親故舊賓朋閒客童僕奴婢等,人物·性格突出,生動刻畫出清末社會的眾生相。
狹邪小說,封建文人的小說走向底層。狹邪小說;狹邪小說19世紀後半期,出現了不少描寫妓院生活的長篇小說,和男妓的小說。這類作品有《品花寶鑑》《花月痕》《青樓夢》《海上花列傳》《九尾龜》《海上塵天影》,等等。是當時意志消沉的代表。它們是言情小說的墮落。《品花寶鑑》,全60回,中國古代十大禁書之一。小說以主人公青年公子梅子玉和男伶杜琴言神交鍾情為中心線索,寫了像梅、杜這樣的情之正者,和商賈市井、紈絝子弟之流的情之淫者兩種人,以寓勸懲之意。然而所謂「情之正者」在舊觀念來看,是一種病態生活;而以我們現代的觀念來看,則是一部相當鍾情重情的愛情小說。
《花月痕》,清朝小說,作者是魏秀仁,這本書是我國第一部以妓女為主要人物的長篇言情小說。主要講述了韓荷生、韋痴珠與青樓女子杜採秋、劉秋痕的愛情故事。
翻譯小說近代中國翻譯文學起於甲午戰爭後,而在20世紀初年形成高潮。光緒二十四年,梁啓超在《清議報》上發表著名論文《譯印政治小說序》,深刻闡述了翻譯小說的重要性。他將西方一些曾在政治鬥爭中起作用的小說稱之為「政治小說」,並大力提倡翻譯政治小說以為宣傳改良思想的工具。此後,翻譯小說蔚然成風。20世紀初年,翻譯小說猛增,至光緒三十三年前後進入鼎盛時期。就翻譯風氣傾向而言,前後期大不相同。前期以「政治小說」居多,而後期則偵探小說、言情小說泛濫成災。最終的惡果是翻譯偵探小說與譴責小說同流合汙,導致了「黑幕小說」的興起。近代中國著名的外國小說翻譯家以林紓最負盛名。林紓(1852—1925),字琴南,號畏廬,別號冷紅生,晚稱踐卓翁。福建閩侯人。他是近代中國以古文筆法譯西洋小說的第一人。他譯書共一百六十餘種,其中最著名的譯著是《巴黎茶花女》、《黑奴籲天錄》(即《湯姆叔叔的小屋》)等。此外,他翻譯的言情小說《迦茵小傳》也名噪一時。在其翻譯的小說中,主要是英國小說,其次是法國、美國與俄國小說。林紓是特殊翻譯家,他本人並不懂外文,全憑別人口譯,他用文言文記錄與潤色。其譯筆生動、流暢、傳神,深受廣大讀者喜愛。除林紓外,著名翻譯家還有周桂笙、吳檮、包天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