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州的地級市有多少(現在叫州的城市有多少)
2023-06-22 07:38:41 3
我國現在叫州的地方:廣州、福州、揚州、杭州、蘭州、蘇州、湖州、柳州、溫州、漳州、贛州、滄州、潮州、鄭州、濱州、惠州、常州、衢州、永州、泉州、朔州、錦州、青州、德州、灤州、高州、亳州、鄧州、滁州、宿州、儋州、忻州、霍州、梧州、泰州、汝州、嵊州、晉州、崇州、梅州、林州、荊州、鄂州、欽州、池州、賀州、徐州、瀘州、郴州、株州、邳州、涿州、達州、霸州、蓋州、汝州、萊州、膠州、連州、孟州、化州、雷州、彭州、深州、隨州、滕州、定州、兗州……
我國叫州的地方很多,州的稱呼是怎樣來的呢?
古代叫州的地名眾多。如南昌(洪州)、成都(益州)、趙縣(趙州)、北京(幽州)、桂林(桂州)、邢臺(邢州)、寧波(明州)、南寧(邕州)、肇慶(端州)、重慶(恭州、渝州)、安國(祁州)、道縣(道州)、長沙(潭州)、三亞(崖州)、紹興(越州)、易縣(易州)、雄縣(雄州)、太原(并州)、哈密(伊州)、海口(瓊州)、蔚縣(蔚州)、宣城(宣州)、武威(涼州)、敦煌(沙州)、鎮江(潤州)、永康(麗州)、延安(延州)、環縣(環州)、神木(麟州)、嶽陽(嶽州)、代縣(代州)、景縣(景州)、宜春(袁州)、九江(江州)、連雲港(海州)、吳忠(靈州)、麗水(處州)、淮安(楚州)、儀徵(真州)、遵義(播州)、房縣(房州)、恩州(河北清河、廣東恩平)、淮陽(陳州)、阜陽(穎州)、隴南(階州)、任邱(莫州)、衡陽(衡州)、黃岡(黃州)……
州,是一個古老的地理區域劃分單位。禹分天下為九州。《尚書.禹貢》記載的九州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而《爾雅》中的九州中沒有青州、梁州,而是幽州、營州。《周禮》中的九州中包括幽州、并州,而沒有徐州、梁州。
「州」字見於商代甲骨文、商代金文,指水中陸地。《周禮.地官》:五黨為州。州為2500家。先秦時代,州的行政區劃比較模糊,各諸侯國劃分的區域不盡相同。秦始皇實行郡縣制以後,州才具備行政區劃的基本雛形。漢武帝時期除長安附近的七郡外,將全國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這十三個監察區域又各設一名刺史進行監察,西漢州只是監察區,不是真正的行政區域。郡、縣兩級為真正行政區域。郡太守可以直接與中央聯繫。
東漢劉秀將天下設十三州,這十三州為幽州、冀州、并州、兗州、司州(司隸校尉部)、豫州、徐州、荊州、青州、揚州、雍州(後改為涼州)、益州、交州。每州設州牧或刺史1人。
幽州治所薊縣,轄郡、國十一,縣九十。幽州轄北京、河北北部、遼寧大多分及朝鮮西北部。
冀州治所在高邑縣,曹魏時移至信都縣(今河北衡水冀州區)。轄河北中部及南部、山東西部、河南北部。
并州治所晉陽(今太原西南),轄九郡、九十八縣。轄地為山西、內蒙古、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
兗州治所昌邑縣(今山東金鄉西北),轄郡、國八,縣八十。轄境為山東西南、河南東部地區。
司州治所洛陽縣(河南洛陽東北),轄郡七、縣一百零六。轄境為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陝西渭河平原。
豫州治所譙縣(今安徽亳州),轄郡、國六,九十七縣。轄區為安徽北部、河南的淮河以北伏牛山以東。
徐州治所郯縣(今山東郯城縣),東漢末年移至下邳(今江蘇邳州),三國魏國移至彭城(今江蘇徐州)。轄郡、國五,六十二縣。轄境大致包括山東南部、江蘇長江以北地區。
荊州治所漢壽縣(今湖南漢壽縣北),轄七郡、一百一十七縣。東漢末年移至襄陽縣(今湖北襄陽市),轄境大致包括今湖北、湖南大部,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的一小部分。
青州治所臨淄縣(今山東臨淄北)。轄郡、國六,六十五縣。轄境大致包括山東濟南到利津,泰山以北,東到山東半島東端,大致山東半島偏北地區。今山東臨南以東的北部地區。
揚州治所歷陽(今安徽和縣),漢朝末年移治壽春(今安徽壽縣),轄郡、國六,九十二縣。轄境包括安徽淮河、江蘇長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河南東南部、湖北東部。
雍州治所姑臧,後撤銷設涼州,治所姑臧(今甘肅武威),轄郡、國十二,九十八縣。轄境大致包括今甘肅、寧夏和青海湟水流域及陝西西部。
益州治所雒縣(今四川廣漢),漢末移治成都(今四川成都)。轄郡、國十二,一百一十八縣。轄境包括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大部,及陝西、甘肅、湖北的一小部。
交州治所龍編(今越南河內以北),三國時移治番禺(今廣東廣州),轄七郡、蒼太十六。轄境廣東、廣西大部分和越南部分地區。
東漢末年,州由監察區演化成行政區,為州、郡、縣三級制,州相當於現在的「省」級行政單位。
西晉初年全國為十九個州,後增至二十一州。
南北朝時,南北方合計約五、六十州。南北朝末期逐漸增至三百多個。
隋文帝將三級行政規劃成二級,實行州縣制度,煬帝時改州縣為郡縣二級制。
唐朝建立後,高祖李淵改郡為州,大的州稱為府,級別仍是州級。唐朝中後期,朝廷式微,軍閥割據,各地節度使宛若一方諸侯,地方行政管理權力實際為節度使、州、縣。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了宋朝,宋朝結束了自唐末、五代時期以來的內亂,宋代實行路、州、縣三級制度。
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二年(977),罷天下節鎮所領支郡,由中央直接管轄全國各州。州的長官稱知州事,也就是的知州,縣官稱知縣。
遼國設有節度州、刺史州,分別置節度使和刺史。
金代的州,分節鎮州、防禦州、刺史州3類,隸屬於路,官長稱以節度使、防禦使、刺史。
元代的州有的屬於省,有的則屬於路。
明清時又改州為府。
明代的州有直隸州和屬州之分。直隸州級別高,上隸於京師或各布政使司,地位同府;屬州上隸於府,地位同縣。州的長官也稱知州。
清承明制,直屬於布政使司(省長)的州稱直隸州。直隸州有屬縣,是相當於府一級的地方行政區。隸屬於府的州,稱散州、屬州,是相當於縣級,但知州地位略高,同為州官也有不同,直隸州州官地位略高。
明清時期,知州為正六品官,直隸州州官正五品,屬州知州為從五品官,知縣一般為正七品。
州城府縣,州作為我國古老的地理區域劃分單位,承載了眾多的歷史和記憶。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