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dc和漫威電影(為什麼法國-比利時漫改電影比漫威和DC更有趣)
2023-06-22 10:50:31 5
轉載自衛報(the Guardian)
原文標題:Sacré bleu! Why Franco-Belgian comic-book movies are more fun than Marvel and DC
撰文:Phil Hoad
美漫的超級英雄或許能一統好萊塢,但是法國和比利時的漫畫改編電影往往比美國同類作品更特別、更性感。
最近的兩個事件,深刻反映了漫畫世界的力量分布:呂克·貝松的新作《星際特工:千星之城》北美開畫成績僅得1700萬美元,而幾部最新的漫威宇宙作品在comic-con上大受熱捧。靠著漫威和DC對漫改大片內容的強勢控制,美國漫畫經典的地位依然顯得堅不可摧。
2017年美國聖地牙哥漫展上,漫威宇宙的超英雲集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影響更廣泛的法國-比利時漫畫在北美處境如此艱難(《星際特工》改編自一部經典法國科幻系列漫畫)。《法國周刊》在評論中稱,根深蒂固的文化品位導致了《星際特工》遇冷,並指責《好萊塢報導者》因為近乎「保護主義」的情緒而攻訐這部電影。
《星際特工:千星之城》劇照
每一個新生的超級英雄都必然面對身份認同危機,但漫改電影以此為理由不斷重複之前的內容,難免令人不齒。法國人的「第九藝術」——法語漫畫作品,遠不止於「丁丁歷險記」或者「藍精靈」(近期都曾被好萊塢搬上大銀幕)、抑或「高盧勇士」的範疇,極具商業影響力的法語文化產品,能輻射遠超法語區的文化版圖。它和美漫同樣內涵豐富,而且通常更具想像力,更有趣,也沒有那麼大男子主義。
今天向大家介紹六個法語漫改的電影宇宙。
太空英雌芭芭麗娜(1968)「當我們到達高潮的那一刻,你會在愉悅中死去。」邪惡的科學家杜蘭德·杜蘭德如是說,那時他正把簡·方達飾演的「銀河貓」放在「過度機器」上(一架很像巨型管風琴的空間震蕩器)。試想這種情節怎麼可能出現在《鋼鐵俠》裡?這部電影根據讓-克勞德·弗裡斯特1964年飽受爭議的漫畫改編。
《太空英雌芭芭麗娜》最早展現了漫改作品的魅力,那時的漫改還是另一番景象——無關緊要,只求娛樂。該片的直白使其成為60年代性革命的象徵,但它的價值還是止步於單純的娛樂作品。所以《太空英雌芭芭麗娜》究竟算不算有所進步還不好說。
魅影遊俠——藍莓(2004)原作漫畫是一部長達28卷的狂野西部史詩,男主角文森特·卡索扮演一位美國騎兵軍官,全程都用尚格·雲頓的那種歐式英語狂噴臺詞。但你絕對不能說這部電影沒有嘗試一些新的東西,尤其是那種邪魅的轉折和絢美的CGI特效。這是《藍莓》啟動商業化運作的第一次嘗試,比好萊塢的新一輪西部片復興還要早一些。但這部電影在北美的票房只有570萬美元,4000萬美元的成本幾乎全都打了水漂。
諷刺的是,才華橫溢的《藍莓》作者讓-吉羅德(筆名莫比烏斯)在科幻領域反而頗有建樹:他為許多經典作品做了概念架構,比如《異形》、《創:戰紀》、《深淵》、《第五元素》,還有亞歷桑德羅·佐杜洛夫斯基的未完成作品《沙丘》。
我在伊朗長大(2007)以伊斯蘭革命之前在伊朗的童年生活為藍本,瑪嘉·莎塔碧在法國推出了漫畫《我在伊朗長大》。之後在2007年,她與文森特·帕蘭德用近乎表現主義的黑白影像,將漫畫原樣搬上了大銀幕。溫暖而感性,這部作品開創性地展示了穆斯林女性作品的主流樣式。
《我在伊朗長大》也引領了一批更具文化特色的漫改電影作品,比如《小溪流》(2009)、《塞爾日·甘斯布:英雄人生》(2011)以及備受讚譽的《阿黛爾的生活》(2013)。
拉戈·溫奇(2009)這部光鮮亮麗的「背包客」驚悚片及其2011年的續集都是大製作歐洲電影,如果交由好萊塢製作,這或許可以成為下一部007,或者沒有成為蝙蝠俠的布魯斯·韋恩的冒險故事。
但菲利普·弗蘭克和讓-凡·海姆創作的這部關於豪門繼承人恩怨的暢銷系列漫畫,顯然在歐洲之外的市場還沒有足夠的影響力,男主角託莫·希思黎也不像一個大明星那樣可以拉動票房。
阿黛拉的非凡冒險(2010)呂克·貝松其實應該把拍《星際特工》的2億美元的預算省下來,給這部2010年的遊戲之作拍八部續集。
這部漫改大賣影片根據塔爾迪的漫畫改編,講述了一段具有非凡的紳士風格的故事:在1912年的巴黎,露易絲·布爾昆扮演的阿黛拉是一位勇敢的考古學家,遭遇了一場巨大的陰謀,可怕的網球事故、走脫的翼龍、復活的木乃伊令人目不暇接。曾經讓《第五元素》光芒四射的那種瘋狂的幽默,在片中被呂克·貝松進一步升級。
雪國列車(2013)導演奉俊昊以一種精雕細琢的法國存在主義展開闡述:一輛1001節的火車,從車頭到車尾,階級分明地依次分布著從富有到貧窮的群體,圍繞著一個冰凍的地球不斷行駛。導演的韓式幽默給全片打上了豐富的底色,從蒂爾達·斯文頓厚厚的眼鏡、操著阿瑟·斯卡吉爾口吻的暴君,到電影無情的線性結構、悲劇性的結局,都和我們所熟悉的大製作影片完全不同。
你可以明白,為什麼奉俊昊需要和韋恩斯坦兄弟展開爭奪最後剪輯權的拉鋸戰。他們的決定最終導致這部投資4000萬美元的電影被禁映,觀眾完全沒有機會去感受,這部有著特裡·吉列姆氣質的、關於後末日時代血汗工廠的電影是否對他們的口味。這部電影從沒有在英國發行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