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抗戰延安小說(抗戰時的延安是最好模版)
2023-06-05 00:32:45 3
網絡上一直有段話,「現實比小說更離奇,因為小說作者被邏輯所桎梏,但現實沒有」。在一班穿越小說裡,主角總是可以利用各種已知的知識在劇本裡大殺四方,成就事業。當然這都是虛幻的,然而中國歷史上有那麼一個時期,有那麼一個群體,他們的努力和奮鬥實在不由得讓人懷疑,他們真是一群「穿越者」。
陝甘寧邊區大生產運動
這群人就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我黨我軍.這樣一群人,在被日偽進攻,被國民黨封鎖的艱苦年代,完全沒有躺地等死。相反,他們利用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在貧瘠的邊區創造出了很多穿越小說作者都不敢想像的奇蹟。那麼,他們都做了什麼?是怎麼做到的呢?
邊區的照片
以延安為例,在根據地創立的初期,條件異常艱苦,要啥沒啥,還有面對敵人的各種圍攻。同時,陝甘寧邊區幾乎沒有丁點近代工業的苗頭,大部分老百姓都是文盲。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我黨在1940年9月開辦延安自然科學院。並且還把自然科學院與軍委軍工局、邊區政府建設廳所屬的工廠、農場結合起來,共同組成「學校管理委員會」,在他們的努力下,一個猶如穿越者的場面逐步成型:由於我黨重視宣傳教育工作,陝甘寧邊區書報印刷需求很大,紙張就成為緊缺物資,陝北的樹木有少,在封鎖情況下怎麼辦?延安自然科學院教員華壽俊在和老百姓的接觸中,發現了當地特有的一種草,叫馬蘭草,這種草不但長的多,而且牲口也不吃,正好拿來造紙。於是他們立刻行動,利用馬蘭草為原料,建立了數個造紙廠,一下子解決了邊區用紙難的問題,甚至,連邊區的紙幣生產都解決了。
延安造紙廠
早年流行的「邊區票」
延安地區原本一直缺鹽,在封鎖的情況下,一度鹽價飛漲。但是延安自然科學院的教員們在華壽俊的帶領下經過仔細尋找,硬是從一堆堆看上去不可能的「鹽井」裡,用自己開發的倒灌技術把深處的井鹽給灌出來,經過蒸發後得到了精鹽。不但滿足了自身需要,還出口向了國民黨統治區,成了邊區經濟的一大亮點。除此之外,為了解決布匹的缺口,延安自然科學院的李丹、華壽俊、王士珍等人共同研究,最終利用了邊區產量甚豐的麻提取麻纖維,製成麻棉布供應整個邊區的軍民使用,而且從各種野生植物裡成功提取染料,制出了醬紅、青灰、咖啡色、綠色、等近十種染料,廣受軍民歡迎。
八路軍紡織廠
邊區的玻璃製品在邊區創立初期也奇缺,無論是科學實驗還是醫療器械,都需要大量的玻璃器皿。為解決這些急需,本是油類工業專家的林華承擔了試製玻璃的任務,他本來對玻璃一竅不通,但是通過自學成才和跟當地工人民眾虛心學習群策群力,硬是在邊區各地找齊了生產玻璃的原材料。在他們攻克了高溫均勻鍋爐和連續煅燒半自動控溫技術難關後,居然建立起年產針管 14萬支、疫苗管4萬支及各種玻璃器皿的工廠。除了生產民用醫用玻璃器皿,他們甚至還成功的製成了生產硫酸、鹽酸、硝酸、濃縮硫酸和無煙火藥用的成套陶瓷設備。
延安玻璃廠的工人在吹玻璃瓶
由於石油是工業的血液,在延安地區,經過我黨人員們四處勘探,居然打出了數口油井,到了1943年時,延安地區的石油產量達到了到6.34萬多桶,不但滿足自身需要,一樣向封鎖邊區的國民黨出口了大量石油製品。更令人吃驚的是,為了保證邊區的工業生產,在安塞西部的楊橋鄉,我黨還利用自然落差建立了一座隱秘的水電廠!利用電力來為我方工廠的機器設備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延安石油廠
如此種種只是當年無數的奇蹟的一個個小片段,無論多麼艱苦的環境,只要堅持以我為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和理想,就一定能創造奇蹟,這也是早年的我黨為後人留下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