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三國演義的成書過程(三國演義三分故事七分史實)
2023-06-04 23:35:27 1
文章來源:兔管家旅行網(ID:Tgjtripcom)
《三國演義》那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精彩的故事耐人尋味的同時也對其中的真實性做出了考究。
說到這兒很多人可能要說了:「明明只是一本小說,為何要糾結真實性」?這麼說倒也不可厚非,但是現如今很多人已經講了《三國演義》是三分故事七分史實,《三國演義》真的有七分史實嗎?
現如今人們參考考究《三國演義》的真實性主要是參考以晉朝陳壽所著的《三國志》為主導的多種史料研讀。
說《三國演義》有七分史實其實都很難考證,因為它除了最基本的歷史發展路線是正確的,其他的幾乎都與《三國志》裡面有很大的出入,就拿幾個典型的故事來講。
首先是「溫酒斬華雄」關於這一章羅貫中可謂是不惜筆墨的大肆渲染,而正史上卻是記載是孫堅殺死的華雄。
還有就是關於呂布白門樓殞命了,《三國演義》中描述的是呂布被麾下士兵所俘獻於曹操,而正史上卻記載是呂布自己主動反綁自己向曹操投降的,只是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說了這麼多小夥伴們肯定會覺得即使《三國演義》是以蜀漢為主角書寫的,那《三國志》也是以曹魏為主角寫的呀!的確《三國志》中六十五卷中魏書數量最多有三十卷,結合當時的史實司馬炎篡位後為了體現自己政權的合法性,確實會讓史官對於魏國政權的合法性進行一定的美化,畢竟是他的位置是魏國幼帝曹渙禪讓給他的,但是這不是主要原因,其實最主要還是實力問題,所謂的三國鼎立其實是很不平衡的鼎立,北方曹魏天下九州獨佔其六,而劉備卻只有益州外加漢中之地,那個實力強那個就寫得多不是很正常嗎?
而《三國志》也沒有出現過明顯的貶低劉漢的行為,就拿諸葛亮來說,雖然沒有書寫得像小說裡面的那樣驚為天人,但是《三國志》武侯傳對它的評價也是:「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只是軍事能力不突出罷了」後來六出祁山,無功而返不也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嗎?
說了這麼多為何《三國演義》不是史書呢?拋開其真實性,時代原因也很重要,明末清初時期,八股取士在嚴厲的社會環境下羅貫中所要描繪的只是忠君報國理念,而並非敘述史實,所以對於篡位的曹魏政權當然不會推崇。說到這裡要說一下了其實劉備稱帝並非虛偽,只是當時漢朝已經被魏國所取代,他如果繼續做漢中王那他做的可就是魏國的漢中王了,以他的性格是絕對不會像曹魏勢力低頭的,所以用稱帝來表達自己和曹魏勢不兩立的決心與態度,國號也叫大漢,蜀國、蜀漢、季漢都是後人對它的稱呼。
更重要的是時代的發展,造紙術在東漢就已經成熟更何況明朝末年,而且明朝離三國時期特別遙遠,權威性也不高。在成熟的造紙術的推動下當時已經有了很多三國史料記載,不像以前要把文字寫在獸骨、龜殼、青銅器或者竹簡上,非常不方便,記載的東西非常有限,就拿《左傳》來說,裡面有很多東西都是作者自己想的,人們連作者的名字都不確定只是相傳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恐怕裡面的史實都不見得有《三國演義》多,但是人們仍然把它當做史書來參考,其實這也是當時史料記載偏少的無奈。
喜歡三國的小夥伴們可以去無錫的三國城去實地體會喲!當然無錫還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如拈花灣、黿頭渚、靈山大佛等,還有水滸城,喜歡水滸的小夥伴們也可以光顧。
小編在導遊阿唐哥的安排下在無錫玩得非常開心,每一個景點介紹的都非常詳細,大家對他都很滿意,想去無錫旅遊可以找阿唐哥喲!喜歡就關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