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置物盒組件的製作方法
2023-06-05 03:47:16 2
專利名稱:汽車置物盒組件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總體涉及一種用於汽車客廂的置物盒組件。更具體地,本發明涉及一種帶有蓋體腔室的置物組件,當蓋處於打開位置時,該蓋體腔室接納蓋體的一部分。
背景技術:
大多數汽車的客廂包括儀錶盤(也稱為儀錶板),儀錶盤具有從汽車中央控制臺的前部上方向後延伸的懸臂部或懸突部。因此,難以將中央控制臺的前部內的空間用作例如小置物盒。具體地,儀錶盤的懸突部可能會干擾將安裝於中央控制臺的前部中的小置物盒覆蓋的蓋體的移動。該問題的一種解決方案是設計包括蓋體腔室的置物盒,其中當蓋移動到打開位置時,蓋的一部分移動到蓋體腔室中。然而,儲存在置物盒中的物品可能會移動到蓋體腔室 中。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如下的包括置物盒和蓋體腔室的置物盒組件其具有防止置物盒內的物品移動到蓋體腔室中的結構。考慮到現有技術的現狀,汽車置物盒組件的一個方案包括殼體和剛性的蓋體。所述殼體限定置物盒和蓋體腔室,所述置物盒和所述蓋體腔室被具有自由上邊緣的分隔壁隔開。所述剛性的蓋體樞轉地安裝到所述殼體以便在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移動。在所述蓋體處於所述打開位置時,所述蓋體的至少一部分位於所述蓋體腔室內,並且所述置物盒被暴露。在所述蓋體處於所述關閉位置時,所述蓋體遮蓋所述置物盒和所述蓋體腔室的至少一部分。所述蓋體具有內表面,所述內表面相對於所述分隔壁的自由上邊緣構造成使得當所述蓋體處於關閉位置時所述內表面的第一阻隔部與所述分隔壁的自由上邊緣相鄰地布置以阻隔分隔壁的自由上邊緣上方的空間。
現在將參考附圖,附圖構成了本原始說明書的一部分圖I是汽車的客廂的透視圖,示出了儀錶盤和包括置物盒組件的中央控制臺;圖2是中央控制臺的一部分和儀錶盤的一部分的透視圖,示出了置物盒組件的蓋體;圖3是中央控制臺和儀錶盤的側視圖,示出了處於關閉位置的蓋體;圖4是與圖3類似的中央控制臺和儀錶盤的另一側視圖,示出了處於打開位置的蓋體;圖5是置物盒組件的分解透視圖,示出了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蓋體、殼體、蓋體腔室、置物盒、分隔壁、插件以及鉸鏈組件的元件;圖6是從中央控制臺移除的置物盒組件的透視圖,示出了根據
第一實施例的在蓋體處於關閉位置的情況下的置物盒組件的蓋體和殼體;圖7是從中央控制臺移除的置物盒組件的另一透視圖,示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蓋體處於打開位置而顯示出蓋體腔室、置物盒以及將所述蓋體腔室與所述置物盒隔開的分隔壁;圖8是殼體的透視圖,示出了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蓋體腔室和置物盒的特徵;圖9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顯示為從殼體移除的分隔壁的透視圖;圖10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顯示為從殼體移除的分隔壁的倒轉角度透視圖;圖11是蓋體的透視圖,示出了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具有第一阻隔部、第二阻隔部和第三阻隔部的內表面;
圖12是蓋體的內部的側面剖視圖,示出了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阻隔部、第二阻隔部和第三阻隔部的細節;圖13是從中央控制臺移除的置物盒組件的俯視圖,示出了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蓋體腔室的肋和蓋體的肋;圖14是置物盒組件的第一側視圖(例如,駕駛員側視圖或右側視圖),示出了根據第一實施例的R鎖機構;圖15是置物盒組件的與圖14的第一側視圖相反的第二側視圖(例如,乘客側視圖或左側視圖),示出了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打開機構;圖16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置物盒組件的後視圖;圖17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在蓋體處於關閉位置情況下的置物盒組件的側面剖視圖;圖18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在蓋體處於打開位置情況下的置物盒組件的側面剖視圖;圖19是置物盒組件的放大部分的側面剖視圖,示出了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在蓋體處於關閉位置情況下蓋體的第一阻隔部和第二阻隔部與分隔壁的自由上邊緣之間的距離;圖20是與圖19類似的置物盒組件的放大部分的另一側面剖視圖,示出了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在蓋體處於位於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的中間位置情況下蓋體的第二阻隔部與分隔壁的上端之間的距離;圖21是與圖19類似的置物盒組件的放大部分的另一側面剖視圖,示出了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在蓋體處於關閉位置情況下的蓋體的變型第一阻隔部;圖22是與圖21類似的置物盒組件的放大部分的另一側面剖視圖,示出了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在蓋體處於關閉位置情況下的蓋體的變型第一阻隔部;圖23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在蓋體處於關閉位置情況下的置物盒組件的側面剖視圖;以及圖24是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在蓋體處於打開位置情況下的置物盒組件的側面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現在將參考附圖對所選的實施例進行說明。本領域技術人員從本說明書中容易得知,下面的實施例的描述僅為了示例性闡述而提供,而不是出於將本發明限制為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內容所限定的範圍的目的。首先參考圖1,示出了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汽車的客廂10。客廂10包括帶有蓋體14的置物盒組件12,蓋體14能夠在關閉位置(圖I、圖2和圖3)和打開位置(圖4)之間移動。置物盒12包括蓋體腔室(下文中將更加詳細的說明),當蓋體14處於打開位置時,蓋體腔室部分地隱藏蓋體14的位於置物盒組件12內的部分。蓋體14還包括如下特徵當蓋體14處於打開位置、關閉位置或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的中間位置時,該特徵防止儲存在置物盒組件12內的物品移動到蓋體腔室中。下面將提供對置物盒組件12的更詳細說明。現在參考圖I對客廂10進行簡要說明。客廂10被限定在汽車內並且包括地板16、儀錶盤18 (也稱為儀錶板)、中央控制臺20和汽車座椅(未示出)以及其它部分。儀錶盤18為常規組件,包括例如轉向柱22、手套箱24、隱藏安全氣囊26和28、音響系統控制面板30以及空調控制面板32。儀錶盤18可以包括各種其它常規部件,諸如風擋刮水器控制項、燈控制項等。為了簡化說明,省略對這些部件的描述。 轉向柱22從儀錶盤18向後向客廂10中延伸。手套箱24、隱藏安全氣囊26和28、音響系統控制面板30以及空調控制面板32均以常規方式被支撐或者容納在儀錶盤18內。儀錶盤18還包括中央懸突部34,中央懸突部34向後向客廂10內延伸至中央控制臺20上方,如圖3和圖4中最佳顯示。在示出的實施例中,音響系統控制面板30和空調控制面板32安裝在中央控制臺20上方的儀錶盤18的中央懸突部34內。從本文附圖和說明書應當理解到,空調控制面板32與汽車內的加熱和冷卻系統(未示出)可操作地連接,用於控制客廂10的加熱和冷卻。由於這種加熱和冷卻系統為常規的汽車特徵,為了簡化說明將省略了進一步的描述。從本文附圖和說明書還應當理解到,音響系統控制面板30與汽車內的音響系統(未示出)可操作地連接。音響系統包括諸如揚聲器、無線電裝置、CD播放器和音頻輸入端等未示出特徵,這些特徵中的一些或全部設置在客廂10內。下面將對一種這樣的音頻輸入端進行更加詳細的說明。更具體地,音響系統構造為提供音樂和/或其它音頻特徵,以供客廂10內的乘客進行娛樂。由於這種音響系統為常規的汽車特徵,為了簡化說明,將省略進一步的描述。現在將參考圖I至圖4對中央控制臺20進行簡要描述。優選地,中央控制臺20藉助例如緊固件(未示出)以常規方式安裝到地板16上。中央控制臺20粗略或大致劃分為ill端36、中央部分38和後端40,如圖I中最佳顯不。如圖3和圖4中最佳所不,直物盒組件12的大部分布置在中央控制臺20的前部36內。中央部分38包括杯座和換擋控制項44。如圖3和圖4中最佳顯示,儀錶盤18的中央懸突部34向後延伸至中央控制臺20的前部36的大部分的上方。更具體地,儀錶盤18的中央懸突部34向後延伸至置物盒組件12的大部分的上方。然而,從圖4中清楚地看到,儀錶盤18的中央懸突部34不會干擾蓋體14的打開和關閉。現在將首先參考圖5至圖18對置物盒組件12進行說明。如圖5所示,置物盒組件12基本上包括殼體46、分隔壁50、插件52、閂鎖部件54、阻尼輪56、阻尼裝置58、鉸鏈軸60、第一附件接口 62 (例如,通用串行總線USB連接器或其它數據通信接口)、第二附件接口64 (例如,電插座或其它電源接口)以及蓋體14。
具體參考圖5至圖8,現在將對殼體46進行更加詳細的說明。殼體46為例如頂部敞開的成型塑料盒狀結構,如圖8所示。殼體46可以由諸如塑料、金屬、金屬合金、聚合物和/或複合材料等各種材料中的任一種製成。殼體46包括後壁70、第一側壁72、第二側壁74、前壁76和底壁78。如圖8中最佳顯示,殼體46的後壁70的一部分包括多個間隔開的弓形肋80、豎直支撐壁82和附接凸緣84。肋80關於與軸線A—致的中心軸形成弧。優選地,軸線A沿汽車的水平方向延伸。因此,肋80至少部分地沿豎直方向延伸。如下文更加詳細說明,蓋體14圍繞軸線A樞轉。下面將對肋80、插件52和蓋體14進一步描述。豎直支撐壁82的尺寸被設計成便於為插件52提供支撐,如下文更加詳細說明。附接凸緣84包括多個緊固件接納孔,緊固件接納孔用於以常規方式將置物盒組件12與中央控制臺20附接。第一側壁72包括凹部86、孔88、凹槽90和凸片91。凹部86保持閂鎖機構(未示 出),閂鎖機構將蓋體14保持在關閉位置,如下文更加詳細說明。孔88限定軸線A並且被攻絲以接納鉸鏈軸60之一,蓋體14圍繞該鉸鏈軸樞轉。凹槽90的尺寸被設計成用於接納蓋體14的一部分,如下文更加詳細說明。凸片91被設置為使得插件52能夠搭扣裝配到殼體46中。類似地,第二側壁74包括另一凸片91、孔92和凹槽94。孔92和孔88限定軸線A。孔92的尺寸也被設計成用於接納鉸鏈軸60之一,蓋體14圍繞該鉸鏈軸樞轉。類似於凹槽90,凹槽94的尺寸被設計成用於接納蓋體14的一部分,如下文更加詳細說明。前壁76的外表面包括帶有相應緊固件接納孔的附接凸緣96和98,附接凸緣96和98用於以常規方式將置物盒組件12附接至中央控制臺20。底壁78包括凸緣部分99,凸緣部分從底壁78向上延伸從而為分隔壁50提供支撐。如圖5和圖9中最佳所示,分隔壁50為獨立於殼體46的部件。從本文附圖和說明書中應當理解到,殼體46和分隔壁50可被製造為單個整體式元件。然而,在所示出的實施例中,分隔壁50和殼體46為分離的元件。分隔壁50的尺寸被設計成用於搭扣裝配到殼體46內的適當位置處,從而將殼體46劃分為限定置物盒100和蓋體腔室102的兩個部分,如圖7、圖17和圖18中所示。如圖8中所示,殼體46的與分隔壁50 —起限定置物盒100的部分具有寬度Wiq寬度W1限定在第一側壁72和第二側壁74各自的下部之間。第一側壁72和第二側壁74的上部具有較寬的尺寸並且包括凹槽90和94。此外,從圖8中清楚看到,殼體46的與分隔壁50 一起限定蓋體腔室102的部分具有比寬度W1大的寬度。如圖9和圖10所示,分隔壁50包括第一下壁部106、第二下壁部108、壁階部110、附件表面112、突起部114和溝槽116(見圖10、圖17和圖18)。第一下壁部106、第二下壁部108和壁階部110均為在分隔壁50安裝在殼體46內的情況下從殼體46的底面78向上延伸的豎直表面。如圖17和圖18所示,在分隔壁50安裝在殼體46內的情況下,第一下壁部106抵靠凸緣部99。如圖7所示,在分隔壁50安裝在殼體46內的情況下,分隔壁50的附件表面112位於置物盒100內並且與置物盒100的底壁78 (下端)遠遠間隔開且位於底壁78上方。如圖9所示,附件表面112包括第一開口 120和第二開口 122。第一開口 120的尺寸被設計成用於接納第二附件接口 64,第二開口 122的尺寸被設計成用於接納第一附件接口 62,如圖7中最佳所示。因此,附件表面112包括第一附件接口 62和第二附件接口 64。如上所述,第一附件接口 62可以包括USB連接器,USB連接器通常與由音響系統控制面板30控制的音響系統連接。第一附件接口 62可以連接至諸如MP3播放器或其它音頻產生裝置等音響裝置。第一附件接口 62可以構造為連接至諸如CD播放器或個人計算機等其它裝置。因此,第一附件接口 62通過安裝到附件表面112而位於置物盒組件12的置物盒100內。因此,與第一附件接口 62連接的相對較小裝置可以在使用時以及在蓋體14處於打開位置的情況下被放置在置物盒組件12內。類似地,這些裝置也可以在蓋體14處於關閉位置的情況下方便地隱藏在置物盒組件12內。如上所述,第二附件接口 64可以為電插座,電插座通常與汽車的電池或汽車內的一個或多個電氣系統連接。在這種情況下,第二附件接口 64可以提供為附件或其它裝置(諸如上述MP3播放器、電話再充電適配器或客廂10中的乘客或駕駛員所期望的其它類似裝置等)供電的電流。例如,第二附件接口 64能夠提供12伏電位、110伏電位或具有其它電壓特性的電力。與第一附件接口 62類似,由於第二附件接口 64設置在置物盒組件12的置物盒100內,與第二附件接口 64連接的任何裝置能夠在使用時以及在蓋體14處於打開·位置的情況下放置在置物盒組件12內。類似地,這種裝置還能夠在蓋體14處於關閉位置的情況下方便地隱藏在置物盒組件12內。分隔壁50的突起部114具有自由上邊緣126,如圖5、圖9、圖17和圖18中所示。突起部114從附件表面112向上延伸,使得沿著突起部114限定自由上邊緣126。在下面描述蓋體14之後,提供對突起部114、溝槽116和自由上邊緣126的進一步說明。如圖9所示,沿著自由上邊緣126,突起部114具有與置物盒100的寬度W1近似相等的寬度W2。現在將具體參考圖5來對插件52進行描述。從本文附圖和說明書中應當理解到,殼體46和插件52可被製造為單個整體式元件。然而,在所示出的實施例中,插件52和殼體46為分離的元件。插件52的尺寸被設計成用於搭扣裝配到殼體46內的適當位置並且抵靠殼體46的後壁70的豎直支撐壁82,如圖17和圖18中所示。插件52包括多個延伸肋130、一對突起部132和一對搭扣配合突起部134。多個延伸肋130的尺寸被設計成並且設置成與殼體46的後壁70的多個肋80對準。圖13 (向下看的俯視圖)以虛線顯示出多個肋80的上端並且還顯示出多個肋130的上端。如圖7和圖13中所示,多個肋130的下端與多個肋80的上端對準。換句話說,多個肋130的下端與多個肋80的上端的輪廓匹配。因此,當安裝到殼體46中時,多個肋80和多個肋130形成了大致連續的第一肋,第一肋從蓋體腔室102的下端向上延伸到蓋體腔室102的上端,如圖17和圖18中所示。閂鎖部件54、阻尼輪56、阻尼裝置58和鉸鏈軸60限定蓋體14的鉸鏈組件的元件,如下面在描述蓋體14之後說明。現在具體參考圖5和圖11至圖16對蓋體14進行說明。蓋體14基本上包括外部140和內部142。優選地,外部140美觀上構造為與中央控制臺20的外表面匹配。外部140和內部142通過緊固件(未示出)、粘合劑和/或通過諸如聲波焊接法等其他緊固技術相互固定附接。外部140和內部142還可以以常規方式相互搭扣配合。蓋體14的內部142包括一對鉸鏈突起部148和150 (見圖11和圖14至圖16)、多個第二肋152 (見圖11、圖12、圖17和圖18)以及內表面154 (見圖11、圖12、圖17和圖18)。鉸鏈突起部148和150從相反的側緣延伸,內表面154在鉸鏈突起部148和150之間延伸。當蓋體14安裝到殼體46上時,將鉸鏈突起部148插入到殼體46的第一側壁72的凹槽90中。因此,一旦安裝到殼體46,鉸鏈突起部148沿著第一側壁72的外表面延伸,如圖14和圖16所示。然後,將閂鎖部件54固定到鉸鏈突起部148,鉸鏈軸60中的一個延伸貫通鉸鏈突起部148並且進入殼體46的孔88中。類似地,當蓋體14安裝到殼體46上時,將鉸鏈突起部150插入到殼體46的第二側壁74的凹槽94中。因此,一旦安裝到殼體46上,鉸鏈突起部150沿著第二側壁74的外表面延伸,如圖15和圖16所示。然後,將阻尼輪56固定至鉸鏈突起部150,鉸鏈軸60中的另一個延伸貫通鉸鏈突起部150並且進入殼體46的孔92。因此,蓋體14圍繞鉸鏈軸60和軸線A樞轉。在置物盒組件12完全組裝好的情況下,如圖14至圖16所示,蓋體14可樞轉地緊 固至殼體46以便圍繞軸線A移動。如圖6和圖14所示,閂鎖部件54包括突起部,突起部在蓋體14處於關閉位置的情況下突出到凹部86中。凹部86包括閂鎖機構,該閂鎖機構通過與閂鎖部件54的突起部接合而將蓋體14保持在關閉位置。如圖15和圖16所示,阻尼輪56緊固至蓋體14的鉸鏈突起部150。阻尼輪56與阻尼裝置58上的齒輪輪齒嚙合。阻尼裝置58構造為對蓋體14施加偏壓以使蓋體14朝向打開位置移動,並且減緩蓋體14的移動使得蓋體14以預定的移動速率打開。由於凹部86內的閂鎖機構和阻尼裝置58為常規機構,因此為了簡化說明將省略進一步的描述。多個第二肋152沿著蓋體14的內部142的一個端部或邊緣形成。在蓋體14被安裝的情況下,第二肋152延伸到第一肋中對應肋(殼體46的肋80和插件52的肋130)之間的空間中。蓋體14的多個第二肋152的尺寸被設計成在第一肋80和130的相鄰肋之間延伸,使得當蓋體14在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移動時第二肋152沿著限定在第一肋80和130之間的相應空間移動。換言之,由於肋80和130具有以軸線A為中心的弓形形狀,因此在蓋體14移動時,第二肋152從第一肋(肋80和130)之間掠過。第一肋(肋80和130)和第二肋152之間的該關係的一個益處在於,置於蓋體14上且可能隱藏在儀錶盤18的中央懸突部34下方的任何一個或多個物品被第二肋152捕獲並且防止這些物品保留在蓋體腔室102內。例如,在蓋體14處於打開位置的情況下,如果鋼筆或鉛筆掉入蓋體腔室102的在蓋體14處於打開位置時露出的露出部分中(例如,圖18中的最左側處),則肋80和130連同第二肋152—起防止鋼筆或鉛筆下落到第二肋152的下方。在蓋體14移動到關閉位置時,第二肋152將鋼筆或鉛筆向上推動並且推出蓋體腔室102。因此,物品難以(即使不是完全不可能)陷入或容納在蓋體腔室102內。在蓋體14處於關閉位置的情況下蓋體14的內部142的內表面154遮蓋置物盒100和蓋體腔室102,如圖17所示。蓋體14的內部142的內表面154在一對鉸鏈突起部148和150之間延伸。內表面154包括第一阻隔部156、第二阻隔部158和第三阻隔部160。第一阻隔部156為包括突起表面的大致細長突起部,在蓋體14處於關閉位置的情況下該突起表面從蓋體14向下延伸。第一阻隔部156沿著平行於軸線A的方向橫向延伸。圖11示出了上下顛倒的蓋體14,圖12僅示出了內部142的截面以突出第一阻隔部156、第二阻隔部158和第三阻隔部160的輪廓。如圖11所示,第一阻隔部156具有總寬度W3,總寬度W3比寬度W1小約1%至5%,以使蓋體14能夠在關閉位置和打開位置之間自由地移動。如圖18所示,溝槽116的尺寸被設計成使得在蓋體14處於打開位置的情況下第一阻隔部156被接納在溝槽116內。如圖12所不,第一阻隔部156和第三阻隔部160從內表面154垂直地延伸。然而,第一阻隔部156與第三阻隔部160相比遠離內表面154延伸大得多的距離,如圖12所示。與第一阻隔部156類似,第三阻隔部160也沿著平行於軸線A的方向橫跨蓋體14延伸。第二阻隔部158為在第一阻隔部156和第三阻隔部160之間延伸的大致曲面。更具體地,第二阻隔部158限定第一阻隔部156和第三阻隔部160之間的曲面斜坡。第二阻隔部158也具有等於寬度W3的總寬度。第二阻隔部158的弓形面或曲面關於軸線A形成弧。因此,當蓋體14在關閉位置(圖17和圖19)和打開位置(圖18)之間移動時,第二阻隔部158移動通過突起部114的自由上邊緣126,保持距自由上邊緣126大致恆定的距離D。此外,即使在圖20所示的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的中間位置,第二阻隔部158距突起部·114的自由上邊緣126的距離也約為距離D。第三阻隔部160為在鉸鏈突起部148和150之間延伸的大致脊狀部或突起部。如圖18所示,當蓋體14處於打開位置時,第三阻隔部160妨礙蓋體14相對於突起部114移動。更具體地,第三阻隔部160的尺寸被設計成與突起部114的自由上邊緣126接觸或疊置,以防止蓋體14進一步打開移動並且還防止在蓋體14處於打開位置的情況下置物盒100的內容物進入蓋體腔室102。因此,內表面154的第一阻隔部156相對於分隔壁50的自由上邊緣126構造成使得在關閉位置,第一阻隔部156布置為與分隔壁50的自由上邊緣126相鄰,在蓋體14處於關閉位置時,第一阻隔部156阻隔分隔壁50的自由上邊緣126上方的空間,如圖17所示。第二阻隔部158在第一阻隔部156的突起表面和第三阻隔部160之間延伸。當蓋體14在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移動時,第二阻隔部158阻隔分隔壁50的自由上邊緣126上方的空間。換言之,當蓋體14在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移動時,第二阻隔部158(包括曲面)從分隔壁50的自由上邊緣126的旁邊經過,如圖20所示。此外,蓋體14的內表面154的第三阻隔部160與第一阻隔部156間隔開。第三阻隔部160與分隔壁50的自由上邊緣126對準或疊置,以便在蓋體14處於打開位置時阻隔分隔壁50的自由上邊緣126上方的空間,如圖18所示。當蓋體14處於關閉位置時,第三阻隔部160與分隔壁50的自由上邊緣126間隔開,如圖17所示。如上文針對圖3和圖4所提到的,中央懸突部34向後延伸至蓋體14的上方。蓋體腔室102的採用以及軸線A的位置使得蓋體14以如下方式與殼體46鉸接當蓋體14在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移動時,防止蓋體14和儀錶盤18的中央懸突部34之間發生幹涉。防止幹涉至少部分地是由於蓋體14繞軸線A樞轉實現的。具體地,軸線A在分隔壁50的自由上邊緣126下方的位置處延伸穿過殼體46,如圖17和圖18所示。軸線A的位置和蓋體14的取向使得蓋體14可以樞轉地安裝到殼體46上以便在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移動,從而在蓋體14處於打開位置的情況下蓋體14的至少一部分位於蓋體腔室102內。在蓋體14處於打開位置的情況下,置物盒100被完全露出。第二實施例
現在參考圖21,對根據第二實施例的蓋體14』進行說明。考慮到第一實施例和第二實施例之間的相似性,第二實施例中的與第一實施例的部件相同的部件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的部件相同的附圖標記。而且,為了簡化說明,可以省略第二實施例的與第一實施例的部件相同的部件的描述。第二實施例的與第一實施例的部件不同的部件由單引號(』)表示。在第二實施例中,對蓋體14』進行變型,從而用內部142』替代第一實施例的內部142。除此之外,蓋體14』的全部特徵保持不變並且與第一實施例的蓋體14等同。內部142』包括第一阻隔部156』,第一阻隔部156』包括肩部,在蓋體14』處於關閉位置的情況下肩部在豎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均與突起部114重疊,如圖20所示。儘管圖20中未示出,內部142』包括第一實施例的內部142的全部其它特徵,諸如肋152、第二阻隔部158和第三阻隔部 160。第三實施例現在參考圖22,對根據第二實施例的蓋體14」進行說明。考慮到第一實施例和第三實施例之間的相似性,第三實施例中的與第一實施例的部件相同的部件具有與第一實施 例的部件相同的附圖標記。而且,為了簡化說明,可以省略第三實施例的與第一實施例的部件相同的部件的描述。第三實施例的與第一實施例的部件不同的部件由雙引號(」)表示。在第三實施例中,對蓋體14」進行變型,從而用內部142」替代第一實施例的內部142。除此之外,蓋體14」的全部特徵保持不變並且與第一實施例的蓋體14等同。內部142」包括第一阻隔部156」,在蓋體14」處於關閉位置的情況下第一阻隔部156」與突起部114豎直對準,如圖22所示。儘管圖22中未示出,內部142」包括第一實施例的內部142的全部其它特徵,諸如肋152、第二阻隔部158和第三阻隔部160。第四實施例現在參考圖23和圖24,對根據第二實施例的蓋體214進行說明。考慮到第一實施例和第四實施例之間的相似性,第四實施例中的與第一實施例的部件相同的部件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的部件相同的附圖標記。而且,為了簡化說明,可以省略第四實施例的與第一實施例的部件相同的部件的描述。在第四實施例中,對蓋214進行變型,從而用內部242替代第一實施例的內部142。除此之外,蓋214的全部特徵保持不變並且與第一實施例的蓋體14等同。在第四實施例中,內部242僅包括第一阻隔部256和第三阻隔部260。然而,內部242還可形成為包括在第一阻隔部256和第三阻隔部260之間延伸的曲面,如同第一實施例的第二阻隔部158 —樣。第一阻隔部256以與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阻隔部156相似的方式從內部242的內表面延伸。第三阻隔部260是由在內部242的內表面上形成在與第一實施例的第三阻隔部160的位置相似的位置處的凹部或邊緣形成的。第一阻隔部256和第三阻隔部260起到與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阻隔部156和第三阻隔部160相同的作用。然而,在第四實施例中,內部242的內表面從第三阻隔部260延伸到蓋體14的後端。該布置使得製造更簡易,而提供與第一實施例的內部142的構造的功能和益處大致相同的功能和益處。具體地,第一阻隔部256防止在蓋體14處於關閉位置的情況下置物盒100的內容物進入蓋體腔室102中,如圖23所示。第二阻隔部260防止在蓋214處於打開位置的情況下置物盒100的內容物進入蓋體腔室102中,如圖24所示。另外,在蓋體14處於打開位置的情況下從第二阻隔部260到蓋體14的後端,內部242與分隔壁50的突起部114基本平齊,這使得具有可選的美感外觀。客廂10內的各個部件,諸如儀錶盤18的元件和中央控制臺20的除了置物盒組件12外的元件,是本領域公知的常規部件。由於這些不同的部件在本領域是公知的,此處不再對這些結構進行詳細討論或闡述。然而,本領域技術人員通過本說明書容易得知,各部件可以採用能夠用來實施本發明的任意類型的結構和/或程序編制。術語的通常解釋在理解本發明的範圍時,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包括」及其衍生詞意為如下的開端式術語指定所陳述特徵、元件、部件、組、整數和/或步驟的存在,但不排除其它未陳述特徵、元件、部件、組、整數和/或步驟的存在。前面所述也適用於具有相似含義的詞語,諸如術語「包含」、「具有」及其衍生詞。而且,當以單數使用時,術語「零件」、「部」、「部分」、「部件」或「元件」可具有單個零件或多個零件的雙重含義。而且,如本文所使用的為了描述上述實施例,下面的方向性術語「向前」、「向後」、「上方」、「向下」、「豎直」、「水平」、「下方」和「橫向」以 及任何其它類似的方向性術語是指裝備有置物盒組件12的汽車以及客廂的那些方向。因此,用於描述本發明的這些術語應當相對於裝備有置物盒組件12的汽車進行解釋。本文所使用的諸如「基本上」、「大約」以及「大致」的程度術語意味著最終結果不會顯著變化的所修飾術語的合理偏斜量。儘管僅僅選擇了所選定的實施例來闡述本發明,本領域技術人員通過本說明書容易得知,可以在不偏離如所附權利要求書中限定的本發明的範圍的情況下進行各種變型和修改。例如,各個部件的尺寸、形狀、位置或取向可根據需要和/或期望進行改變。顯示為相互直接連接或接觸的部件可具有布置在它們之間的中間結構。一個元件的功能可以由兩個元件來執行,反之亦然。可以在一實施例中採用另一個實施例的結構和功能。在特定實施例中不一定同時存在全部的優點。獨創於現有技術的每個特徵單獨或者與其它結構相結合,也應當被視為申請人對包括由這些特徵具體體現的結構和/或功能構思在內的進一步發明的單獨描述。因此,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前述描述僅是為了示例性闡述而提供,而不是為了限制如所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內容限定的本發明。
權利要求
1.一種汽車置物盒組件,包括 殼體,其限定置物盒和蓋體腔室,所述置物盒和所述蓋體腔室被具有自由上邊緣的分隔壁隔開;以及 剛性的蓋體,其樞轉地安裝到所述殼體以便在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移動,在所述蓋體處於所述打開位置時,所述蓋體的至少一部分位於所述蓋體腔室內並且所述置物盒被露出,在所述蓋體處於所述關閉位置時,所述蓋體遮蓋所述置物盒和所述蓋體腔室的至少一部分,並且所述蓋體具有內表面,所述內表面相對於所述分隔壁的自由上邊緣構造成使得在所述蓋體處於所述關閉位置時所述內表面的第一阻隔部與所述分隔壁的自由上邊緣相鄰地布置以阻隔所述分隔壁的自由上邊緣上方的空間。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汽車置物盒組件,其中, 所述蓋體的內表面包括與所述第一阻隔部間隔開的第二阻隔部,在所述蓋體處於所述打開位置時,所述第二阻隔部與所述分隔壁相鄰地設置從而阻隔所述分隔壁的自由上邊緣上方的所述空間,在所述蓋體處於所述關閉位置時,所述第二阻隔部與所述分隔壁的自由上邊緣間隔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置物盒組件,其中, 所述第二阻隔部包括朝遠離所述第一阻隔部的方向延伸的大致平坦表面,在所述蓋體處於所述關閉位置的情況下所述平坦表面至少遮蓋所述置物盒的一部分,並且 所述第一阻隔部包括突起表面,在所述蓋體處於所述關閉位置的情況下,所述突起表面沿垂直於所述平坦表面的方向朝向所述分隔壁的自由上邊緣延伸。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置物盒組件,其中, 所述蓋體的內表面包括第三阻隔部,所述第三阻隔部在所述第一阻隔部和所述第二阻隔部之間延伸,當所述蓋體在所述打開位置和所述關閉位置之間移動時,所述第三阻隔部阻隔所述分隔壁的自由上邊緣上方的所述空間。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置物盒組件,其中, 所述第二阻隔部包括突起表面,在所述蓋體處於所述打開位置的情況下,所述突起表面沿平行於所述平坦表面的方向延伸以使所述突起表面至少部分地懸突在所述分隔壁的自由邊緣上方。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汽車置物盒組件,其中, 所述蓋體包括第一端和與所述第一端相反的第二端,在所述蓋體處於所述打開位置的情況下,所述第一端布置在所述蓋體腔室內並且所述第二端向上遠離所述殼體延伸。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汽車置物盒組件,其中, 所述殼體包括內表面,所述內表面至少部分地限定所述蓋體腔室,所述蓋體腔室的內表面包括從所述內表面延伸出的多個第一肋,所述第一肋從所述蓋體腔室的下端延伸到所述蓋體腔室的上端,並且 所述蓋體的第一端包括多個第二肋,所述第二肋的尺寸被設計成在相鄰的一對所述第一肋之間延伸以使得當所述蓋體在所述打開位置和所述關閉位置之間移動時所述第二肋沿著形成在所述第一肋之間的相應空間移動。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汽車置物盒組件,其中, 所述殼體安裝在汽車的中央控制臺內,使得所述蓋體從所述中央控制臺的開口露出。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汽車置物盒組件,其中, 儀錶盤包括懸臂部,所述懸臂部懸突在所述開口的至少大部分上方。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汽車置物盒組件,其中, 所述蓋體包括第一端和與所述第一端相反的第二端,所述儀錶盤的懸臂部與所述中央控制臺之間的最小間隙小於從所述蓋體的第一端到所述蓋體的第二端的距離。
11.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汽車置物盒組件,其中, 所述分隔壁包括用於附件接口的附件表面,所述附件表面位於所述置物盒內,所述附件表面與所述置物盒的下端間隔開並且位於所述置物盒的下端上方。
12.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汽車置物盒組件,其中, 所述分隔壁包括從所述附件表面向上延伸的突起部,沿著所述突起部限定所述自由上邊緣。
13.根據權利要求I或11所述的汽車置物盒組件,其中, 所述蓋體繞樞轉軸線樞轉,所述樞轉軸線在所述分隔壁的附件表面下方的位置處延伸穿過所述殼體。
1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汽車置物盒組件,其中, 所述分隔壁限定有溝槽,所述溝槽沿著所述分隔壁橫向延伸並且與所述殼體的蓋體腔室相通,當所述蓋體處於所述打開位置時,所述第一阻隔部被接納在所述溝槽內。
1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汽車置物盒組件,其中, 在所述蓋體處於所述關閉位置的情況下,所述內表面的第一阻隔部與所述分隔壁的自由上邊緣對準或疊置。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汽車置物盒組件,其包括殼體和剛性的蓋體。殼體限定有置物盒和蓋體腔室,置物盒和蓋體腔室被分隔壁隔開。蓋體在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移動。在打開位置,蓋體的至少一部分位於蓋體腔室內,並且置物盒被露出。在關閉位置,蓋體遮蓋置物盒和蓋體腔室的至少一部分。蓋體具有內表面,內表面相對於分隔壁的自由上邊緣來構造從而使得在蓋體處於關閉位置時內表面的第一阻隔部與分隔壁的自由上邊緣相鄰布置並且與自由上邊緣對準或疊置,以阻隔分隔壁的自由上邊緣上方的空間。
文檔編號B60R7/06GK102897099SQ201210261658
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6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26日
發明者克里斯多福·詹姆斯·比格斯 申請人:日產自動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