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液壓錘集成液壓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05 07:24:2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液壓錘集成液壓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使用的液壓錘設備採用提升缸與液壓閥分散布置、管件連接的形式,提升缸液壓錘的擊打頻率高,在額定提升高度時的擊打頻率為每分鐘30-40次,一個工作循環中提升、緩衝、下落、能量釋放四個階段的時間合計不到2秒,提升缸活塞杆高頻率、高速度的伸出和縮回,受設備空間限制液壓元件通徑很小,液流速度大,液流阻力大且頻繁反向,易過熱,液壓油溫升大,故障點多,影響落錘擊打效能和可靠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目的是提供一種液流阻力小、落錘速度快、衝擊能力強、液壓溫升小的液壓裝置。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液壓錘集成液壓裝置,包括提升缸、電磁閥、蓋板、二通插裝閥、主閥座、管件和重錘,提升缸為活塞式液壓缸,提升缸的上端懸掛在液壓錘設備支架上,提升缸的活塞杆下端與重錘連接,提升缸有杆腔下部一側設置油口Ⅱ,無杆腔兩側分別設置油口Ⅰ和油口Ⅲ,油口Ⅰ通過管分別與外設的蓄能器和液壓動力站油箱連接,主閥座上部安裝孔內設置二通插裝閥,主閥座上部靠近提升缸一側設置主閥座油口Ⅲ,主閥座油口Ⅲ與二通插裝閥連接相通,二通插裝閥底部設置二通插裝閥油口A,主閥座底部設置主閥座油口Ⅰ,主閥座下部一側設置主閥座油口Ⅱ,其中主閥座油口Ⅰ、主閥座油口Ⅱ和二通插裝閥油口A相互連通,主閥座油口Ⅰ和提升缸油口Ⅱ通過管件連接,主閥座油口Ⅱ通過管與外設的液壓動力站的油泵壓力口連接,主閥座油口Ⅲ與提升缸油口Ⅲ連接相通,主閥座頂部、二通插裝閥上方設置蓋板,蓋板上方設置電磁閥,電磁閥為二位四通電磁換向閥,電磁閥包括電磁閥油口P、電磁閥油口A、電磁閥油口B和電磁閥油口T,主閥座、蓋板內均設置油道,電磁閥油口B通過蓋板內設置的油道與二通插裝閥控制口接通,電磁閥油口P通過主閥座、蓋板內設置的油道與主閥座油口Ⅱ接通,電磁閥油口T通過主閥座、蓋板內設置的油道與主閥座油口Ⅲ接通。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為: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重錘高速下落時,提升缸有杆腔以最短路徑就近向無杆腔排油及油泵、蓄能器經各自油口同時向無杆腔補油,可有效降低液流阻力,本實用新型優化了液流路徑,降低了有杆腔排油阻力和無杆腔補油阻力,即減少了落錘阻力及生熱,提高了重錘的擊打效能,落錘速度更快,衝擊能力更強,減少了系統過熱而導致故障的不良後果。本實用新型的液流阻力小、液壓溫升小,故障少。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主閥座、二通插裝閥、蓋板、電磁閥連接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所示,一種液壓錘集成液壓裝置,包括提升缸1、電磁閥2、蓋板3、二通插裝閥4、主閥座5、管件6和重錘7,提升缸1為活塞式液壓缸,提升缸1的上端懸掛在液壓錘設備支架上,提升缸1的活塞杆下端與重錘7連接,提升缸1有杆腔下部一側設置油口Ⅱ12,無杆腔兩側分別設置油口Ⅰ11和油口Ⅲ13,油口Ⅰ11通過管分別與外設的蓄能器和液壓動力站油箱連接,主閥座5上部安裝孔內設置二通插裝閥4,主閥座5上部靠近提升缸1一側設置主閥座油口Ⅲ53,主閥座油口Ⅲ53與二通插裝閥4連接相通,二通插裝閥4底部設置二通插裝閥油口A41,主閥座5底部設置主閥座油口Ⅰ51,主閥座5下部一側設置主閥座油口Ⅱ52,其中主閥座油口Ⅰ51、主閥座油口Ⅱ52和二通插裝閥油口A41相互連通,主閥座油口Ⅰ51和提升缸油口Ⅱ12通過管件6連接,主閥座油口Ⅱ52通過管與外設的液壓動力站的油泵壓力口連接,主閥座油口Ⅲ53與提升缸油口Ⅲ13連接相通,主閥座5頂部、二通插裝閥4上方設置蓋板3,蓋板3上方設置電磁閥2,電磁閥2為二位四通電磁換向閥,電磁閥2包括電磁閥油口P22、電磁閥油口A(圖中未示出)、電磁閥油口B21和電磁閥油口T23,電磁閥油口A始終被蓋板3堵塞著,主閥座5、蓋板3內均設置油道,電磁閥油口B21通過蓋板3內設置的油道與二通插裝閥4控制口接通,電磁閥油口P22通過主閥座5、蓋板3內設置的油道與主閥座油口Ⅱ52接通,電磁閥油口T23通過主閥座5、蓋板3內設置的油道與主閥座油口Ⅲ53接通。
電磁閥油口P22與主閥座油口Ⅱ52常通,電磁閥油口T23與主閥座油口Ⅲ53常通。通電後電磁閥油口P22與電磁閥油口B21接通;斷電後電磁閥油口P22與電磁閥油口B21斷開,電磁閥油口T23與電磁閥油口B21接通。
初始狀態,液壓動力站的油泵提供的壓力油通過主閥座油口Ⅱ52、二通插裝閥油口A41、二通插裝閥4腔內、主閥座油口Ⅲ53、提升缸油口Ⅲ13、提升缸無杆腔、提升缸油口Ⅰ11直接到液壓動力站油箱;電磁閥2通電後換向,電磁閥油口P22與電磁閥油口B21接通,壓力油經主閥座油口Ⅱ52、連接主閥座油口Ⅱ52與電磁閥油口P22的油道、電磁閥油口P22、電磁閥油口B21、連接電磁閥油口B21與二通插裝閥4控制口的油道進入二通插裝閥4上部,壓力油向下推動二通插裝閥4閥芯封閉二通插裝閥油口A41,壓力油則通過主閥座油口Ⅰ51、管件6、提升缸油口Ⅱ12進入提升缸有杆腔推動活塞上升,活塞杆帶動重錘7提升,活塞上升將無杆腔內的液壓油一部分排入蓄能器進行緩衝,另一部分排入油箱;重錘7提升至設定高度後電磁閥2斷電,斷電後電磁閥油口P22與電磁閥油口B21斷開,電磁閥油口B21和電磁閥油口T23接通,原先經電磁閥油口B21與二通插裝閥4控制口的油道進入二通插裝閥4上部的壓力油斷開,二通插裝閥4閥芯釋放恢復至初始位置,二通插裝閥4控制口通過電磁閥油口B21的油道與電磁閥油口T23接通,提升缸1有杆腔與無杆腔通過提升缸油口Ⅱ12、管件6、主閥座油口Ⅰ51、二通插裝閥油口A41、主閥座油口Ⅲ53、提升缸油口Ⅲ13得以連通,由於提升缸1有杆腔與無杆腔連通,活塞兩側的壓強達到動態平衡,但無杆腔一側活塞有效面積大於有杆腔一側活塞有效面積,面積的差值與壓強的乘積形成向下推力,提升缸1呈差動狀態,重錘7在自身重力及活塞向下推力的共同作用下克服阻力加速下落,重錘7下落時有杆腔排出的液壓油通過管件6、二通插裝閥4就近進入無杆腔,同時蓄能器的液壓油經提升缸油口Ⅰ11向提升缸1無杆腔補油,油泵壓力油經二通插裝閥4向提升缸1無杆腔補油。
本實用新型重錘7高速下落時,提升缸1有杆腔以最短路徑就近向無杆腔排油及油泵、蓄能器經各自油口同時向無杆腔補油,可有效降低液流阻力,本實用新型優化了液流路徑,降低了有杆腔排油阻力和無杆腔補油阻力,即減少了落錘阻力及生熱,提高了重錘7的擊打效能,落錘速度更快,衝擊能力更強,減少了系統過熱而導致故障的不良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