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火火外套(劉火日本的古服)
2023-06-27 01:53:02 1
自人類文明史以來,服飾於任一民族都是重要的。在超越了保暖遮羞的實用功用(其實遮羞已經不是單純的實用了)後,服飾是人類禮儀和美學的表現和表達。這在早熟文明之一的中華文明裡看得最清楚。在早尚難以追究但最遲在漢初就基本成書的《禮記》裡,已經有了服飾的專門篇章,其中《深衣》、《服問》、《緇衣》、《喪服》等章幾佔《禮記》的十分之一。
約公元二世紀,漢字傳入日本,漢文化也同時傳入了日本。到唐時,漢唐文化(包括文字、制度、禮儀、器物等)已經成為日本文化最重要的元素和構件。華服,當然也進入到日本文化之中(尤其是宮廷、僧侶和商人的服飾)。直到了日本的平安時代(794-1192)即相當於中國的晚唐五代北宋,日本的文化開始走向自主。其中從漢字走出的假名(平假名/片假名)在這一時期形成並定型。日本在這一時期的一部劃時代的作品《源氏物語》(約1001-1008),便形象地顯現了日本文化自主的開始和大步向前。即便如此,在這部書裡至少有兩個方面,依然深深地刻有漢唐文化的印記。一是,此書大量摘引唐詩尤其是白居易的詩(有學者認為,這故事的內核受到了《長恨歌》的啟發);二、在後來的(十六、十七世紀)為《源氏物語》插圖中所看到的男女主公的服飾,依然有唐服的印記。當然,此時的日本服飾走向了自主的道路
本文所要介紹的是日昭和初期所畫的風俗畫。這就是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建館150周年展覽中的一個分支「藤原時代(886—1183)風俗畫」。一共有六件作品:工裝(「物具著用」)、直衣與配飾(「直衣及物具著用」)、旅行服(「旅裝束著用」)、直衣與小衣(「直衣及小袿著用」)、狩獵服(「狩衣水乾等著用」)、一天細裝(「一日晴裝束著用」)。這六件作品所畫的服飾,從禮儀分是兩類,官服與民服。前者如直衣和狩衣,後者如旅裝與工裝。從服飾的功用分,正裝與便裝。前者如直衣與工裝,後者如小衣和細裝。
現在來說,直衣、狩衣和旅行服。
直衣。在平安時代(當然包括藤原時代)成為宮廷官家文官的正裝。
(《直衣及物具著用図》,服部有恆,1936。圖自東京國立博物館在線。下同)
(《直衣及小袿著用図》,吉村忠夫,1936)
狩衣。是日本平安時代公家的便裝。藤原時代它成為武官的服裝。這裝與狩獵相關,成為狩獵的專用服裝。因此它比直衣在穿載上更簡便。到了鎌倉時代(1185-1333,相當於中國的南宋與元朝),成為祭典中神職穿著的服裝。
(《狩衣水乾等著用図》,永井幾麻 ,1936)
旅行裝。從圖中可知,此旅行服非平民所用,而是宮廷男女野外的專用服裝(其中松岡永久的《物具著用図》(1936)就是仿畫《紫式部日記絵巻》的)。我們是否可以將這些所謂「風俗畫」看作是:日本在中古走向近古的過程中,其服飾的革新已經走在了中國的前面。
(《旅裝束著用図》, 巖田正巳,1936)
無論是平安、還是藤原,抑或緊隨平安時期的鎌倉,日本的服飾已經有了自己獨立的禮儀符號、實用功利和美學標識。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正是日本作為東方的新興大國和正在擴張的帝國,由當時不同的畫家畫出藤原時代的服裝。一是致敬自己祖宗即古代服飾;二是儘量表達日本已經實現了現代化(即西方化)大國的某種炫耀。
(寫於宜賓全城靜默自主居家第十二天2022年9月19日敘州田壩八米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