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風起隴西沒法看了(風起隴西大結局)
2023-06-18 06:42:55 2
《風起隴西》可能是今年上線的影視劇中最特別但又最遺憾的一部作品。從《風起隴西》的收視表現來看,這部作品在日常收視破1的央視黃金檔並不出彩。平均0.5、0.6的收視成績,甚至讓這部作品蒙上了一些非議。
但從《風起隴西》本身的品質來看,這部電視劇不論是劇情腦洞還是整體質感,都達到了口碑劇的水準。在大多數s 古裝劇都注水、擺爛的影視環境裡,《風起隴西》是獨樹一幟的存在。
如今《風起隴西》已經收官,大結局之後關於這部劇作品的爭論也終於有了定論。目前,《風起隴西》的豆瓣評分已經攀升到7.8分,而《風起隴西》的大結局,其實就暗示了這部劇曲高和寡的原因。
對於有原著作為基礎的影視作品來說,「魔改」是一大禁忌,回顧整個影視圈中魔改還能得到認可的作品可以說是少得可憐。《甄嬛傳》和《仙劍奇俠傳》已經是「魔改」的巔峰。
《風起隴西》這部劇上線之後,原著黨唯一的希望就是「不魔改」,但沒想到到了大結局,很多人不願看到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其中最大的改動是陳恭的下線,在原著中陳恭最終抓住了燭龍,立下了大功,他本可以藉此機會平步青雲,出任軍謀司司丞,但是他卻選擇了大隱隱於市的生活,調回成都擔任了一個閒職。
而在劇中,燭龍不是荀詡最親近的朋友,而是陳恭自己。在楊儀的計劃順利進行時,陳恭卻對荀詡起了私心,他扛起了所有的罪名,讓荀詡有機會從自己的埋下的機關中逃出,最終被梟首、棄市。
從精神內核來講,《風起隴西》的劇版其實一直貫徹著原著「小人物」命運的核心看點,但對觀眾來說陳恭這個角色怎麼說都是男一號,他的下線是大多數追劇的觀眾無法接受的意難平。
而這一「魔改」,改的合理、妥帖,甚至更符合現實世界,可就是讓觀眾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除了陳恭的結局之外,劇中的另一位主角荀詡,也有所改動。在原本的劇情裡,荀詡得知一切都是諸葛先生的棋局時不禁苦笑,但他在這個謀局中的堅持,卻讓諸葛先生非常賞識。
最後,荀詡升官並受重用,三年後與諸葛亮在同一天去世。而在劇版的結局裡,荀詡靠著一己之力將楊儀的計劃推翻,同時也導致了陳恭的死局。
而這一路上,荀詡曾是整個劇中最單純、最幽默的角色,可到了最後他失去了愛人、摯友,成了拖著殘疾的孤寡之人。
相對於對陳恭這個角色的改動,劇版增加了荀詡的主動權。不過相比於原著兩個主角獨立的主線,劇版將兩個角色命運緊密相連,匯成劇中劇情龍骨的改動,是比原著還精妙的設計。
其實看過原著的觀眾對李光潔飾演的諸葛亮相當不滿,在原著中諸葛亮是掌控整個大局的人,他是棋局的操盤手。主角陳恭和荀詡,都是他手裡的棋子。
這樣一個大人物,不該是李光潔這般雲淡風輕的塑造。但是原著黨萬萬沒想到,諸葛亮在這部劇中的參與感被編劇徹底改了。
原著中,諸葛亮對一切都不知情,真正控局的人是楊儀。在他得知楊儀所作所為的時候,諸葛先生還怒斥他黨爭要存有底線。
但就是這一改動,讓原著的內核更上一層樓。原著突出的看點是時代洪流下小人物的努力和掙扎是無用的,但劇版卻讓觀眾覺得時代故事裡,每一個人都是棋子。
在《風起隴西》的結局中,看似什麼都變了,但其實什麼都沒變。楊儀是為了興復漢室,可漢室還是衰落了。諸葛亮因為內鬥在二次北伐中再次失利,郭準反間陳恭的計劃也徹底失敗。
最令人惋惜的是,陳恭犧牲自己,放棄所有,保住了那麼多人,可是蜀國還是敗了。
歷史不會改變,穿插在時代故事裡的小人物、大人物都擋不住時代洪流浩浩蕩蕩地前行。劇版《風起隴西》對原著的改動,更彰顯了大局觀。
當然,不論劇情如何發展,觀眾對楊儀這個角色的厭惡是不會變的。相比於犧牲自己保全其他人的陳恭、身為魏諜卻多些人情味兒的柳瑩,楊儀這個角色就是一個為了目的不擇手段的人。他是權力的蛀蟲,是把權力當作信仰、奉為神明的反派。
在他毫不猶豫地想用荀詡的人頭做投名狀時,從頭到尾都不討喜的馮膺卻猶豫了。有些人為了信仰可以犧牲自己,但並不會認為犧牲別人也是理所應當。楊儀令人恨之入骨的故事線,是《風起隴西》真正讓人絕望的部分。
總而言之,《風起隴西》的結局幾乎全在觀眾預料之外。對於「原著」的魔改,是《風起隴西》口碑攀升的原因,也是大部分觀眾無法接受的原因。
作為古裝諜戰劇的《風起隴西》明明是一部爽劇的配置,卻一次又一次用現實打臉觀眾。回顧此類影視劇的套路,主角一定是最後的贏家,可《風起隴西》卻反套路而行,真正展現了小人物的風骨,卻告訴觀眾小人物無法改變命運的困局。
但是回歸作品本身,《風起隴西》的創新只是調高了對受眾的門檻。懸疑昏暗的質感,完全拋去爽劇套路的劇情。《風起隴西》這部作品本身就像劇中的陳恭和荀詡一樣,有著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冒險精神。
而影視劇領域,最缺像《風起隴西》這樣敢於挑戰俗套模版、敢於置流量熱點不顧的作品。筆者認為,《風起隴西》優秀的「魔改」本身就是對原著的致敬,這也是這部劇對劇中人物的結局一一做了調整,卻讓原著黨依舊給出高分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