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東吳佔領哪幾個省(三國時期的東吳)
2023-06-18 06:57:15 1
「家住東吳近帝鄉,平生豪舉少年場」。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皇權旁落他人,連封疆的官吏,都能飛升成為割據一方的霸主,在多方混戰之際,曹操、劉備以及孫權突出重圍佔據了有利形勢,由此天下一分為三。
作為我國經典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的故事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其中的「關羽溫酒斬華雄」、「劉備三顧茅廬」、「曹植七步成詩」,都是家喻戶曉的典故。
雖說《三國演義》書本上描繪的故事與真實的歷史有諸多出入,但故事的背景確實是真實存在的。
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曹操戰敗於孫劉聯軍,三國鼎立的局面由此形成。
曹操稱帝於220年,國號為「魏」,劉備稱帝於221年,國號為「蜀」,而「東吳」建國稍晚一些,公元229年,孫權才順利稱帝。
相比稱帝的曹操和劉備的不易,孫權這個帝王要做得更容易些,他之所以能佔領「江東六郡」與「長江天塹」,這其中的大半功勞都來自他的哥哥孫策。
只可惜孫策因仇敵的追殺而英年早逝,無法見到「東吳」建國的榮耀,在他死後,弟弟孫權繼承了他的爵位,由此江東易主。
那麼我們都知道了「東吳」建國的這番波折,也知道「東吳」的根基是江東六郡,那這個「六郡」以如今來看,究竟都是哪裡呢?
脫離袁術,開闢基業孫策本有「小霸王」之稱,在開闢自己的基業之前,他是跟隨袁術四處徵戰的,他的父親孫堅從討伐董卓到討伐劉表,一再為袁術立下大功,等到父親去世,孫策便成為了袁術重用之人。
在袁術帳下之時,孫策頗得人心,不僅招來眾多有志能人,連百姓對他也是十分的愛戴。
雖然起初是奉袁術為主,但隨著自己的勢力越來越大,孫策便不再願意屈居於人下,且那時袁術整日沉迷在帝王夢中,也實在不是孫策想繼續追隨之人,於是他便脫離了舊主,獨自開闢基業。
此後孫策先攻打劉繇,成功佔領了以南京城為中心方圓百裡的丹陽郡,之後又向東攻下了蘇州、杭州以及無錫這三座大城為主的吳郡,由此,江東兩郡成孫策囊中之物。
而後,孫策又南下成功拿下了會稽城,所掌控的疆土面積逐漸擴大,而這也成為了江東的第三郡。
手握江東三郡,孫策的根基越來越穩固,此時沉迷於皇帝夢的袁術企圖持傳國玉璽登基為王,孫策想要將其從歧路拉回,但奈何勸誡無用,最終2人徹底決裂。
關係破裂後,孫策也無需再念舊情,在袁術於西路進攻時,他親自帶兵上場平亂,並打退了敵軍。
孫策的勢力與影響力隨著戰役的勝利逐漸擴大,而袁術卻漸失軍心,勢力大減。
199年,袁術在戰亂之中吐血而亡,至此袁術手下的勢力,幾乎全部投誠孫策。
孫策英年早逝,孫權掌權孫策越戰越勇,袁術逝世後,他又沿長江而上進攻,先後拿下了廬江郡與豫章郡。
因為豫章郡佔地面積廣闊,為了更好地實行管理制度,孫策將其一分為二,將江西南部的部分地區,譬如吉安與贛州,劃分為豫章郡,又設立了廬陵郡。
可惜的是,在拿下江東六郡後,孫策遭到了往日仇人的追殺,不幸英年早逝。
在孫策逝世後,孫權上位接替哥哥掌權,年紀輕輕就成為了一方霸主,讓人好不羨慕。
雖然年輕,經驗難比哥哥,但那時的孫權身邊,有周瑜與魯肅等重臣輔佐,所以內部的政權相對來說是比較穩定的,而聯合劉備抗擊曹操也成功解決了外患。
相比於孫策掌權期間,四處徵戰又把命賠上,孫權要幸運得多,他一路走來都是比較順利的。
在公元229年,孫權成功登基稱帝,並將國號定為「吳」,其手下的領土包括江東六郡,想來如果沒有兄長為他打下這番基業,掌權後的孫權究竟能否稱霸一方,恐怕還並不好說。
如今距離東吳建國已過千年之久,中間歷經多個朝代,君主與京都城是換了又換,在此情況下,古時地理位置的稱謂也早已發生了變化。
那麼當初的江東六郡,即吳郡、會稽郡、豫章郡、丹陽郡、廬陵郡、廬江郡,以今天來看,究竟都對應著哪些地域呢?
江東六郡的地理位置首先來看吳郡,吳郡中的富春,如今來看是杭州的富陽區,也就是當初孫氏一族的發源地,而整個吳郡地區則是指江蘇省,其包含的地域有江蘇南部與浙江北部。
其次來看會稽郡與丹陽郡,孫權建國後定都於丹陽郡,可見其地理位置是十分優越的,不僅交通便利,民風淳樸,且還是江南一代的富庶之地。
同時丹陽地區也是三國時期兵源的聚集地,看過三國歷史的人對「丹陽兵」一定有所了解,這支精銳部隊便是來自這裡,丹陽郡以如今的地域位置來看是在江蘇的中部以及安徽的南部。
而會稽郡包含的地域是十分廣闊的,北面有江蘇,南面有福建,主要集中在浙江地區,在秦朝時期,會稽郡是設立的古郡之一,也是重要的產糧區。
豫章郡如今來看是江蘇的南昌,同時也包含了周圍的一些市區與縣城,在古時,尤其是三國時代,這裡的百姓安居樂業,是極為富庶的地域。
而廬陵郡是從豫章郡分離出來的,其地理位置緊挨著豫章郡,以經濟實力來看它是六郡中最弱的一個,但因為沒有戰亂在此發生,所以百姓的生活相對安穩。
最後一個就是廬江郡,此處在三國時期位於吳和魏的交界處,在這裡發生了合肥、石亭等重要戰役,以如今的地理位置來看,廬江郡是安徽的合肥市。
結語「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三國於歷史而言是個混亂的年代,很好地詮釋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句話。
事實上,歷史上每一個朝代在形成初期都是混亂的,一個朝代的形成象徵著另一個朝代的滅亡,三國的形成便代表了東漢的消亡。
不過,每個朝代的形成都對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三國鼎立結束了軍閥混戰,為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也為統一奠定了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