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棒材抗彎強度檢測夾具的製作方法
2023-06-17 13:53:31 3

本實用新型涉及硬質合金棒材加工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棒材抗彎強度檢測夾具。
背景技術:
在現有技術中,沒有專門的棒材抗彎強度檢測夾具,原來棒材在抗折彎檢測的時候,會出現以下幾個不方便因素:
1、在沒有半自動抗折彎夾具前,每次檢測放入棒材時需人員手動調整放入位置,保證棒材在整個夾具的中心線位置,保證棒材左右兩邊的距離基本一致;
2、在抗折彎檢測時,需人工手動折彎,棒材斷裂時碎屑飛濺,容易誤傷員工;
3、檢查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於提供一種棒材抗彎強度檢測夾具,克服現有技術在棒材抗彎強度檢測中存在的調整難度大、時間長、效率低、容易傷人的缺陷。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棒材抗彎強度檢測夾具,包括底板、滑塊、氣缸;所述底板為長條形的矩形板;所述底板沿長度方向設置有折彎長槽,所述底板在折彎長槽的兩端設置有滑塊滑動槽,所述滑塊滑動槽可滑動的安裝有滑塊,所述滑塊為兩個,所述滑塊在對應折彎長槽的兩側設置有兩個定位柱和兩個壓頭柱;所述底板沿寬度方向設置有擠壓槽,所述擠壓槽與折彎長槽連通並垂直;所述滑塊的兩外側設置有作用於滑塊使滑塊沿折彎長槽的長度方向左右移動的動力缸,所述擠壓槽的兩側設置有擠壓棒材使棒材折彎的動力缸。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動力缸的活塞杆端部設置有探頭,所述探頭內置有卡住棒材的凹槽。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底板在折彎長槽的位置下方設置有落料的落料槽。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動力缸為氣缸。
本實用新型的棒材抗彎強度檢測夾具,折彎長槽是棒材的檢測區,本新型的棒材抗彎強度檢測夾具的使用方法是:
1、手動將棒材放進夾具的折彎長槽內,棒材的左右位置由兩個定位柱限位,棒材的前後由壓頭柱所限位,限制棒材的前後活動空間和左右活動空間,防止棒材上下、左右、前後的崩裂飛濺;
2、底板寬度方向的一個氣缸一開始動作,將棒材抵到不能再移動後再向前走5mm後停止,使棒材發生彎曲變化;
3、氣缸一動作停止後,底板長度方向的兩個氣缸三、四同時開始向前移動,知道棒材彎曲弧度達到標準後停止,然後回程至最初狀態;
4、當氣缸三、四開始動作時,棒材發生彎曲變化,氣缸一探頭不再接觸棒材時,開始回程至最初狀態;
5、以上動作完成後,底板寬度方向的氣缸二開始動作,重複以上氣缸一的動作,氣缸三、四同時重複以上動作;
6、所有動作完成後,氣缸三再次向前將棒材退出滑塊,掉落至下面接料框內;
7、重複以上。
本實用新型的棒材抗彎強度檢測夾具,克服現有技術在棒材抗彎強度檢測中存在的調整難度大、時間長、效率低、容易傷人的缺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底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滑塊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說明。
如圖1、2和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棒材抗彎強度檢測夾具,包括底板5、滑塊6、氣缸1、2、3、4;所述底板5為長條形的矩形板;所述底板5沿長度方向設置有折彎長槽,所述底板5在折彎長槽的兩端設置有滑塊滑動槽,所述滑塊滑動槽可滑動的安裝有滑塊6,所述滑塊6為兩個,所述滑塊6在對應折彎長槽的兩側設置有兩個定位柱和兩個壓頭柱;所述底板5沿寬度方向設置有擠壓槽,所述擠壓槽與折彎長槽連通並垂直;所述滑塊6的兩外側設置有作用於滑塊6使滑塊6沿折彎長槽的長度方向左右移動的動力缸3、4,所述擠壓槽的兩側設置有擠壓棒材使棒材折彎的動力缸1、2。
所述動力缸1、2、3、4的活塞杆端部設置有探頭,所述探頭內置有卡住棒材的凹槽。
所述底板5在折彎長槽的位置下方設置有落料的落料槽。
所述動力缸1、2、3、4為氣缸。
本實用新型的棒材抗彎強度檢測夾具,折彎長槽是棒材的檢測區,本新型的棒材抗彎強度檢測夾具的使用方法是:
1、手動將棒材7放進夾具的折彎長槽內,棒材7的左右位置由兩個定位柱8限位,棒材7的前後由壓頭柱9所限位,限制棒材的前後活動空間和左右活動空間,防止棒材7上下、左右、前後的崩裂飛濺;
2、底板5寬度方向的一個氣缸1開始動作,將棒材抵到不能再移動後再向前走5mm後停止,使棒材發生彎曲變化;
3、氣缸1動作停止後,底板長度方向的兩個氣缸3、4同時開始向前移動,知道棒材彎曲弧度達到標準後停止,然後回程至最初狀態;
4、當氣缸3、4開始動作時,棒材發生彎曲變化,氣缸1探頭不再接觸棒材時,開始回程至最初狀態;
5、以上動作完成後,底板寬度方向的氣缸2開始動作,重複以上氣缸1的動作,氣缸3、4同時重複以上動作;
6、所有動作完成後,氣缸3再次向前將棒材退出滑塊,掉落至下面接料框內;
7、重複以上。
本實用新型的棒材抗彎強度檢測夾具,克服現有技術在棒材抗彎強度檢測中存在的調整難度大、時間長、效率低、容易傷人的缺陷。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不限於上述具體實施例的限制,凡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出的技術變形,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