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市的發展(安徽省宣城市的歷史發展變化)
2023-06-18 09:17:15 1
安徽宣城市的發展?【由來】宣城市也稱宣州市,名緣於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後,改南豫州為宣州,隋、唐時期為古宣州名為之宣州則以境內原設於今南陵縣境青弋江鎮的宣城縣的首字為州名,並在這一年將宣城縣併入州治宛陵,同時將宛陵縣易名為宣城縣,宣城縣即今宣州市「宣」字據《韓詩傳》說為「顯也」古代江南地區開發較晚,但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吳、楚兩國交通衝要的中江宣邑已隨著中江水運業的發展而日益繁榮,這時已成為吳、楚名邑顯揚於江南,定名宣邑,並築城以御守古代江南衝要宣城之名始定,漢為宣城縣,直至隋才改治宛陵舊城,取代宛陵,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安徽宣城市的發展?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安徽宣城市的發展
【由來】宣城市也稱宣州市,名緣於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後,改南豫州為宣州,隋、唐時期為古宣州名為之。宣州則以境內原設於今南陵縣境青弋江鎮的宣城縣的首字為州名,並在這一年將宣城縣併入州治宛陵,同時將宛陵縣易名為宣城縣,宣城縣即今宣州市。「宣」字據《韓詩傳》說為「顯也」。古代江南地區開發較晚,但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吳、楚兩國交通衝要的中江宣邑已隨著中江水運業的發展而日益繁榮,這時已成為吳、楚名邑顯揚於江南,定名宣邑,並築城以御守。古代江南衝要宣城之名始定,漢為宣城縣,直至隋才改治宛陵舊城,取代宛陵。
宛陵為秦漢古縣,以城居宛溪(俗稱東門大河為宛溪,為水陽江支流)之濱,陵陽山麓,合山水首字組成新縣名,治古爰陵邑(今宣州市區)。王莽時曾改名無宛。隋開皇九年(589年)才為宣城取代,宛陵為縣前後長達8個世紀。
宣城自取代宛陵,定名於今宣州市後一直為縣名,直至1987年6月10日改宣城縣為宣州市,前後長達14個世紀,現仍為宣城行署名。【沿革】宣州春秋時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於斯。秦初正式置縣。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丹陽郡郡治設在宛陵(今宣州區)。
晉太康二年(281年)析丹陽郡置宣城郡。自此,宣城一直作為州、郡一級政區存在。隋初廢郡,改南豫州為宣州,不久又改稱宣城郡。唐初置宣州,中間一度改稱宣城郡,以後復稱宣州。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宣州改為寧國府。元代為寧國路所在地。明、清為寧國府所在地。安徽正式建省後,宣州在皖南的地位與皖北重鎮合肥並提,號稱「南宣北合」。
民國期間,宣城先後為第九和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27日,宣城解放。5月成立宣城專區。1952年1月,宣城專區撤銷,轄縣併入新成立的蕪湖專區(1971年改稱蕪湖地區)。
1980年2月,蕪湖地區改名宣城地區。1982年4月,行署機關移駐宣城。1987年8月15日,撤銷宣城縣,設立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撤銷宣城地區和縣級宣州市,設立地級宣城市;宣城市設立宣州區。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設區。2001年2月宣城市正式掛牌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