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新城市志向海而興)
2023-06-17 21:49:53
依海而生,向海而興。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有了重要突破。近日,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公布了《深圳市海洋發展規劃(2022-2035年)(徵求意見稿)》。
《規劃》提出深圳要建設具有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為引領全球價值鏈、共塑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海洋城市發展典範;首次明確深圳海洋發展的四個戰略定位,即全球藍色經濟引領者、全球海洋科技創新標杆、全球綠色海洋文明示範區、全球藍色夥伴關係主平臺。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近幾年不少大城市發力打造的重點方向。作為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頂層設計,《規劃》落地之後,深圳「趕潮」,無疑將引領新一輪的藍色經濟競爭。
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基礎雄厚
自大航海開啟,全球貿易興盛以來,人類發展就進入海洋文明時代。那一片片蔚藍色的海域,不僅是一種自然地理形態,還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
數據顯示,世界上67%的人口生活在距離海岸400公裡範圍內,全球GDP的61%來自海洋和距離海岸線100公裡之內的沿海地區。
海洋文明,塑造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建設海洋強國,也成為我國的重大戰略目標。在這個背景下,打造有競爭力、影響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無疑是建設海洋強國的一個重要方向。
2017年發布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推進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這是在頂層規劃層面,對具體城市的首次點名。此後,先行示範區、粵港澳大灣區等規劃文件中,都明確提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在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方面,深圳能夠佔據先機,這和它的區位條件、產業基礎、科技創新環境等因素息息相關。
以區位為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便利的海運條件是基礎。而深圳不僅毗鄰香港,本身還是距離南海最近的超大城市,有優良的深水港和航道。2021年,深圳港全年實現貨櫃吞吐量2877萬標箱,進出口貿易相當發達。
深圳從小漁村起家,現在聚集了很多涉海龍頭企業,海洋工程和裝備業、海洋電子信息業、海洋生物醫藥業等產業發展迅速。據統計,深圳海洋生產總值已突破3000億元,藍色經濟底蘊雄厚。
另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城市定位,能為深圳探索獨具特色的藍色經濟,提供體制的優勢;科技創新極富活力的土壤,能為建設「全球海洋科技創新標杆」提供重要保障。
做大優勢、補齊短板,才能形成自己的競爭特色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概念的提出者張春宇曾提到,評價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至少有五大類指標,分別是航運中心、海洋金融與法律、海洋科技、港口與物流、城市的吸引力與競爭力等。
這五大類指標,不可能是一座城市與生俱來的。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因地制宜,依託自身優勢,才能形成自己的競爭特色。
深圳瞄準了全球藍色經濟引領者、全球海洋科技創新標杆、全球綠色海洋文明示範區、全球藍色夥伴關係主平臺這四個戰略定位,正是綜合考慮自身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等因素的結果。
比如在打造「全球藍色經濟引領者」方面,《規劃》不僅提到高標準建設國際航運中心,還重點提到,要建設「深港藍色金融服務中心」。
這一具體的目標,有兩個重要背景。其一,深圳和香港一衣帶水,而香港又是與紐約、倫敦齊名的全球金融中心;其二,深圳自身的金融業發達,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城市。因此,發力藍色金融服務,能形成區別於其他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特色。
再比如,《規劃》提出,打造「全球海洋科技創新標杆」。海洋領域的科技創新,離不開科技創新體系的支撐,科研成果的高效轉化,科技人才的集聚。
深圳的科研創新活力,一直位居全國前列。創新資源投入,尤其是R&D經費投入強度在全國遙遙領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達,還吸引了大量優質人才,這些都有助於海洋領域的科技創新。
當然,建設海洋中心城市,深圳不僅得將優勢做大,還得補齊短板。像《規劃》就提到,要構建「1 X N」的多層次、梯度化海洋高校教育體系。
缺少頂級大學,向來是深圳的一個痛點,深圳這幾年也在加碼投入,積極興建大學。而借著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戰略機遇,深圳建設海洋大學、特色海洋學院等,有利於豐富目前的高校教育體系。
另外,《規劃》還有一個重要看點,在全市設置十一處海洋發展重點片區,不同的片區承載著不同的功能。這一方面可以引導優勢資源向重點片區集聚,另一方面也實現了不同片區之間的差異化發展,避免了同質競爭。
新一輪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競爭,正在變得更加激烈
其實不只是深圳,自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概念興起以來,這一「頭銜」就成為沿海大城市競逐的香餑餑。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至少有上海、深圳、天津、青島、寧波、大連、舟山等七座城市明確提出過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標,競爭之激烈程度可見一斑。
比如廣州的「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到,到2025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力爭達15%左右;浙江方面,則採取了寧波、舟山共建海洋中心城市的策略。
最波折的要數青島。前幾年,為了衝刺國家中心城市,山東支持濟南和青島雙雙出戰。也許是考慮到同質化競爭的問題,近兩年,山東採取了差異化的定位發展策略,全力支持濟南建設國際中心城市,支持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相當於給青島進行了目標定位的調整。
而青島從爭創「國中」,轉向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對地區發展的價值在不斷提升。
作為率先被點名的城市,深圳和上海在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上,佔據了政策的先機。但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畢竟不是單一維度的,這些後發城市同樣各有各的優勢。
比如寧波,擁有全球貨物吞吐量第一大港舟山港,貨物吞吐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比如福州,海洋生產總值同樣已經突破了3000億元……
此次深圳的《規劃》出爐,意味著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有了清晰的頂層設計規劃和綱領。但新一輪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競爭,也正在變得更加激烈,誰能脫穎而出,依舊充滿各種變數。
海報設計 祝碧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