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可控減震前叉的製作方法
2023-07-01 23:33:0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自行車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自行車可控減震前叉。
背景技術:
自行車是人類偉大的發明,並且在不斷的研究發展,減震技術可以減緩自行車的震動,提高騎行的舒適感,備受青睞,然而減震也是有缺點的,其在緩衝震動的同時也將動力緩衝掉,尤其在爬坡路面,帶有減震系統將會使騎行倍感吃力。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自行車可控減震前叉,其可以自由控制是否將減震鎖死,操作簡便,有助於爬坡路面的騎行。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自行車前叉,包括:
豎管,左前叉,右前叉,前叉肩蓋,所述的左前叉、右前叉與前叉肩蓋一體成型,所述的豎管與前叉肩蓋可拆卸固定連接;所述的左前叉和右前叉上分別滑動連接有左腳和右腳,所述的左腳和右腳之間設置有與左腳和右腳固定連接的拱形梁;
所述的豎管有頂蓋和底蓋,頂蓋下部設有第一固定連杆,下蓋上面設置有第二固定杆,所述的第二固定杆滑插穿過豎管底蓋固定在所述的拱形梁上;所述的豎管內設有減震彈簧,所述的減震彈簧的上、下端分別於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連接,所述的豎管下部設有鎖死裝置,其用於鎖死第二固定杆。
進一步的,所述的鎖死裝置為在所述的豎管內壁設置有限位槽,所述的第二固定杆上設置有與所述的限位槽配合使用的限位栓,通過轉動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來實現限位栓與限位槽的位置關係,控制第二固定杆的鎖死與解鎖。
進一步的,所述的第一固定杆上部固定有六角螺母,其用於旋轉所述的第一固定杆,並通過彈簧帶動第二固定杆轉動。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自行車可控減震前叉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前叉可以自由控制是否採取減震,從而可以使騎行者根據需要選擇是否採取減震措施,從而使自行車能適應更多的騎行環境,給人們帶來更好的體驗,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自行車可控減震前叉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方便本領域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方案的了理解,下面結合較佳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較佳實施例是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作為保護範圍的限定。
如圖1所示,一種自行車前叉,包括:
豎管1,左前叉,右前叉,前叉肩蓋2,所述的左前叉、右前叉與前叉肩蓋2一體成型,所述的豎管1與前叉肩蓋2可拆卸固定連接;所述的左前叉和右前叉上分別滑動連接有左腳4和右腳3,所述的左腳4和右腳3之間設置有與左腳4和右腳3固定連接的拱形梁;
這裡要說明的是,這裡對豎管1餘前叉肩蓋2的連接方式不做限定,在本實施例中採用六角螺母固定,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這裡的拱形梁5使前叉更加牢固。
這裡左腳4和右腳3的滑動連接不做具體限定,可實現左腳4和右腳3相對於豎管1的上下移動即可。
所述的豎管1有頂蓋和底蓋,頂蓋下部設有第一固定連杆6,下蓋上面設置有第二固定杆7,所述的第二固定杆滑插穿過豎管底蓋固定在所述的拱形梁5上;所述的豎管內設有減震彈簧8,所述的減震彈簧的上、下端分別於第一固定杆6和第二固定杆7連接,所述的豎管下部設有鎖死裝置,其用於鎖死第二固定杆。
這裡要說明的是,第一固定杆6和第二固定杆7與減震彈簧8焊接固定,且第一固定杆6、第二固定杆7與彈簧接觸的一端均設有接頭,接頭外徑略小於彈簧內徑,保證焊接牢固,一旦開焊,仍能保證彈簧不脫離固定杆。
這裡對鎖死裝置不做具體限定,只要可以第二固定杆的上移不讓其向彈簧施加壓力即可,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優選在所述的豎管內壁設置有限位槽10,第二固定杆7上設置有限位栓11,通過轉動第一固定杆6和第二固定杆7來實現限位栓11與限位槽10的位置關係,從而防止第二固定杆的上移控制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的鎖死與解鎖。
因為第一固定杆6、減震彈簧8和第二固定杆7固定連接,因此可以通過控制第一固定杆6的旋轉來控制第二固定杆7的旋轉,進而控制限位栓11與限位槽10的接觸與分離,具體地,本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固定杆6上部固定有六角螺母9,其用於旋轉所述的第一固定杆6,並通過彈簧帶動第二固定杆7轉動。
這裡要說明的是,處於上方的第一固定杆6方便控制,可以通過控制第一固定杆6來實現鎖死與解鎖,操作簡便。
本實用新型的前叉可以自由的控制減震系統,方便自行車適應各種路面的騎行。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