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一個古老又年輕的城市(千年古都西安緣何成為)
2023-06-23 05:47:09 3
28日小年夜,隨著西安城牆新春燈會正式點亮,為期66天的「西安年·最中國」春節系列活動徐徐拉開大幕。當晚,十三朝古都西安首次與六朝古都南京聯合打造「雙城燈會」,吸引了上萬市民和遊客前來觀賞。
近兩年來,古城西安在沉寂多年後一躍成為「網紅城市」和熱門旅遊目的地。記者採訪發現,「網紅」的背後是西安市深度整合全市文化旅遊資源,通過搭建市場化平臺,快速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價值,結束了過去「端著金飯碗過窮日子」的尷尬局面。
記者:陳思思
大整合「激活」文化資源
作為千年古都,西安以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聞名於世。但相當長時期以來,這些資源的價值不僅沒被充分挖掘釋放出來,反而因種種因素成為影響城市建設和發展「包袱」。
「以城牆為例,西安明城牆過去由5個單位管理,全長13.74公裡沒有打通,別說舉辦大型活動,最基本的遊覽體驗都不好。」西安城牆管委會副主任吳春說。
記者:胡靜
為了撬動這些歷史文化資源,西安打破傳統條塊管理藩籬,將全市大部分文化旅遊資源劃轉給全國首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區——曲江新區統一規劃和運營。西安市通過「大整合助力大策劃,大策劃帶動大發展」,盤活歷史文化資源,兌現城市應有的價值。
吳春介紹說,現在城牆在全國率先建立起文化遺產標準化管理體系,通過舉辦大唐入城儀式、春節燈會、大型燈光秀、城牆馬拉松等活動,讓城牆再次煥發活力。
記者:李明
除了整合城牆、大明宮、「兵馬俑之鄉」臨潼等多個景區版塊,西安市還將西安歌舞劇院、西安話劇院等多家文藝院團,以及西安飯莊、德髮長、同盛祥、春發生等11家「中華老字號」納入曲江新區旗下,跨領域、跨行業整合資源,為文化、旅遊、演藝等搭建市場化平臺,推動文化產業和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
記者:李明
「打破原有事業單位的管理體制,將優質資源劃轉一家開發區,按照『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模式統一運營,最大的好處是執行力強、效率高,為古城探索『文化驅動』城市發展提供了新路徑。」曲江新區管委會主任姚立軍說。
大策劃催生「網紅城市」
記者採訪發現,西安市深度整合文化旅遊資源,不僅引爆了旅遊市場,還迅速提升城市形象,一躍成為倍受追捧的「網紅城市」,為城市發展帶來綜合效應。
2018年西安市開展了貫穿全年的城市品牌推廣活動。去年春節期間,西安首次推出「西安年·最中國」的系列活動,20餘天接待中外遊客超1000萬人次,使西安成為全國第四大春節旅遊熱門城市,也讓西安成為新晉「網紅城市」。
記者:胡靜
在2018年一整年裡,西安又策劃了「春滿中國·醉西安」「夏爽中國·嗨西安」「秋染中國·賞西安」等旅遊推介活動,打響了「西安·最中國」的文化標識。
西安市還把中國傳統資源以創造性地方式展示出來,著力打造「音樂之城」「博物館之城」「書香之城」,舉辦絲綢之路電影節、中法文化論壇、國際馬拉松,在城牆、大唐不夜城打造光影表演、燈光秀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給遊客展示了一個時尚、科技、國際化的古城。
記者:王健
城市形象的提升帶來了旅遊產業的「真金白銀」。西安旅遊發展委員會的數據顯示,2018年西安市接待海內外遊客超過2.4億人次,同比增長36.73%;旅遊業總收入2554.81億元,同比增長56.42%。
大發展助力古城「國際化」
記者:陳思思
西安的改變,正逢其時。隨著城市形象的提升,加之西安市推行的人才新政和優化營商環境政策,自2017年西安推出史上最寬鬆的「戶籍政策」,西安市新增戶籍人口超過100萬;2018年新增登記市場主體突破50萬戶,阿里巴巴、騰訊、亞馬遜、吉利等一大批項目落戶西安。
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西安GDP達8300多億元,同比增長約8.2%,三年跨越三個臺階,從6000多億增長到8000多億元,增速位居全國副省級城市前列。
記者:佟琦琪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西安,這個曾是東西方文明交流樞紐的內陸城市,再次站到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正以自信主動的姿態推動與絲路沿線國家的交流,不斷壯大絲路「朋友圈」。
從西安出發的「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自2013年開行以來,連通了西安至絲路沿線40多個國家和地區,直達德國、芬蘭、匈牙利、比利時等歐洲國家,已基本實現歐洲全域覆蓋。
記者:佟琦琪
近兩年,西安先後舉辦了絲路國際藝術節、絲路國際電影節、絲路旅遊國際博覽會等大型人文交流活動,以及「一帶一路」海關高層論壇、絲綢之路旅遊部長會議等重要國際活動。西安國際領事館區也在加快建設,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陝旅遊、經商、學習。
記者:李明
沉寂多年的千年歷史名城正在重新顯露出「國際範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