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安東尼奧尼的電影研究(一部電影引發的軒然大波)
2023-06-23 17:52:00 1
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
義大利人「安東尼奧尼」的名字,在那個年代的中國是家喻戶曉的。在這個名字的前面不僅加了義大利導演的稱謂,而且還被冠以「反動」二字。即「義大利反動電影導演安東尼奧尼」。自從這個名字出現後,在中國的政壇和民眾中引起了極大震動和憤慨,報紙、電臺連篇的批判文章幾乎每天見諸報端。所有這一切是因為這個導演在中國的土地上拍了一部叫《中國》的紀錄電影,這部電影被貫以「反華影片」。
記得當時在偷偷看過這部供「批判」用的影片後,感覺影片的色調是灰暗的,用每一個鏡頭在詆毀著中國。在這裡援引當時的報紙批判文章,題目是:《惡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批判安東尼奧尼拍攝的題為《中國》的反華影片》。在這裡我選用了當時報紙的一篇批判文章,或許可以領略這名導演、這部影片的大概。在這篇批判文章中說:
「去年開始在一些西方國家放映的、由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拍攝的題為《中國》的反華影片,是當前國際上一小撮帝國主義和社會帝國主義分子對新中國極端仇視的心理的反映。這個影片的出現,是一個嚴重的反華事件,是對中國人民的猖狂挑釁。」
「影片的鏡頭從北京天安門開始,看起來似乎是很自然的,其實,這種安排卻是為整個「紀錄片」的反動主題服務的。影片說,「北京是中國政治、革命的中心」,「人民共和國就在天安門宣告成立」,「文化革命的紅衛兵浪潮也在這裡興起」。然後,影片「離開天安門」,帶領觀眾開始「觀察」中國,也就是要人們看看中國革命究竟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什麼,接著就展開一連串的反動畫面,把新中國糟踏得不象樣子。」
「銀幕上不厭其煩地呈現出來的是零落的田地,孤獨的老人,疲乏的牲口,破陋的房舍……。說什麼「北京人是貧窮的,但並不悲慘」。承蒙這位導演先生手下留情,還說我們不算悲慘;但他的真意是嘲笑我們「貧窮」。他不是在城市和鄉村拚命捕捉一些鏡頭,攻擊人們「衣服破舊」,「勞動繁重」,誣衊在中國到處都可以遇到「窮人」嗎?所有這些完全是一副帝國主義老爺的腔調!。安東尼奧尼拍攝影片《中國》所採用的手法,也是極端反動和卑劣的。在鏡頭的取捨和處理方面,凡是好的、新的、進步的場面,他一律不拍或少拍,或者當時做做樣子拍了一些,最後又把它剪掉;而差的、舊的、落後的場面,他就抓住不放,大拍特拍。在整個影片中,看不到一部新車床,一臺拖拉機,一所象樣的學校,一處熱氣騰騰的建設工地,一個農業豐收的場景……。把我國人民無限熱愛的天安門城樓也拍得毫無氣勢,而卻用了大量的膠片去拍攝廣場上的人群,鏡頭時遠時近,忽前忽後,一會兒是攢動的人頭,一會兒是紛亂的腿腳,故意把天安門廣場拍得象個亂糟糟的集市,這不是存心汙辱我們偉大的祖國嗎!
「在影片的剪接上,畫面跳來跳去,好象是東拉西扯,雜亂無章,其實每一個片段的銜接,都是惡意安排的。比如,影片拍攝者先是向觀眾介紹十三陵地下宮殿陳列館中反映明朝勞動人民受壓迫和進行反抗的泥塑群象,講述當時農民的生活是如何的悲慘,然後鏡頭一轉,就出現一隊青年學生扛著鐵鍬下鄉參加勞動的情景,再轉到中阿友好人民公社,用一位女社員在勞動中擦汗的鏡頭,來宣揚什麼「日常的田間勞動是勞累繁重的」,並且叫嚷中國農村沒有「天堂」!這種手法分明是影射今天中國農民的境遇比幾百年前封建社會的農民好不了多少。」
「影片在光線和色彩的運用方面也是很壞的。影片的大部分都以灰暗的光線和陰冷的色調拍攝。黃浦江象籠罩著濁霧,北京的街道被抹上一層青光,林縣的山村陰影重重。總之,許多畫面給人以慘澹、悽涼、陰鬱、冷酷的印象。尤其惡劣的是,影片攝製者還利用配樂作為進行誹謗的手段。他在影片中沒有拍過我國一個革命樣板戲的鏡頭,卻拿樣板戲的一些唱段肆意嘲弄。當響起《龍江頌》中江水英唱「抬起頭,挺胸膛」時,畫面上出現的竟是豬搖頭的動作。據有關單位揭露,這種剪接完完全全是偽造的。這是蓄意污衊我們的革命樣板戲,攻擊我們的文藝革命,真是惡毒透頂!」
事過境遷,1983年安東尼奧尼患中風。2004年9月,他的電影回顧展在北京舉行,一位中國記者採訪了他,最後問他:「您想回中國嗎」92歲的安東尼奧尼說:「我們一起走,趕快!」。
這就是當時一部影片在中國大地上引發的政治和外交風波,作為歷史很多人已經淡忘了。但這位義大利電影導演安東尼奧尼的名字永遠與這部叫《中國》的記錄片,以及這段歷史進行了「連結」。
weiwoduzun7601
更多的老北京故事,請關注我的公眾號「四九城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