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沒有提到的五將(這三人的結局是三國二十四將裡的未解之謎)
2023-06-22 23:49:08 1
導語:《三國演義》畢竟是個小說,因此我們不能指望它能完全告知我們真實存在過的三國時期的歷史事實,其中許多內容是經過修改編撰後再演義出來。所以每個人物雖然都精心書寫了結局,但是不可當做歷史事實來看待,
作者的藝術加工是為了讀者獲得更優的故事賞閱體驗,其中更多的需要的是戲劇性表達,而不是為了記錄歷史而書寫。所以通過與歷史的對比就會發現這些耳熟能詳的人物的結局竟然是那樣的,跟書裡的差異不小。
隨便就能舉出幾個例子,比如書裡的黃忠這個人物,據讀者所知,黃忠分明是被一個與他名字十分相像的人偷襲致死,那個偷襲者就是馬忠,兩個人雖然名字相像但卻似乎不共戴天。
不過讀者所知道的黃忠的結局分明就是這樣的,可是根據歷史事實的記載卻顯示黃忠根本就沒有遇到馬忠,也沒有遭到偷襲,因為他是自己病死的,而且是在他去到吳國之前。
看來書中所寫與歷史事實出入相當大,如果不是不經意間了解到了歷史,那麼就會受到極大程度的誤導,把演義當成真實把真實當成演義。
我們隨處都可以舉出一個例子,比如每一個病逝的人最後都被安排成中箭身亡。太史慈就是被安排了這樣的結局,而且他的時間被延遲到赤壁之戰之後。
畢竟歷史上的太史慈赤壁之戰之前就自己病逝了,書裡卻寫在合肥之戰被敵人用箭射中要害而死。我們隨便閉眼就能想到一個例子,比如甘寧也是中箭身亡,也是被安排在了一個不可能的時間,直接延緩到夷陵之戰。然而真實的甘寧卻早早就在呂蒙這個人偷襲過後經過了一段時間就去世了。
這樣例子實在太多,可以無窮的例舉。因為榜上有名的大將有二十四個人之多,那麼首先就先要將他們重新安排,犧牲必然是壯烈的,不然就死得毫無意義。
也許這是為了讓讀者看到他們這些二十四大將的英雄氣概吧,為了讓讀者懷抱一個理想的影響,不然讀者看到的都是一個又一個人窩囊又無意義的病死或是毫不經意的被箭刺死,這頓時就讓讀者棄文而逃了。
還有一點是讀者想知道卻得不到解答的,那就是許褚的最終結局究竟是怎麼樣的?為何他在書的後面毫無存在感,甚至都不知道他是怎麼死的,他究竟何去何從了呢?類似的問題也包括張繡,再加一個周泰,神秘三傑。
他們的結局是一個謎團。其他的大將們都被詳細描述了,有的死得其所,有的含冤而死,有的被刺身亡,有的一筆帶過。
因此既然作者不告訴讀者,那麼就要恕別人冒昧地猜測一下,細緻的分析他們的結局才能圓了這個三國演義的夢。於是就有專家站了出來,得出了一些作者沒有告訴我們的事情。比如許褚,專家猜測是因為他是曹操的專屬保鏢,後來曹操去世因此他也要淡出人們的視野,因此就漸漸隱退了。
而周泰則是孫權的專屬保鏢,他同樣一開始有很多出場,但是後來確實突然神秘消失再也沒有下落了。
通過研究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周泰的死亡時間是在黃龍年間,因此他最後的死亡應該是與歷史事實相符合。而張繡也是同樣突然神秘失蹤,無法判斷他怎麼死亡,不過專家的分析十分有道理,他很可能是在曹丕對他施加的壓力下選擇自殺結束生命。
那麼可以看得出書中人物的結局都被修改得面目全非,這些人物都已經不再是原來的人物了。許褚已經不再是原來的許褚,周泰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周泰,張繡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張繡,他們都已在書中獲得了另一種人生,也許這種人生才是他們想要的。一種壯烈的人生,壯烈的死亡,而不是病死或是中箭身亡或是被逼自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