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臺官職一般多大(道臺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
2023-06-23 13:58:00 1
清朝標準的地方行政機構只有省、府、縣三級,分別對應的主要官職是巡撫、知府和知縣。可是到了乾隆後期,在省和府兩級之間又多出來了一級,這一級的行政長官名叫道員,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道臺。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關於道臺的那些事。
乾隆帝像
從嚴格意義上講,道並不是一級地方行政機構,而是省級行政機構的派生物。清初,各省布政使下設左右參政、參議,駐守在某一地方,稱為守道。又按察使下設副使、僉事等,可去分巡某一地方,稱為巡道。乾隆時裁撤上述參政、副使等官,專設分守道、分巡道,帶兵備銜,管轄府州,成為省和府州之間一級機構,叫做道員。所以說基本上是司之下設「道」,如糧道、鹽茶道、兵備道等等
四品文官補服
乾隆十八年(1753年),道員一律被定為正四品,所以正四品為道臺這是清朝官職序列的原則。但實際操作中卻有特例,如駐外道員中二品和三品的皆有。特別是清朝中後期,可以用錢來捐個虛職的官當,那時的道員品級就更不一定了。比如大家所熟悉的紅頂商人胡雪巖,他就捐了一個從二品的道員。道員與有實權的知府還是有區別的,知府屬於標準的地方父母官,是知縣的上司,主要負責訴訟、徵稅和教化。而道員是省直官員,屬於省府派出做具體事情的,有點類似於今天的省直各廳局長。清代有相當一部分官員寧願做個有實權的知府,也不願幹上下受欺的道臺,因為畢竟「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胡雪巖劇照
別看道臺往往都沒有什麼實權,但是他是地方官能否更上一層樓的門檻,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旦越過道臺進入監司級別(藩司及臬司),接下來成為巡撫或總督這樣的封疆大吏基本就是板上釘釘的事了。當然道臺也有肥缺,如負責官鹽生產銷售的鹽道,海關進出口檢查的海關道等,一年輕鬆能搞到幾十萬兩白銀,可以說是名利雙收的好職位。比如袁世凱的父親袁保慶就是江寧鹽法道,常駐江寧,直屬兩江總督,主要的工作是為當時的兩江總督馬新貽辦理糧臺。而且袁保慶軍功卓著,是正二品大員,身份和級別與巡撫一模一樣,他和當時的江寧布政使孫依言是馬新貽最得力的助手。
道署
道臺協助督撫及藩臬長官監督、管理下屬地方政務。乾隆、嘉慶時又準密折封奏,權勢日益加重,以至有人視道臺為省(巡撫、總督)下,府(知府)上的一級地方行政機構。這樣使清朝的地方行政機構從三級慢慢地演變成了四級,道臺這個由虛變實的地方職位,也和官員的升遷及老百姓的生活日益密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