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電影海報中的流金歲月(在電影海報中追憶逝水年華)
2023-06-14 06:34:08 1
追尋電影海報中的流金歲月?走進南靖縣城中山路,沿著青石板鋪就的古道往裡走,蔡福榮開辦的林豐書畫社就「藏」在這裡大約三十平方米的屋子裡,掛滿了蔡福榮自己創作的字畫,從中可見他別具一格的藝術造詣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牆上用繩子、木夾串起來的一幅幅色澤明亮、年代感十足的電影海報,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追尋電影海報中的流金歲月?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追尋電影海報中的流金歲月
走進南靖縣城中山路,沿著青石板鋪就的古道往裡走,蔡福榮開辦的林豐書畫社就「藏」在這裡。大約三十平方米的屋子裡,掛滿了蔡福榮自己創作的字畫,從中可見他別具一格的藝術造詣。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牆上用繩子、木夾串起來的一幅幅色澤明亮、年代感十足的電影海報。
「這張是1965年的《地道戰》,那張是由巴金小說改編的《家》,還有《野火春風鬥古城》、《李雙雙》、《紅樓夢》等,這些都是非常具有時代意義的老電影。」談起電影海報,蔡福榮如數家珍。他說,電影海報是電影史的載體,具有較高的文化內涵,並且時代特徵明顯,能喚起人們的懷舊感。平時有空,他都會從特製的大樟木箱裡拿出「壓箱寶」,翻看自己收藏的一些珍貴的海報,再三品味那些年代獨有的歷史沉澱。
「我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收藏海報的,當時一張電影票才一兩元錢。」蔡福榮說,那時20多歲的他剛工作不久,對電影這種新潮的玩意兒甚是痴迷,每逢村裡播放露天電影,他必定搬著小板凳早早候在現場搶個好位置。他也時常流連在南靖電影院、華僑戲院,透過光影交匯的熒幕去了解外面的世界。
由於從小學習美術,對繪畫有著濃厚的興趣。漸漸的,蔡福榮對影院裡電影海報的青睞已經超過了對電影的喜愛。蔡福榮說,上世紀80年代之前的電影海報均為手工繪製,水墨、水粉、水彩、油畫等各種形式都有,本身就是製作精美的美術作品。一些當代著名畫家就曾經繪製過電影海報,如程十髮畫過《林則徐》,黃胄畫過《阿娜爾罕》,陳逸飛畫過《青春》等等。到了上世紀90年代之後,劇照才逐漸取代了繪畫。「現在海報製作主要靠電腦特技,幾乎很難再看到像傳統手繪海報那樣具有藝術感的作品了。」蔡福榮遺憾地說。
作為一名書畫家,蔡福榮從電影海報中收穫的不僅僅是收藏的樂趣,還有對藝術更深層次的理解。對他來說,除了時代特徵,收藏海報主要還是看其中的美術價值。「一開始我只是偶爾興起收藏一兩張,後來才慢慢開始專門去收藏。」為了把更多的手繪海報收入囊中,蔡福榮廣泛發動親戚、朋友、同學幫忙找尋老電影海報,在網上和海報收藏「發燒友」交換彼此缺少的資源,還專門跑到漳州各地去結識當地的電影院工作人員,軟磨硬泡從他們手中「挖」到不少罕見的電影海報。其中,最令他得意的是一張由南斯拉夫波斯納電影製片廠攝製的電影《橋》。
「這張《橋》的尺寸非常特別,它是橫幅對開的細條形海報,和其他海報的規格很不一樣,市面上存量極少。」蔡福榮說,曾有朋友出價3000元要買他這張海報,但他堅決不賣。據了解,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影海報已經從早期的單純廣告宣傳逐漸轉變為一種時尚文化收藏品。電影《南徵北戰》海報開價6萬元,是目前已知國內電影海報成交價的最高紀錄。
儘管多年來收藏海報,蔡福榮手頭也有一些市場價值很高的稀有海報,但除了用一般海報來以物換物,他從來不捨得把海報珍品拱手讓人。「我自己都還沒看夠呢,總覺得看不過癮。」蔡福榮說,他打算把這幾千張海報用相機翻拍起來,按照年份、製片廠等做一個歸納整理,方便查找。如果條件允許,他還想辦一個老電影海報展,讓更多人從這些掩藏了時光的電影海報中追憶逝水年華。
⊙郭碧燕林順來文/圖
南斯拉夫電影《橋》海報。
蔡福榮在整理收藏的電影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