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漆噴塗用輔助固定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14 00:08:4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油漆噴塗配件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油漆噴塗用輔助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
為保證色澤的一致性,在進行油漆噴塗作業時,多是採用機器人對組裝好的成型產品進行整體的自動噴塗工作。若需噴塗的產品具有封閉其開口的門體時,則需將門體打開並保持一定角度,這樣,方可使得噴塗裝置能作用於門體內側面進行上色工作。例如,在對車體與車門進行噴塗時,要使車門能與車身一起進行機器人自動噴塗工作,通常是將車門打開並與車身保持一定角度的狀態,這樣,才能保證車門內外與車體噴塗色澤的一致性。目前,用於固定門體的方式多是設置支撐杆進行角度支撐,但該種方式不僅角度可調性缺失,而且在固定性能方面仍存在易滑脫、易鬆動的問題,從而,會進一步影響對門體的噴塗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問題,提供油漆噴塗用輔助固定裝置,通過調節活動體與支撐杆下端之間的距離則可對支撐杆與定位組件之間的夾角進行調整,則可實現門體的開關及開閉角度的控制,它既可保證門體在輸送及轉運過程中不意外開啟,也可滿足機器人噴塗對門體開啟角度的要求,具有操作簡便、性能穩定及通用性好的優點。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主要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油漆噴塗用輔助固定裝置,包括活動組件和縱向設置的支撐杆;
活動組件包括活動體,活動體的中部開設有貫穿其上下端面的通口,支撐杆穿過通口使得活動體套設在支撐杆上,且活動體可相對支撐杆上下移動;
活動體上設置有兩個分別位於支撐杆兩側且均與通口連通的通孔,兩個通孔分別貫穿活動體的兩側端面;
每一通孔內均轉動設置有凸輪、彈性組件及卡緊件,彈性組件的兩端分別作用於凸輪和卡緊件使得:卡緊件與支撐杆的側壁相抵接;
還包括用於驅動兩凸輪同時轉動的驅動組件。
本實用新型中,為實現本活動體與門體的連接,每一個通孔上均縱向貫穿設置有螺栓,螺栓的下端還套設有螺母。活動體可由上蓋板和下蓋板共同構成,將彈性組件、凸輪及卡緊件安裝於上蓋板與下蓋板之間的區域後,再將螺栓穿過設置於上蓋板和下蓋板上的通孔,並使用緊固螺母對上蓋板與下蓋板之間的距離進行固定,這時,上蓋板與下蓋板之間的區域則為彈性組件、凸輪及卡緊件的活動區域。這樣的設置,更便於各部件於活動體內的安裝。兩彈性組件的一端分別與兩凸輪相抵接,兩彈性組件的另一端分別作用於兩卡緊件使得兩卡緊件夾緊在支撐杆的兩側。
本實用新型安裝時,以車體為例,需先將螺母擰下,然後將支撐杆的下端穿過後門內板,並將該端通過連接件鉸接在車體前後門之間的立柱上,再將螺栓從後門內板上的孔位穿過,再將螺母套設在螺栓上,這樣,則完成了安裝工作。安裝後,通過調節活動體與支撐杆下端之間的距離則可實現支撐杆與立柱之間夾角的調整,進而則可實現門體的開關及開閉角度的控制。
本實用新型零位狀態時,兩通孔內的凸輪相對設置,且兩凸輪的長半徑端直接與彈性組件相抵接,這時,彈性組件通過其自身的彈性形變使得兩卡緊件分別夾緊於支撐杆的兩側,從而將活動體固定於支撐杆上。需對門體的開關及開閉角度進行調整時,則通過驅動組件轉動兩凸輪,使得兩凸輪的短半徑端與彈性組件相接觸並抵接,這時,則讓位給彈性組件更大的空間,使得彈性組件的彈性形變得到減弱,進而使得彈性組件對卡緊件的作用力也減弱,這樣,則可輕鬆移動活動體。待位置調整後,則再次通過驅動組件復位兩凸輪的位置,也即再次壓縮彈性組件的空間,使得彈性組件的彈性形變得到增強,進而使得兩卡緊件又重新夾緊於支撐杆的兩側,這樣,則將活動體的位置進行固定。
可見,通過調節活動體與支撐杆下端之間的距離則可對支撐杆與成型產品之間的夾角進行調整,則可實現門體的開關及開閉角度的控制,它既可保證門體在輸送及轉運過程中不意外開啟,也可滿足機器人噴塗對門體開啟角度的要求,具有操作簡便、性能穩定及通用性好的優點。
為實現驅動組件對兩凸輪同步轉動的驅動,進一步地,所述活動體上還設置有位於所述通孔後方的調節腔;
所述驅動組件包括橫向設置且可相對活動體轉動的轉動軸A和轉動軸B,轉動軸A的前端和轉動軸B的前端均與通孔內壁轉動連接,轉動軸A的後端貫穿活動體的後端面,轉動軸B的後端與調節腔腔壁轉動連接;
轉動軸A上套設有位於調節腔內的主動輪,轉動軸B上套設有位於調節腔內的從動輪,主動輪與從動輪上還套設於與兩者傳動配合的傳動帶;
兩個所述凸輪分別套設在轉動軸A的前端部和轉動軸B的前端部。
本實用新型應用時,通過轉動轉動軸A,即可通過傳動帶的傳動作用將動能傳遞給轉動軸B,使得兩凸輪一起做同步轉動。在該轉動過程中,則可實現凸輪長半徑端與彈性組件之間的脫離和接觸狀態。
為提高彈性組件運行的穩定性,進一步地,所述彈性組件包括第一活動板、第二活動板及位於第一活動板與第二活動板之間區域的彈性件,彈性件的一端作用於第一活動板使得第一活動板與所述凸輪相抵接,彈性件的另一端作用於第二活動板使得第二活動板將所述卡緊件壓緊於所述支撐杆的一側。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活動板和所述第二活動板相對的端面內均設置有導向槽。彈性件的兩端分別位於第一活動板和第二活動板上的導向槽內,並直接作用於導向槽的槽底。導向槽可對彈性件的彈性形變進行有效的導向限位作用,避免其發生位置偏移。
進一步地,所述支撐杆的兩側壁上均設置有與所述卡緊件底端置入配合的限位槽。當卡緊件滑動至限位槽的兩端部時,則表示門體已經處於關閉狀態或者打開狀態的極限位置,這時,則不能再使活動體上下移動,這樣,可進一步避免活動體脫離支撐杆。
為提高操作的簡便性,進一步地,所述轉動軸A上還設置有扭簧。扭簧的一端固連於所述活動體上,它的另一端固連於轉動軸A上。還可在轉動軸B上亦設置有扭簧。通過扭簧的設置,轉動軸A在無外力的作用下也可自動復位至零位狀態,也即凸輪長半徑端與彈性組件相抵接的狀態。
為實現卡緊件於支撐杆側面的滾動,進一步地,所述卡緊件的截面呈圓形。
進一步地,所述卡緊件呈圓柱體或者球體。
為便於轉動轉動軸A,進一步地,所述轉動軸A的後端設置有位於所述活動體外側的轉動手柄。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中,通過調節活動體與支撐杆下端之間的距離則可對支撐杆與成型產品之間的夾角進行調整,則可實現門體的開關及開閉角度的控制,它既可保證門體在輸送及轉運過程中不意外開啟,也可滿足機器人噴塗對門體開啟角度的要求,具有操作簡便、性能穩定及通用性好的優點。
2、通過驅動組件的設置,可實現兩凸輪的同步轉動。具體地,通過轉動轉動軸A,即可通過傳動帶的傳動作用將動能傳遞給轉動軸B,使得兩凸輪一起做同步轉動,在該轉動過程中,則可實現凸輪長半徑端與彈性組件之間的脫離和接觸狀態。
3、通過扭簧的設置,轉動軸A在無外力的作用下也可自動復位至零位狀態,也即凸輪長半徑端與彈性組件相抵接的狀態,這樣,則大大提高了操作的便利性。
4、當卡緊件滑動至限位槽的兩端部時,則表示門體已經處於關閉狀態或者打開狀態的極限位置,這時,則不能再使活動體上下移動,這樣,可進一步避免活動體脫離支撐杆。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油漆噴塗用輔助固定裝置一個具體實施例在零位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油漆噴塗用輔助固定裝置一個具體實施例在轉動轉動軸A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油漆噴塗用輔助固定裝置中活動體一個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附圖標記所對應的名稱為:1、支撐杆,2、活動組件,3、活動體,4、通口,5、轉動手柄,6、螺栓,7、螺母,8、卡緊件,9、凸輪,10、從動輪,11、第一活動板,12、第二活動板,13、彈性件,14、導向筒,15、導向槽,16、扭簧,17、調節腔,18、通孔,19、傳動帶,20、轉動軸A,21、轉動軸B,22、主動輪。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不限於此。
實施例1
如圖1至圖3所示,油漆噴塗用輔助固定裝置,包括活動組件2和縱向設置的支撐杆1;
活動組件2包括活動體3,活動體3的中部開設有貫穿其上下端面的通口4,支撐杆1穿過通口4使得活動體3套設在支撐杆1上,且活動體3可相對支撐杆1上下移動;
活動體3上設置有兩個分別位於支撐杆1兩側且均與通口4連通的通孔,兩個通孔18分別貫穿活動體3的兩側端面;
每一通孔18內均轉動設置有凸輪9、彈性組件及卡緊件8,彈性組件的兩端分別作用於凸輪9和卡緊件8使得:卡緊件8與支撐杆1的側壁相抵接;
還包括用於驅動兩凸輪9同時轉動的驅動組件。
本實施例中,為實現本活動體3與門體的連接,每一個通孔18上均縱向貫穿設置有螺栓6,螺栓6的下端還套設有螺母7。活動體3可由上蓋板和下蓋板共同構成,將彈性組件、凸輪9及卡緊件8安裝於上蓋板與下蓋板之間的區域後,再將螺栓6穿過設置於上蓋板和下蓋板上的通孔,並使用緊固螺母7對上蓋板與下蓋板之間的距離進行固定,這時,上蓋板與下蓋板之間的區域則為彈性組件、凸輪9及卡緊件8的活動區域。這樣的設置,更便於各部件於活動體3內的安裝。
本實用新型安裝時,以車體為例,需先將螺母7擰下,然後將支撐杆1的下端穿過後門內板,並將該端通過連接件鉸接在車體前後門之間的立柱上,再將螺栓6從後門內板上的孔位穿過,再將螺母7套設在螺栓上,這樣,則完成了安裝工作。安裝後,通過調節活動體3與支撐杆1下端之間的距離則可實現支撐杆1與立柱之間夾角的調整,進而則可實現門體的開關及開閉角度的控制。
本實施例零位狀態時,兩通孔18內的凸輪9相對設置,且兩凸輪9的長半徑端直接與彈性組件相抵接,這時,彈性組件通過其自身的彈性形變使得兩卡緊件8分別夾緊於支撐杆1的兩側,從而將活動體3固定於支撐杆1上。需對門體的開關及開閉角度進行調整時,則通過驅動組件轉動兩凸輪9,使得兩凸輪9的短半徑端與彈性組件相接觸並抵接,這時,則讓位給彈性組件更大的空間,使得彈性組件的彈性形變得到減弱,進而使得彈性組件對卡緊件8的作用力也減弱,這樣,則可輕鬆移動活動體3。待位置調整後,則再次通過驅動組件復位兩凸輪9的位置,也即再次壓縮彈性組件的空間,使得彈性組件的彈性形變得到增強,進而使得兩卡緊件8又重新夾緊於支撐杆1的兩側,這樣,則將活動體3的位置進行固定。
可見,通過調節活動體3與支撐杆1下端之間的距離則可對支撐杆與成型產品之間的夾角進行調整,則可實現門體的開關及開閉角度的控制,它既可保證門體在輸送及轉運過程中不意外開啟,也可滿足機器人噴塗對門體開啟角度的要求,具有操作簡便、性能穩定及通用性好的優點。
為實現驅動組件對兩凸輪9同步轉動的驅動,優選地,所述活動體3上還設置有位於所述通孔18後方的調節腔17;
所述驅動組件包括橫向設置且可相對活動體3轉動的轉動軸A20和轉動軸B21,轉動軸A20的前端和轉動軸B21的前端均與通孔18內壁轉動連接,轉動軸A20的後端貫穿活動體3的後端面,轉動軸B21的後端與調節腔17腔壁轉動連接;
轉動軸A20上套設有位於調節腔17內的主動輪22,轉動軸B21上套設有位於調節腔17內的從動輪10,主動輪22與從動輪10上還套設於與兩者傳動配合的傳動帶19;
兩個所述凸輪9分別套設在轉動軸A20的前端部和轉動軸B21的前端部。
本實施例應用時,通過轉動轉動軸A20,即可通過傳動帶19的傳動作用將動能傳遞給轉動軸B21,使得兩凸輪9一起做同步轉動。在該轉動過程中,則可實現凸輪9長半徑端與彈性組件之間的脫離和接觸狀態。
為提高彈性組件運行的穩定性,優選地,所述彈性組件包括第一活動板11、第二活動板12及位於第一活動板11與第二活動板12之間區域的彈性件13,彈性件13的一端作用於第一活動板11使得第一活動板11與所述凸輪9相抵接,彈性件13的另一端作用於第二活動板12使得第二活動板12將所述卡緊件8壓緊於所述支撐杆1的一側。
優選地,所述第一活動板11和所述第二活動板12相對的端面內均設置有導向槽15。彈性件13的兩端分別位於第一活動板11和第二活動板12上的導向槽15內,並直接作用於導向槽15的槽底。導向槽15可對彈性件的彈性形變進行有效的導向限位作用,避免其發生位置偏移。
優選地,所述支撐杆1的兩側壁上均設置有與所述卡緊件8底端置入配合的限位槽14。當卡緊件8滑動至限位槽14的兩端部時,則表示門體已經處於關閉狀態或者打開狀態的極限位置,這時,則不能再使活動體3上下移動,這樣,可進一步避免活動體3脫離支撐杆1。
為提高操作的簡便性,優選地,所述轉動軸A20上還設置有扭簧16。扭簧16的一端固連於所述活動體3上,它的另一端固連於轉動軸A上。為提高復位彈力,還可在轉動軸B上亦設置有扭簧。通過扭簧16的設置,轉動軸A20在無外力的作用下也可自動復位至零位狀態,也即凸輪9長半徑端與彈性組件相抵接的狀態。
為實現卡緊件8於支撐杆1側面的滾動,優選地,所述卡緊件8的截面呈圓形。
優選地,所述卡緊件8呈圓柱體或者球體。
優選地,所述轉動軸A20的後端設置有位於所述活動體3外側的轉動手柄5。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只局限於這些說明。對於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實施方式,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