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罰電影完整免費(長篇小說罪與罰)
2023-06-14 06:37:18 1
文/馬家駿
《罪與罰》是暴露文學的偉大作品。它在灰濛濛、死沉沉、臭烘烘的城市貧民窟背景上,揭示了專制主義壓追下與資本主義剝削下,住在骯髒小胡同和潮溼地下室的小人物們走投無路和被社會吃掉的慘景。馬爾美拉多夫一家的遭遇即是城市下層人的縮影。這個貧困的小官吏借酒澆愁,最後被馬車壓死。他的大女兒索尼亞為了養活弟妹不得不去賣淫。他的妻子最後發了瘋。窮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失學失業,經常挨餓。他的妹妹杜尼亞為了供養哥哥求學而決定嫁有錢人以出賣自己。那些被誣賴的油漆匠、經常懷孕打胎的洗衣婦……陀思妥耶夫斯基懷著痛楚描寫了一個任人宰割的俄羅斯,一個赤貧、受凌辱、走到了絕境的市民世界。
小說的主人公羅季昂·拉斯柯爾尼科夫是個大學生。他衣衫褸襤、破帽遮顏、沒錢吃飯、欠下房錢,深感社會的不公平。這個身材苗條、溫文英俊的青年處在走投無路的境地。拉斯柯爾尼科夫離群索居,精神恍惚,整日沉思,孤獨自白。這個過分緊張、易受刺激、患了憂鬱症的青年從感受不公平出發,內心產生著矛盾:一方面憎惡不公平,有反叛精神,另一方面從個人主義出發把人分為兩類:一類是平庸時人,另一類是天才超人。偉大人物就是踏過平庸人的屍體和血泊而在歷史上作出了貢獻。殺人最多的就成了拿破崙、穆罕默德。他自認是不平凡的人,要當拿破崙,就要試試殺人的勇氣。而要殺的是一個放高利貸的老太婆,他看老太婆是吸血者,是黑暗剝削社會的一部分,反抗社會而殺死其中一個成員是應該的,是除掉剝削者。老太婆卑微而沒有人類價值可言,她不過是蝨子,捏死蝨子的勇氣如果也沒有,是不能當拿破崙的。殺人是他對自已理論的驗證。而殺人之後(同時還殺了老太婆無辜的異母妹妹),他的內心更不平靜。殺了人對誰都沒有好處,他良心受到譴責,他的理論破產,他感到殺死的是他自己,殺死的是一個原則——人道主義,他陷入無限痛苦之中,最終在索尼亞的感召下,他向警察局自首。他在獄中從索尼亞的愛情和善良規勸中獲得心靈平靜與新生,走向流放地。
陀思妥耶夫斯基把拉斯柯爾尼科夫作為一個用超人哲學反社會的分子來描寫。作為超人思想的提出者尼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奉為導師。但是,陀思妥耶大斯基自己在字裡行間並不贊成這種超人哲學。他把這種思想加在主人公身上,把主人公作為反叛的知識分子加以否定,並進而讓主人公懺博,從而宣傳改惡向善的思想。用宗教道德洗滌內心的罪惡,否則將受到自身良心的懲罰。良心的懲罰遠比刑罰嚴酷千萬倍。而改惡向善才是克服社會矛盾的途徑。陪襯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改變,作者還寫了斯維德裡加依洛夫的改惡向善。小說在良心懺悔的敦鼓上,表現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十分錯誤的思想。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國心理現實主義的最傑出的代表。他最善於寫畸零人、精神病忠者、被損害和被扭曲的人變態或病態心理者的最隱秘的精神世界、最微妙的心理變化,最複雜的思想矛盾、最反常和難以捉摸的古怪念頭。如寫拉斯柯爾尼科夫的犯罪心理:在殺人之前,他經過內心不斷的衝突,逐步明確要除掉 「蝨子」的思想;在殺人之際,像是不由自主的夢遊人在行動;在殺人之後,他精神恍惚。都像是罪人在寫自己的隱秘。小說寫了許多的夢境和遐想:主人公夢見童年時看到一群醉漢亂棍打死一匹馬,夢見走進空屋再次用斧亂砍老太婆,和警察局偵查科長波爾菲裡談話後耽心被識破的遐想;斯維德裡加依洛夫自殺前夢見花朵,棺材和跳水的少女……都揭示著人物的內在心理的矛盾與變化。作者寫人物心理時,在俄國文學史上創造性地使用今日叫做「意識流」的手法。這最突出表現在拉斯柯爾尼科夫殺老太婆之前,從頭天夜裡沒睡好,到縫斧頭套,到下樓上街,到拉老太婆家的門鈴,人物的潛意識、聯想,思考、回憶猜測從未間斷,它不停的湧現,使讀者洞若觀火地了解了人物的內心。
陀思妥耶夫斯基創造了復調小說這種敘述體裁。過去的小說都是由統一的敘述人來講出一切人物的聲音,或者說所有人物都經由敘述人用統一聲調講它們的一切,因此它們像是單調齊聲歌唱。陀思要耶夫斯基的小說中的人物,雖是作者的創造物,但是人物是客體的,獨立於敘述人之外的。每個人物有他的聲音,敘述人不過是其中一個聲音,於是就形成復調的多聲部合唱。在《罪與罰》中,敘述人講述拉斯柯爾尼科夫活動時,逐步退隱,而由主人公自己單獨用其聲音而非由敘述人聲音向讀者表述其內心。人物主要不是被寫成什麼樣子,而是在自己的意識裡成為什麼樣子,小說中長篇述說、對話、爭論時,也是人物自己聲音在表述。
陀思妥耶夫斯基寫的是驚心動魄和駭人聽聞的人與事,所以小說中常在平凡之中出現出人意料的突轉,情節發展中的戲劇性由急轉彎的大起大落體現出來。《罪與罰》中有許多的突轉:突然索尼亞拿出30盧布,突然馬爾拉美多夫被壓死,突然盧仁從索尼亞身上搜出錢,突然拉斯柯爾尼科夫殺死了麗扎韋塔……這類起伏跌宕造成緊張的情勢,反映生活的動蕩、人們情緒思想的不安定。
從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悲劇、美與惡、藝術上的描寫來說,他是繼但丁、莎士比亞、歌德之後的巨匠。但他又是一個「惡毒的天才」,他的作品中的反動說教和頹廢思想,卻是應該剔除的。
(註:本文作者已經授權本頭條)
(馬家駿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現為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陝西省外國文學學會名譽會長(原會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原理事、中國俄羅斯文學研究會原理事、陝西省高等學校戲曲研究會原會長、陝西詩詞學會原顧問、陝西省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原常務理事、陝西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個人、陝西省教書育人先進教師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獨著有《十九世紀俄羅斯文學》、《美學史的新階段》、《詩歌探藝》、《世界文學探究》等12種;與女兒馬曉翽二人合著《世界文學真髓》、《西洋戲劇史》等4種;主編有《世界文學史》(3卷)、《高爾基創作研究》等9種;編輯有《歐美現代派文學30講》等4種;參編合著有《馬列文論百題》、《文化學研究方法》、《東方文學50講》、《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等40多種。
名列《中國作家大辭典》、《中華詩人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學者大辭典》、劍橋《國際傳記辭典》(英文第27版)、俄羅斯科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國外俄羅斯學專家名錄》(俄文版)、《陝西百年文藝經典》等40餘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