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裡面還有哪些寓言(以林譯小說著名的林紓也翻譯過伊索寓言)
2023-06-14 17:47:45
作者 | 究究謝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讀藏之間# 林譯《伊索寓言》買到那本1894年出的英文版《伊索寓言》之後,我產生了一個「邪念」,想在力所能及的範圍裡,儘可能多地收集具有代表性的中英文《伊索寓言》版本。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我得知以「林譯小說」著名的林紓也翻譯過《伊索寓言》。 於是,我在孔網買回一本民國版林譯《伊索寓言》的複印本,作資料參考。此後不久,我心血來潮,去孔網拍賣搜了一下,發現竟然有個林譯本《伊索寓言》在一小時之後結拍,趕緊衝了進去。志在必得的我,在最後關頭力克群雄,終於拿到了這個夢寐以求的譯本。是不是冥冥中我與《伊索寓言》有點小緣分? 1902 年,林紓和嚴復的侄兒嚴培南、兒子嚴璩合作完成《希臘名士伊索寓言》的翻譯工作,次年 9 月由商務印書館發行,內附大量插圖,共收錄寓言 300 則,是我國第一本漢譯《伊索寓言》的全譯本。這一版本的《伊索寓言》並不是由白話文譯出,而是採用了文言文體,古風頗盛。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伊索」和「寓言」這兩個譯名也是從這一版本開始延用。林紓在譯者序中寫到,「自餘來京師數月,嚴君潛、伯玉兄弟,適同舍,審餘篤嗜西籍,遂出此書,日舉數則,餘即筆之於牘,經月成。」 「序」中的「嚴君潛、伯玉兄弟」即嚴培南、嚴璩兄弟。嚴培南,字君潛,嚴復的侄子,畢業於北洋水師學堂,後為京師大學堂教授。嚴璩,字伯玉,清朝末年翻譯家嚴復的長子,曾赴英國留學,1900 年回國,通曉英國經典文籍。林紓在序中還明確提出,譯介伊索寓言的目的是啟蒙兒童:「伊索氏之書,閱歷有得之書也,言多詭託草木禽獸之相酬答,味之彌有至理。歐人啟蒙,類多摭拾其說,以益童慧。」可見,林紓認為歐洲人的啟蒙教育,多離不開伊索寓言的引導。繼而他又提到,國內的小說雖富有風趣,卻不能引人深思、令人發醒,而伊索寓言既「能使童蒙聞而笑樂」,又能「漸悟乎人心之變幻,物理之歧出」。字裡行間,都能看出林紓譯介伊索寓言「以益童慧」的目的。林譯本中的每篇寓言都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故事情節,第二部分為故事寓意,第三部分則是林紓根據寓言內容額外添加的評論或感慨,以「畏廬曰」的形式獨立出現在篇末。前兩個部分的內容均源自其英文底本,林紓的翻譯也較為忠實,並未大行改動,只是由文言文譯出,古風頗盛,卻也不失簡練。第三部分另起段落,用較小字號與前兩部分區分開,其內容雖然也由故事引申而來,卻與第二部分的寓意有所區別。英文底本中原有的寓意多是以道德說教為主,揭示人性弱點,闡述為人處世的道理;而林紓自行添加的「畏廬曰」卻是根據政治時事、結合社會問題抒發其憂國憂民、自強禦敵的感慨,富有強烈的愛國精神和時代特色,這種「借題發揮」是林譯《伊索寓言》的最大特色。
林紓出生於通商口岸福州,對帝國列強的暴行耳聞目睹,從小便滋生了愛國之心。在譯介伊索寓言之時,剛剛經歷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的籤訂讓他清醒地認識到中國處於弱國之列,緊張的政治局勢和殘酷的現實刺激了林紓的滿腔熱忱,保種救國勢在必行。在全書 300 則寓言中,有 188 則附有「畏廬曰」,其中多見林紓心繫國事、不忘國讎家恨的政治情懷,他「懷國家之想」,「視國家之事己事」,呼籲「有志之士,更當無忘國讎」。他憂國傷時,哀嘆祖國難御外敵、任人宰割,「吾乃有四萬萬眾之園丁,不能衛此樹,聽其摧殘於人,哀哉!」他痛恨侵華列強,揭露他們以強欺弱的罪惡行徑,「以孤客入吾眾主之地,氣焰懾人」,諷刺其為「歐西無良屠」。林紓「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胸中的塊壘」,將其滿腔政治情懷寄託於寓言之中,警告同胞勿忘國家、民族的屈辱。
由此可見,林紓譯介《伊索寓言》的目的不僅僅如其「序」中所言,是為啟迪童慧,文末的「畏廬曰」已經超越了「勸善懲惡」的範圍,比起道德說教,林紓更加注重其思想啟蒙的效果。面對列強入侵,身為文人的林紓不能上陣殺敵,只能將滿腔愛國熱情寄於作品之中。他旁徵博引,將故事寓意引申到時事當中,揭露列強的貪婪本性,呼籲國人要團結禦敵,探索救國保種之路,因此林譯《伊索寓言》具有濃烈的愛國氣息和時代氣息。林紓借寓言感傷國難,譏諷時局,呼喚同胞覺醒,表現出高尚的政治情懷和高度的政治責任感。這樣一個小小的寓言集,承載了家仇國恨和一個志士對祖國復興的希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林紓的翻譯是最為崇高的,是翻譯文本中的一個奇觀。林譯《希臘名士伊索寓言》問世後風靡一時,重印多次,發行第二年的五月已出版至第4 版,到 1924 年已出版至第 19 版,抗日戰爭爆發後還在再版,可見其譯本的受歡迎程度。林譯版本之所以能被讀者接受、在短時間內大獲成功,主要是因為其特定的社會環境。當時的中國面臨帝國主義的瓜分,而國內軍隊節節敗退、士氣低迷,加之體制落後,民智未開,人心渙散,中國處於內憂外患之中,亟需一股力量來振奮人心。而林紓在「畏廬曰」中振聾發聵的吶喊聲,可以說不僅迎合了當時的大環境,也迎合了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