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管殼式換熱器的製作方法
2023-06-14 16:14:0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管殼式換熱器。
背景技術:
中國專利201320115854.5公開了一種管殼式換熱器,屬於熱交換設備領域。包括管體,出水口,進水口,支撐架;所述的管體的管身中段布置支撐架,管體上端布置進水口,管體的下端布置出水口。該實用新型提供的管殼式換熱器將換熱設備進行整合,提高了能換個效率,減少了實際佔用場地的面積,維修簡便,成本較低。但是該實用新型中的水一直在出水口和進水口之間流動需要消耗大量的電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節能效果明顯、實用性強的管殼式換熱器。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管殼式換熱器,包括管殼、設置在所述管殼頂端的頂板、設置在所述管殼底端的底板、設置在所述管殼內的螺旋管,所述螺旋管的頂端設置有延伸至所述頂板外的進液管,所述螺旋管的底端設置有延伸至所述底板外的出液管,所述管殼的外壁設置有進水管和出水管,其特徵在於,其還包括與進水管和出水管連接的儲熱室,所述管殼和儲熱室內設置有冷卻水,所述頂板的底部設置有溫度傳感器,所述儲熱室的外壁設置有控制盒,所述控制盒內設置有控制組件,所述儲熱室內設置有與所述進水管連接的水泵,所述水泵、溫度傳感器與所述控制組件電性連接;所述頂板的頂部設置有防高壓裝置,所述防高壓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頂板頂部並與所述管殼內腔連通的下豎管、設置在所述下豎管頂部並與所述下豎管內腔連通的上豎管,所述下豎管內設置有與所述下豎管內腔相配的移動板,所述下豎管的內徑小於所述上豎管的內徑,所述上豎管內設置有安裝座,所述安裝座上設置有氣孔,所述安裝座與所述移動板通過彈簧連接,所述上豎管的頂部設置有與所述上豎管連通的冷卻盒,所述冷卻盒的底端設置有與所述儲熱室連通的水管,所述水管上設置有單向閥。
優選地,上述的管殼式換熱器,其中所述控制組件包括PLC、與所述PLC電性連接的繼電器和A/D轉換器,所述溫度傳感器與所述A/D轉換器電性連接,所述繼電器與所述水泵電性連接。
優選地,上述的管殼式換熱器,其中所述冷卻盒的頂部設置有金屬盒,所述金屬盒內設置有冷卻液。
優選地,上述的管殼式換熱器,其中所述金屬盒的頂部設置有截面為T型的散熱片。
優選地,上述的管殼式換熱器,其中所述金屬盒通過支撐杆固定在所述儲熱室的頂部。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主要體現在:溫度傳感器能夠自動檢測管殼內的溫度並將信號傳遞給控制組件,當檢測到的溫度達到控制組件的預設值時控制組件自動控制水泵工作,冷卻水開始在管殼和儲熱室之間循環,這樣設計避免了水泵一直工作,從而起到了節能的效果;當管殼內因水溫升高時會產生大量的水蒸氣,使得管殼內壓強增大,水蒸氣會推動移動板進入到上豎管內,然後水蒸氣從上豎管排放到冷卻盒內,從而起到了洩壓的作用,使得本實用新型更加實用;水蒸氣在冷卻盒內冷卻形成水,水會經過單向閥回流到儲熱室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防高壓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控制盒的縱向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述,以使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更易於理解和掌握。
如圖1、2、3所示,一種管殼式換熱器,包括管殼1、設置在管殼1頂端的頂板11、設置在管殼1底端的底板12、設置在管殼1內的螺旋管13,螺旋管13的頂端設置有延伸至頂板11外的進液管14,螺旋管13的底端設置有延伸至底板12外的出液管15,管殼1的外壁設置有進水管16和出水管17。
本實用新型還包括與進水管16和出水管17連接的儲熱室2,管殼1和儲熱室2內設置有冷卻水,頂板12的底部設置有溫度傳感器21,儲熱室2的外壁設置有控制盒3,控制盒3內設置有控制組件,儲熱室2內設置有進水管16連接的水泵4。
頂板11的頂部設置有防高壓裝置5,防高壓裝置5包括設置在頂板11頂部並與管殼1內腔連通的下豎管51、設置在下豎管51頂部並與下豎管51內腔連通的上豎管52,下豎管51內設置有與下豎管51內腔相配的移動板53,下豎管51的內徑小於上豎管52的內徑,上豎管52內設置有安裝座54,安裝座54上設置有氣孔55,安裝座54與移動板63通過彈簧56連接,上豎管52的頂部設置有與上豎管52連通的冷卻盒6,冷卻盒6的底端設置有與儲熱室2連通的水管7,水管7上設置有單向閥71,單向閥71的打開方向朝向儲熱室2。
本實用新型中的控制組件包括PLC81、與PLC81電性連接的繼電器82和A/D轉換器83,溫度傳感器21與A/D轉換器83電性連接,繼電器82與水泵4電性連接。
其中冷卻盒6的頂部設置有金屬盒9,金屬盒9內設置有冷卻液,這樣設計使得冷卻盒6內的水蒸氣加速冷卻。
其中金屬盒9的頂部設置有截面為T型的散熱片91,這樣設計使得金屬盒9內熱量加快散失。其中金屬盒9通過支撐杆10固定在儲熱室2的頂部。
當然,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非因此即局限本實用新型的專利範圍,凡運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為之簡易修飾及等效結構變化,均應同理包含於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