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毛修剪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14 18:25:51 3
專利名稱:鼻毛修剪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美容用刀具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鼻毛修剪裝置。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鼻毛修剪裝置是一種用於修建鼻毛的結構,屬於美容用刀具,而現有修剪鼻毛的裝置主要採用的是小型剪刀的方式,由於刀片裸露在外,修剪鼻毛的時候很容易傷到鼻內腔,導致出血等症狀,安全性不能得到保障。
實用新型內容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使用較為方便和安全的鼻毛修剪裝置。本實用新型的鼻毛修剪裝置,包括外管和內管,所述內管位於所述外管的內部,並且所述外管頂部設置有外切口,所述內管頂部設置有內切口,所述外切口與內切口切削配合,所述外管的外壁上設置有第一按壓件和第二按壓件,所述第一按壓件與第二按壓件通過固定螺栓可旋轉安裝在外管上,所述內管的底部設置有旋轉軸,所述旋轉軸的一端與第一按壓件的底端固定,所述旋轉軸的另一端與第二按壓件的底端固定,並且旋轉軸與第一按壓件固定處位於內管的 前側面,所述旋轉軸與第二按壓件固定處位於內管的後側面。本實用新型的鼻毛修剪裝置,所述第二按壓件上設置有通孔。本實用新型的鼻毛修剪裝置,所述外管的外壁上設置有定位銷,所述內管的外壁上設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銷的一端穿過外管並位於內管的定位槽內。本實用新型的鼻毛修剪裝置,所述外管的底部設置有缺口,所述旋轉軸位於所述外管的缺口處。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通過上述設置,可以用戶按壓第一按壓件和第二按壓件的同時,通過旋轉軸帶動內管轉動,從而使外切口和內切口形成切削配合,非常方便實用,並且不會切到鼻內腔,實用非常安全。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於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範圍。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鼻毛修剪裝置,包括外管I和內管2,內管位於外管的內部,並且外管頂部設置有外切口 3,內管頂部設置有內切口,外切口與內切口切削配合,外管的外壁上設置有第一按壓件4和第二按壓件5,第一按壓件與第二按壓件通過固定螺栓6可旋轉安裝在外管上,內管的底部設置有旋轉軸7,旋轉軸的一端與第一按壓件的底端固定,旋轉軸的另一端與第二按壓件的底端固定,並且旋轉軸與第一按壓件固定處位於內管的前側面,旋轉軸與第二按壓件固定處位於內管的後側面;通過上述設置,可以用戶按壓第一按壓件和第二按壓件的同時,通過旋轉軸帶動內管轉動,從而使外切口和內切口形成切削配合,非常方便實用,並且不會切到鼻內腔,實用非常安全。本實用新型的鼻毛修剪裝置,第二按壓件上設置有通孔8,這樣,可以與鑰匙等物品通過鑰匙扣放置在一起,方便攜帶。本實用新型的鼻毛修剪裝置,外管的外壁上設置有定位銷9,內管的外壁上設置有定位槽,定位銷的一端穿過外管並位於內管的定位槽內,這樣,可以更好的控制整體鼻毛修剪裝置。本實用新型的鼻毛修剪裝置,外管的底部設置有缺口 10,旋轉軸位於外管的缺口處。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 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鼻毛修剪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外管和內管,所述內管位於所述外管的內部,並且所述外管頂部設置有外切口,所述內管頂部設置有內切口,所述外切口與內切口切削配合,所述外管的外壁上設置有第一按壓件和第二按壓件,所述第一按壓件與第二按壓件通過固定螺栓可旋轉安裝在外管上,所述內管的底部設置有旋轉軸,所述旋轉軸的一端與第一按壓件的底端固定,所述旋轉軸的另一端與第二按壓件的底端固定,並且旋轉軸與第一按壓件固定處位於內管的前側面,所述旋轉軸與第二按壓件固定處位於內管的後側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鼻毛修剪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按壓件上設置有通孔。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鼻毛修剪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外管的外壁上設置有定位銷,所述內管的外壁上設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銷的一端穿過外管並位於內管的定位槽內。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鼻毛修剪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外管的底部設置有缺口,所述旋轉軸位於所述 外管的缺口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美容用刀具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鼻毛修剪裝置,本實用新型的鼻毛修剪裝置使用較為方便和安全;包括外管和內管,內管位於外管的內部,並且外管頂部設置有外切口,內管頂部設置有內切口,外切口與內切口切削配合,外管的外壁上設置有第一按壓件和第二按壓件,第一按壓件與第二按壓件通過固定螺栓可旋轉安裝在外管上,內管的底部設置有旋轉軸,旋轉軸的一端與第一按壓件的底端固定,旋轉軸的另一端與第二按壓件的底端固定,並且旋轉軸與第一按壓件固定處位於內管的前側面,旋轉軸與第二按壓件固定處位於內管的後側面。
文檔編號B26B19/14GK203141536SQ20132015987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2日 優先權日2013年4月2日
發明者劉歡 申請人:劉歡